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弘扬红色扎西精神 建功乌蒙山区扶贫——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

 2021-07-01 14: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奋勇争先、建功立业,6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授予384名同志、追授16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298名同志、追授2名同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授予499个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和中国南方电网昭通彝良供电局职工、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吴长碧分别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昭通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的扶贫“先锋队”,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和“红色扎西”精神,强化“分量就是压力、数量就是责任”的使命担当,全面履行脱贫攻坚“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1235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出列摘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践行初心使命 扛牢“先锋大旗”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县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改组了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

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作出的“三个更加”的重要指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扎西”基因,以“四个敢不敢、善不善”为标尺,敢打善拼,主动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把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集中体现。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立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三亮三比”和模范机关创建,以“五好”科室创建为载体,打造模范机关,走好脱贫攻坚“第一方阵”。

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激励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全面履职、创先争优,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模范;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身先士卒,主动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始终冲在扶贫一线、干在扶贫一线,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昭通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戴波是一名有18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他24年来工作在扶贫战线,多次参与脱贫攻坚重大工作,被同志们称为脱贫攻坚战线的“老黄牛”“ 专家型领导”,被表彰为“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先进个人”。2020年,他作为昭通市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组下设的业务咨询小组长和数据审核验收小组长,结合昭通实际完成《普查员手册》口袋书及课件编写工作,分两批次培训全市普查员、指导员5764人次,为普查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他从2020年6月开始到2021年1月,全程参与了脱贫攻坚清查摸底、现场登记、数据审核等普查工作各阶段,坚守岗位,没有请过一天假,为全市脱贫攻坚普查高质量的收官不懈努力。

勇于担当奉献,铸就“扶贫铁军”

昭通山高谷深,沟壑纵横,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96.3%的地域是石漠化严重的山区。长期以来,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五个并存”是昭通最大的现实写照。截至2014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中就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村1235个,深度贫困村691个,贫困人口高达185.0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55%,超过全省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昭通考察,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面对异常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扛实昭通脱贫攻坚“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 ”的责任,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干部职工为昭通扶贫事业殚精竭虑,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多年来,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奉献精神,坚持“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公仆情怀、“5+2”“白+黑”苦干实干加油干,勇挑重担、忘我工作。

从事扶贫工作30余载的郑大明同志,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一次在工作中昏倒,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是“项目库报审了吗?”用心血和汗水生动诠释了“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脱贫攻坚“扶贫铁军”形象。精准识别期间,年过半百的吴俊同志经常通宵达旦工作,即使导致肺破裂也坚持背着中药驻村上“前线”。

扶贫,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选择了就不能后退。市扶贫办产业金融科的常慧芬是一名年轻的党员。2017年精准识别期间,常慧芬一人不分昼夜坚守一个科室整整4个月。2020年,在她所承担的工作中,东莞、中山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0.899亿元,协调社会捐赠资金9.427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贷款61.85亿元,覆盖12.9万户贫困户和边缘户,连续两年贷款发放名列全省第二位。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全体党员识大体、顾大局,主动放弃春节休假,坚守岗位、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督促全市4591名驻村工作队员、624名驻村督导员迅速返岗,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

消除千年贫困 闯出“昭通路径”

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始终把消除昭通千年贫困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全面推行“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示范带动各级有关部门、包保干部、驻村工作队员、驻村督导员担当作为、合力攻坚,在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中淬炼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都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

在昭通中心城市周边建起了靖安、卯家湾两个全国第一、第二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全市35.47万人一步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实现了农村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建成10万亩全国最大单体连片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基地,苹果种植规模突破8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450万亩竹基地;稳定发展300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

以高度组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转移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82%,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7%,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1%,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零就业”家庭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聚焦“人的改变”,广泛开展“践初心、摘穷帽,奔小康、感党恩”教育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市贫困群众既摘掉了“穷帽子”,更提振了精气神,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和良好风尚的形成。

正是这样,在昭通市扶贫办党支部的统筹协调、积极推动下,昭通努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突破的“昭通路径”,奋力跑出了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昭通速度”,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昭通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全面解决,困扰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成为历史记忆,数百万昭通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已经变成美好的现实。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文 通讯员 夏冬/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红色扎西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