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网评|应给子女留下精神财富

 2021-07-15 11: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阳区大寨子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代时洪夫妻俩抛家别舍,“扎根”昭通城,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就为了一个目标:让子女进最好的学校,将来能有大出息。夫妻俩如愿以偿,家乡人纷纷效仿。

中国人有个传统,都比较注重在身后给子女留下点东西,这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多数人的做法是给子女留下一笔物质财富。即使是贫困交加的农民,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供子女读书,留给其精神财富,而是千方百计积攒钱财,给儿子们各建一幢土墙房子,好“传宗接代”。至于女儿的住房问题,按传统是别人的事,反正都要嫁出去,很少有父母考虑。城里人观念没农民旧,不少父母对儿女一视同仁,条件好一点的子女各有一份。在这种导向的驱使下,父母们心甘情愿地为子女奋斗终身,子女们心安理得地接受所谓的遗产!

不少父母感到很累,其实累就累在为子女考虑的事情太多,既要把他们抚养成人,又要给子女们留下点“实惠”的东西,似乎不这样就对不起子女,就难安享天年。代时洪也很累,但累得有层次、有境界,把一生的追求定位在给子女留下安身立命的精神财富上!

夫妻俩作为山区农民,很不简单,看得很远。我们至少获得三点启示:一是如何给子女留东西。这是一道选择题,或留物质,或留精神,或二者兼有,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宁可选择精神。但凡讲起中国人的“传家宝”,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央视《寻宝》栏目展示的不少东西就属“传家宝”,但能用钱衡量其价值的东西再金贵也不稀奇,只有精神方能称得上无价之宝,将其演变成“传家宝”自然代代受益。二是如何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活在世上总有一个价值取向,这就是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一定实惠,可能还会埋下祸根。只有把子女的价值观引导在看重精神财富上,这样形成的“传家宝”才可能产生“一代比一代强”的效果。三是如何教给子女育人方法。身教重于言教,育人方法也是会“遗传”的,粗暴方式教育出来的子女,育人方法多半也会粗暴。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孝敬父母的子女,今后也得不到子女们的孝敬。

给子女留什么?答案已不言自明。不过,要冲破传统观念,不少人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笔者认为,家庭幸,国家幸,只有跳出传统的框框,才可能有更多的人家传承精神,实现一代比一代强的愿望,继而实现民富国强目标。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云飞)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网评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