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7-01 07:00鲁甸历史上盛产白银,汉代即开始银、铜开采,根据《鲁甸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乐马厂大旺,大小矿硐达200多个,冶炼大炉48座,云集10多万人开采冶炼,出现“万商辐辏,八方云集”的巅峰繁荣时期。在朱提银千年的开采、冶炼历史中,鲁甸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上演兴衰起伏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昭鲁一体化”进程推进,鲁甸主动融入昭通中心城市建设中来,在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百年印记,星火燎原迎光明
鲁甸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等各族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1.39%。安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亲密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鲁甸各族群众和衷共济、相亲相爱,共同助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蓬勃向上。
和美鲁甸从来都不是一片沉寂的土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年代总能发出不同年代的声响。鲁甸也不乏为民族解放大义前仆后继的人,他们的故事,渲染了鲁甸多彩的历史。
1949 年 7 月,中共滇东特支为了加强昭通到鲁甸县江底交通沿线一带的工作,保证特支与会泽根据地的联系,特支决定成立中共昭鲁(昭通、鲁甸边界)边支部。昭鲁边支部在今县城中心马家海海一带发展“农翻会”和“民青”。到10月底,共发展了“农翻会”会员和“民青”成员500多人,并为开展武装斗争进行了人力、物力的准备。
如今,在鲁甸县茨院回族乡沿闸村13组,“五老山农翻会活动遗址”的石碑非常显眼。1949年11 月 15 日夜,“农翻会”集中于五老山上,组成了40多人的游击队。后金声云带领游击队从五老山转移到桃源加入了32团。32团进驻鲁甸县城后,接着在文昌宫办了一期干部培训班,学员有100多 人,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结束就分出去参加了工作,其中分到部队上的有 40 人左右,其余大多数分到鲁甸各乡(镇)工作。
在鲁甸县文屏镇岩洞村,还有曾任昭通地委委员、第一任组织部部长李长猛的故居。李长猛是云南回族中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49 年 11月下旬,李长猛率 32 团 1 个营进驻桃源镇,大张旗鼓地成立了“桃源镇解放委员会”。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以下简称“边纵”)第六支队暂编32团到达桃源,受到当地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并积极为部队安排吃住,保障粮草供应。中共巧家县委派出的1个营和会泽方面派来的 1 个连也先后到达桃源,兵力部署到鲁甸县城外围,依托文屏山形成了东南西三方包围的态势。12 月初,昭鲁边支部领导马家海海的“农翻会”会员配合边纵六支队 32 团,向鲁甸县国民党政府提出交涉,改编了国民党县常备队,收缴了常备队和县长随身警卫的长短枪 140 多 支、轻机枪 1 挺,为鲁甸的解放作出了贡献。李长猛进入县城,见到了县长田福武,向他宣讲和平解放政策,要求县里的各方武装放下武器,迎接解放大军进城。就这样,鲁甸县城未放一枪一炮就实现了解放。
脱贫、重建同推进,建成美丽新家园
峥嵘岁月谱新篇。鲁甸大部分地区为高寒山区,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由于各种原因,鲁甸全县曾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250户124561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让世人的眼光纷纷投向了这里。2015年 1月19日,鲁甸人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鲁甸看望受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讲了一番话:“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鲁甸县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地震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共同推进。各级干部忠诚履职担当作为,下沉一线,参与抢险救援、指导民房重建,认真践行“群众不搬家,干部不回家”的诺言,干部与群众攀成亲戚,真正凝聚起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在党的号召和带领下,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感恩奋进,快速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建美丽新家园。
近年来,鲁甸规划总投资109.64亿元的489个恢复重建项目如期完成,灾区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鲁甸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凝聚全县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投入资金 10.38 亿元,实施规模内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该县不但完成了本县 32086 户 125032 人脱贫、96 个贫困村出列任务,还承接了巧家、永善、彝良、盐津4个县 5792 户 24689 人搬迁群众的安置任务。鲁甸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完成卯家湾安置区7570套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3.6 万搬迁群众顺利入住,同时不断提升后续服务保障能力,建设1万亩高标准苹果基地、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蔬菜大棚、5000亩香葱基地,引进藤编、电子配件加工等10家企业入驻扶贫车间,确保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持续耕耘,产业发展民安乐
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你看到的是一幅青山苍翠欲滴、产业兴盛、人丁兴旺、幸福安康的美丽画卷。“椒林鸡养殖基地”红色标志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挺立在绿意盎然的椒林中,格外夺目。近处的花椒树下,养殖大户圈起了大网,成群结队的土鸡在椒林下,追逐寻食。光明村现已成为昭通全市花椒种植第一大村,花椒树已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和“致富树”。“椒林土鸡”养殖产业已发展成熟,现已建起养鸡示范基地3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为拓展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光明村于2016年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帮助群众把花椒、核桃、土鸡蛋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鲁甸全力推进花椒、苹果、马铃薯、蔬 菜、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成功创建全省“一县一业”花椒特色县;高标准规划文屏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茨院商贸物流园区、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底循环经济园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成高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12个产业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路路通达,群众生活更幸福
2020 年 12 月 31 日,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龙头山互通通车仪式在都香高速公路茨院收费站举行,这是昭通全市综合交通路网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条路的修通,对带动沿线群众增收致富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021 年6月25日,鲁甸县集中开工建设包括桃源水库调水灌溉工程在内的 4 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3亿元。据了解,当天集中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桃源水库调水灌溉工程、单家河坝水库项目、猫鼻子水库扩建工程、龙树镇木瓜冲小河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4个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项目区缺水问题,有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近年来,鲁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喜事连连。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完成国道213、昭巧公路等一批国省干道升级改造,昭大一级公路鲁甸段、都香高速公路茨院至龙头山段、县城环城公路东环线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612公里,县内公路总里程达4198公里;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各类水利工程10925项,月亮湾中型水库、滴水海子水库下闸蓄水,全县水库总库容增加至 5615.8 万立方米;建成集中供水工程 237 项、集雨水窖工程 962口。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投用朱提文化公园、 “四馆一中心”、卯家湾市政公园、西门农贸市场等一批民生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4个,改造街道37条、供水管网23.6公里,新建及改造县城公厕45座、停车场8个;建成崇文片区410亩教育基地,在卯家湾安置区配套建成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中学、县第三中学;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成投用,县中医医院新业务用房建设有序推进。
蓝图绘就,百年鲁甸再蝶变
近期,市委、市政府召开现场办会,对鲁甸下步发展把脉问诊,确定了“脱贫致富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先行区、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定位要求,还对鲁甸融入昭通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快撤县设区步伐,在规划、建 设、管理等方面都要对照中心城市的高标准、高要求,为昭通中心城市实现“双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要全面推进昭鲁互联互通,加快实施昭鲁快捷通道提质改造、县城至火德红、龙树至水磨二级公路等项目,积极支持和服务好都香高速公路、渝昆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县城环城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以高水平的基础设施赋能高质量发展;要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覆盖推进城市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力争今年底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县城和文明城市,到 2023 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主动加强与省内外周边区域、广东、上海等东西部协作重点城市的交流对接,优化完善鲁甸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在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上展现鲁甸作为……
蓝图绘就,鲁甸这座古老城市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对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鲁甸县在近期召开的党代会上也作了相关部署:全力打造 3 大百亿元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力争商贸物流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力争绿色建筑建材综合产值突破 100 亿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绿色产业,力争高原特色绿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 100 亿 元;加快发展3大50亿元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矿冶化工产业,实现矿冶化工综合产值达 50 亿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产值达 50 亿元;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综合产值达50亿元。积极培育5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加大对绿色能源、健康服务、金融服务、数字经济、轻工制造五个产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单个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以昭鲁一体化为抓手,全力打造“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先行区”,从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昭鲁中心城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22 万人、城镇化率达 54%以 上。积极争取昭鲁中心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完善昭鲁城区功能性、联系性通道建设,连通新机场、高铁路,打造昭鲁“一刻钟”生活圈。
千年银都,和美鲁甸,必将在逐步融入昭通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再次蝶变。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