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日报》“七一”特刊⑧丨盐津:展古道雄姿 建绿色新城

 2021-07-01 07: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五道过雄关,一目三千年”。古道盐津以“最窄县城”让世人知晓。历经洪水之痛的盐津正破题避险搬迁的重大课题和使命,以“一城三区”的格局布局未来,在水墨画般的山水间书写奋进之歌。在未来的发展中,盐津县委、县政府将以高铁为发展新引擎,以乡村特色为切入点,打造昭通全域旅游新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提速,以崭新姿态迈向“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

古道上的历史之城

盐津是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咽喉、中原入滇的要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豆沙关“五路并存”的交通奇观,确立了盐津拥有“交通博物馆”的厚重历史文化地位,也记载了盐津交通的变迁。

顺着朱提江(关河)望去,盐津的历史之门缓缓打开——盐津古为僰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秦为蜀郡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犍为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乌蒙府改属云南,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雍正六年(1728年)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井渡设巡检司,盐津属乌蒙府大关厅。民国二年(1913年)大关厅改为大关县,盐津隶属大关县。民国六年(1917年)从大关县分出,以黎山以北14个乡为行政区域设立盐津县。1950年7月盐津全境解放;1958年4月,盐 津、大关两县合并为大关县;1961年4月28日,盐 津、大关两县分治,现辖6个镇4个乡。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成就了古道上的历史之城的不可复制性。盐津地处滇东北滇川交界处,居昭通和四川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3县接壤,南连彝良,西与大关、永善、绥 江3县毗邻,北与水富市接界。由于受关河、白水江深切,将全县分为三大块,东北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征,也造就了盐津独特的区域特色,这里生物资源丰富,有杉、榕、桐、楠等用材林26科63种;是灵猫、黑 熊、鲵等众多珍稀物种栖息繁衍之所;有铁、石英砂等矿产资源10余种,其中石英砂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农特产品有白酒、竹笋、天麻、乌骨鸡、手工粉条等珍品,美食美味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悬棺等历史人文景观,五尺道国家级4A级风景区,关河白水江峡谷风光,豆沙古镇,中和水乡,普洱码头文化集镇等,均是观光的好去处,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崛起于峡谷中的山城

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出了盐津的变迁。

走进牛寨乡敦厚村,玫瑰花香扑鼻而来,拥 有“三川半”特色的民居掩映在翠绿色的林海之间,硬化的村组公路、连户路犹如血脉般串联到村落的每户人家。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现年78岁、曾任过村干部12年的张利平老人回想村寨的变迁感慨万千。

解放之初,整个村寨都是茅草房。张利平1970年到六区敦厚乡(后改为村)任文书,后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1年,村上成立了瓦厂,当时为了改善住房条件,他从山上砍木料,请匠人盖了一间40平方米的瓦房,一家4口全住在一间屋子里,特别拥挤和不便。又过了两三年,他才又筹木料和钱加盖了两间,改善了全家人住房条件。2012年,随着国家对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在政府支持下,一家人修建了占地120平方米的两层半楼房,并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说起交通,张利平印象深刻。他说,以前种点蔬菜,只能用背篓背着步行去乡集镇上和县城卖,进出只有不到一米宽的乡间小路。如果去县城,一个单程就得花三四个小时,来回基本是“两头黑”。20世纪70年代,为了修公路,全村23个生产队,以最原始的锄头、錾子,一锤一錾地经过了两个冬天才修通了连接“盐电线”上的3.5公里公路。但因路面窄,又没有硬化,晴通雨阻,一直持续到2006年才有所改变,政府投资对公路进行了砂石铺设,能够正常通行。2013年,盐津启动新农村建设,村民们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以“三川半”元素对房屋进行了拆除重建;对公路进行了一次扩宽与硬化,使路面宽度达到6-8米;2015年,盐津以政府出材料,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启动建设,村民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政府投资500万元修建的寄宿制学校,宽敞明亮,俨然成了村寨的地标建筑,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了。目前,从敦厚村完小走出去的就有8名大学生和两名研究 生。张利平说:“以前娃娃上学,每天回来都是一身黄泥巴,现在就是穿双拖鞋出门,走遍村子也不会沾上多少泥巴,真的是太方便了。现在种的蔬菜,都买了三轮车拉去乡集镇或县城卖,跟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靠山而居、依水而建的盐津老县城,享有“千脚城”之称。每当洪水季节,洪水就会漫过打基础的水泥柱,部分楼层还会涌进洪水,是一个深受洪水之困的县城。后来,兴建了黄葛槽新区,而两山夹一河的困境依旧让盐津县城“过载”现象突出。为了有效缓解县城压力,2015年,盐津再次启动了水田新区建设,盐津呈现出了“一城三区”的独特景象。

交通也因渝昆高速公路、串佛高速公路、内昆铁路建成通车以及二级路和通乡、通村公路的改造与硬化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域内的产业依托交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的理念,重塑布局“6+N”产业,乌骨鸡年出栏达228万羽、能繁母牛存栏达1.2万头、笋用竹面积达84万亩。15万吨绿色硅材项目启动建设,6对煤矿正在加快技改,980万吨玄武岩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页岩气3口评价井已完成第一轮评价。

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也稳步推进,在 2020年,盐津与全国同步实现了整体脱贫的目标。

振翅欲飞的生态之城

2019年12月20日,渝昆高铁云南段正式开工建设,40万盐津儿女期盼已久的“高铁梦”即将变成现实!渝昆高铁将从盐津穿境而过,并在庙坝镇黄草村设站。“五道过雄关、一目三千年”的古老盐津大地,升腾起的是开放的期盼、崛起的梦想!

拥抱高铁,盐津将增加新的发展动力引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提速。

对于“十四五”,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昭通“三个定位”“四篇文章”的发展定位,对盐津进行了把脉开方,确定了盐津要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基地的发展定位。

对此,盐津县勾勒出了大美盐津发展新画卷。今后五年,盐津将实施“一站一网五重点”的“115”发展战略,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以“一站”建设为重点,助推“1小时经济圈”建设。坚持把高铁站建设作为盐津拉近与发达地区时空距离,辐射融入昆明、重庆、成都、贵阳“1小时经济圈”,推动跨越赶超发展的最强大引擎,努力把以高铁站为主的枢纽建设打造成综合交通示范点、盐津文化会客厅、绿水青山栖居站,让盐津成为成渝城市群与滇中城市群的联系纽带!

以“一网”建设为重点,助推基础设施提升。配合做好G247盐津段、盐镇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打造水田新区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全力构建高效的对外交通骨架;着力优化农村路网结构,补齐县、乡、村道路短板,形成串联闭环,推动县域内部互联互通;建成以产业大数据分析运用为主,覆盖广泛的数字盐津大数据中心1个;构 建“一园、三中心、多站点”现代物流空间网络,实现物流服务覆盖城乡、通达千家万户。全面织密基础设施网,筑牢民生幸福墙!

以“3+N”富民产业发展为重点,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坚持以绿色、高端、精品为方向,紧紧围绕乌骨鸡年出栏1000万羽以上,肉牛年存栏10万头以上,其中能繁母牛4万头以上,竹产业面积达100万亩的阶段目标,全链条重塑盐津农业。到2025年,实现农业综合产值超50亿元,鸡、牛产业对所有农户全覆盖,竹产业对海拔800米以上农户全覆盖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格局;统筹推进生猪、茶叶、蔬菜等产业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以“3+N”富县产业发展为重点,助推县域经济脱困。深入推进年产15万吨绿色硅材、980万吨玄武岩精深加工项目落地,配套发展下游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6对保留煤矿的机械化改造升级,建立1个智能化工作面;到2025年,实现工业综合产值超80亿元。

以水田新区建设为重点,助推“美丽县城”创 建。紧扣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全面推进水田新区城市规划建设;依托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以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老县城、黄葛槽新区提质行动。到2025年,县城常住人口达16万人以上,9个乡(镇)集镇常住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60%以上。坚持把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根本性解决群众长期受洪水和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问题;紧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定位,以全面贯彻“河长制”“林长制”为抓手,突出念好“五字经”,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共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家园,共享发展红利。

盐津县将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巩固,推进山水林田湖治理,以绿色交通长廊带为载体,以打造豆沙、柿子、庙坝乡村旅游示范区,牛寨现代农业示范区,落雁、兴隆、滩头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区为重点,加快推动高铁美食综合体、万亩“云上梯田”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有效推动全域旅游抓实落地。

将以“4+2”网格化建设为重点,助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拓展运用好以“党小组、学生、劳动力、妇女老人”和“村务全透明公开、意识形态工作全覆盖”为重点的“4+2”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借助“4+2”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盐津4+2”APP等载体,网格化管理8.32万名学生、16.8万名妇女老人、9.62万户农户、22.4万名劳动力,形成多维、立体的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县域治理“状态可视”“事件可控”“诉求可管”。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拓展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唯奋斗,方致远。一如既往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盐津,正奋力书写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聂学虎)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百年路 昭通巨变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