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齐心绘蓝图 阔步启新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1-07-12 10: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熠熠生辉,全面深化改革步履坚实,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对标对表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多点发力、逐个击破、纵深推进,把改革效能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7年间,一项项改革先招硬招实招落地见效,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民生领域改革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党建制度改革让战斗堡垒更加坚固……曾经勾勒的改革蓝图,已化作大潮涌动、团结奋进的改革画卷,在云岭大地跃然舒展。

向中心聚焦 把脉定向谋发展

GDP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10.1%……翻看近7年云南发展的“成绩单”,亮眼的数据体现的不仅是高质量发展迸发的活力,更是全面深化改革交出的一份“硬核”答卷。

7年间,云南始终对标中央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改革“路线图”,高位推动改革部署落实,确保各领域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9大领域1138个贯彻落实成果顺利完成,省级层面3000多个改革方案逐项落地,其中140多个自主创新方案靶向施策,各项改革举措向着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迈进。

瞄准“三大定位”迈出新步伐。颁布实施《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全省9个州(市)、70个单位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自治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国际大通道建设持续加快,各类开放平台不断完善,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系更加紧密。

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制定“数字云南”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一部手机”系列站上行业制高点,发布全国首个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孔雀码”,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云南反恐大数据中心、云南公安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率先在全国实行行政许可目录省级集中管理,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率先在全国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市场交易+分类补偿”新机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制定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不断向高质量迈进。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建立健全党的重要制度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报告、督办、通报制度,启动县(市、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特色项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重点领域、特色资源领域等一些长期形成的政治生态污染传导链条被逐一斩断,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向深处攻坚 激发改革新动能

7年来,随着改革重锤一次次落地,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大批解决体制性深层次障碍的制度化成果加快形成,克服机制性梗阻问题的重大改革不断突破,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成效逐步显现,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红利加快释放,云南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成效显著。

——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23个省级机构新建重组,28个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机构调整优化,协同高效的职能职责体系基本建立。完成省属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1+1+X”省级国资监管和国企发展新模式。全省国有资产总额从2013年的1.8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4万亿元,营业总收入达9405亿元。

出台22条“史上最严”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措施,全面推行“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高起点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加快建设高品质半山酒店,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迭代升级,云南全域旅游智慧化进程加快,30天无理由退货实现游客“放心购”。

——重点突破,牵住“牛鼻子”。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六个一”行动,为政府“瘦身”、为企业“松绑”,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零跑腿”,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底,全省市场主体达358.6万户,比2013年增长96.84%,去年民间投资增长12.6%,对全省投资贡献率达68%。

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构建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全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70%,探索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形成50个联合奖惩备忘录奖惩措施清单,初步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建设制度体系,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成效初显。2013至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0%,在全国排名由第14位升至第9位,农产品出口增长98.71%,稳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

——勇于创新,培育新动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完善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体系,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企业平均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科技入滇长效机制,截至去年底,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1679家,较2014年增长140%。

出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制定推动绿色铝硅材一体化产业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5G产业发展等实施方案以及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出台“云上云”行动计划“1+8”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数字信息技术同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创新。全省4G和固定宽带实现100%行政村覆盖,5G技术在旅游小镇、智慧医疗、工业自动化物流等场景实现应用。

——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底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准,成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执法和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生态补偿等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出台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在全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建立全国唯一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67种极小生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修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创新建立跨省湖泊保护治理新机制,推进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转变,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成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开展节约型机关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补偿省级奖励机制,与四川、贵州两省在赤水河流域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三省共治”模式。

——扩大开放,融入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改革创新,首批18项改革创新经验在省内复制推广;制定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网和“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网构筑进入境外段攻坚阶段;构建“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实现互市商品全程信息化,2020年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为14.02小时,排全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最短省区第4位;我省建立的双边合作机制覆盖湄公河流域5国,建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全省158个开发区“瘦身”为64个,南博会等开放型会展周边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新建立“网络招商”新模式,入滇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24家,“十三五”期间实际到位外资34.5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沿边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业务覆盖境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去年底,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4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77家。

——持续发力,文教事业繁荣发展。围绕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建机制、促公平,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完成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机构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建成省社科研究基地35个、省社科创新团队86个、新型智库36个,全省创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村镇等,选树了高德荣、朱有勇、杜富国、张桂梅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跃居全国第10位;“一报一网一台一刊”的省级主流媒体逐步形成,12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在全国首创开办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口岸19家“国门书社”,全省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

持续推进中考体育和美育改革,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考改革和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布局15个职教园区建设,云南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建设成果不断呈现,2020年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与2013年相比均显著提高。建立完善建设体育强省、加快足球事业发展等具有高原体育特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实行低免开放;深入推进足球改革,建立了三级社会足球青训体系,云南省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体教融合试点省,63个项目入选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为民办实事,共享改革红利。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贫困县退出机制、驻村工作队管理机制等,开展十项精准扶贫行动,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分级诊疗、医保制度等一系列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全省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9%,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实现从单一的按项目付费向总额控制下的复合型支付方式转变;在全省三级中医院实施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聚焦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实施改革,构建平安云南建设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公安窗口服务实现从“8小时”到“全天候”的跨越,率先在全国推出因私出入境证件免费快递和免费照相服务;全面放开户口迁移政策,累计为85万无户口人员解决落户难题;截至去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51.52万人、工伤保险498.81万人、失业保险307.39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法规制度,累计清欠农民工工资66.6亿元。

改革关头勇者胜。只有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十四五”征程开启,云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继续用好用活改革的“关键一招”,凝聚改革合力,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努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来源: 云南网记者 段晓瑞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云南 继续奋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