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 学习体验活动省级示范线路五

 2021-06-22 09:3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阳区靖安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守望回族乡八仙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昭阳区烈士陵园——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鲁甸地震纪念馆

一、示范线路类型

学习体验线路(“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

二、示范点名称

1.昭阳区靖安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2.守望乡八仙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

3.昭阳区烈士陵园

4.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5.鲁甸地震纪念馆

三、示范点简介

(一)昭阳区靖安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简介

昭阳区靖安新区规划用地2177亩,总投资42.85亿元,建设安置房149栋9256套,跨县(区)安置昭阳、大关、永善、彝良、镇雄、盐津6县(区)群众9256户4054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976户31160人,同步搬迁户2280户9389人)。自2018年10月完成征地拆迁始,靖安新区用“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用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全国最大安置区。

2019年11月14日靖安新区搬迁群众开始分房,12月18日启动搬家入住。2020年3月15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搬入新居;2020年10月18日,同步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新区同时配套建有6个社区卫生室、1所二级综合医院,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1个就业服务站、1所技能培训学校、2家签定培训机构、6家签约劳务公司,确保了搬迁群众“能看病、有学上、可就业”;新区构建了“党工委(管委会)—服务管理中心—县区工作站—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党小组(片区)—志愿服务队—楼栋长”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做到易地搬迁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此外,靖安新区建有蔬菜、食用菌大棚3000个,3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建成扶贫车间2.5万平方米,广东立时电子、锡箔纸、君子兰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已在这里投产运营,1397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安置区通过“点对点、一站式”输出稳定就业15002人;新区盘活利用500多间各类商铺资源,为520余名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统筹、整合、衔接物业管理、片区长、楼栋长、绿化、保洁、河道管理员、看护员、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在新区科学合理设置1393个岗位,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1人就业。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实现城乡人口分布重构、产业发展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让搬迁群众一步从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直过式历史性跨越。

接待单位:靖安镇人民政府 0870-3193010

联系人:吴雪艳  联系电话:15087205153

讲解员:辛永巧  联系电话:15125366898

范  辉  联系电话:13887060211

靖安新区远眺

靖安新区惠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靖安新区思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二)守望乡八仙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简介

八仙营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位于昭阳区守望乡八仙营清真古寺内,2013年11月,被中共昭阳区委、区人民政府列为昭阳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1950年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师部队在师政委薛韬的带领下,从贵州威宁进入昭通,受到昭通县守望乡广大群众的热忱接待。在中共昭通县工委负责接待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四十三师部队分别驻扎在守望乡的水井湾村街上、卡子、赵家院子、团山、营上、大院村等地。四十三师师部驻扎在守望乡八仙营清真古寺内。在进入昭通前,昭通负责联络的同志向师部介绍了守望乡属于回族同胞聚居区,师首长知道此情况后,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并命令部队把随身携带的属于回族同胞忌讳的食品和物品清理出来,不准带入回民区,中共昭通县工委安排接待人员,将昭通各族群众捐赠的物资及时送给解放军。

接待单位:守望乡政府

联系人:撒兰黎   联系电话:18287014747

马思远   联系电话:13408877970

八仙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大门

八仙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驻地旧址

八仙营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展厅

八仙营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展厅展陈


(三)昭阳区烈士陵园简介

为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1950年6月在区凤凰街道双院子社区小凤凰山修建烈士陵园,烈士陵园规划占地面积约72亩。

1950年6月建园至今,历经三次维修扩建,成为了缅怀先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入陵园大门,爬过115级石阶,石阶尽头是一座雄壮的“烈士陵园”石制牌坊,牌坊进去是1017平方米的广场,正对牌坊的是一尊于1981年8月1日敬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塑像,造型威武,双目炯炯注视前方,手握冲锋枪,脚踏玩石,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警惕地守卫着祖国,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永远踩在脚下,寓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忠诚卫士,祖国的钢铁长城。顺着广场后面的石阶往上进入墓区,墓区左前方是一面英烈墙,正面英名录雕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昭阳区籍为解放昭通、建设昭通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129位革命烈士姓名,后面雕刻着昭阳区对越自卫反击及两山防御作战革命烈士简介,墓区右前方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石碑,另一座是纪念解放昭通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石碑。纪念碑右方是陈列室,陈列室以时间顺序分八部分再现整个昭通革命斗争历史全貌。

墓区内安葬了革命英雄115名:革命烈士39名(有名烈士31名,无名烈士8名),其余是因公牺牲和病故老革命战士。这些革命英雄分布13个省的65个市县,40支部队,有干部、战士、职工和学员等。安葬的烈士中一等功臣2名,二等功臣3名,荣获战功1名。最高职务为正团级干部——129团政委李锋刚烈士。

接待单位:昭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联系人:罗江国  联系电话:15987003172

昭阳区烈士陵园全景

昭阳区烈士陵园正门入口

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性雕像

昭阳区革命烈士英烈墙

昭阳区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

昭阳区烈士陵园解放昭通剿匪斗争纪念碑

昭阳区烈士陵园陈列馆


(四)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简介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政府驻地2公里,市政府驻地16公里,处于鲁甸县环城路以内,是宜居宜业理想之地。

卯家湾安置区是国家重点扶贫项目,占地3700亩,共有8个地块,建设总投资46.9亿元,项目于2018年10月启动,20天完成3000亩土地征迁、445座坟墓搬迁、1.2万平方米房屋拆迁,历时16个月,实现安置区从“一片空地”到“一座新城”的蜕变。整个卯家湾安置区搬迁9100户39106人,涉及5个县47个乡()279个村,是全国跨县搬迁贫困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安置区新设立了砚池街道办事处和6个社区服务中心,同步配套建设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1所卫生院和6个社区卫生室。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配套建设了“两园两基地”;建成高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马铃薯种薯组培中心、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1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蔬菜大棚及5000亩香葱基地,入驻康迪服饰、博鸿皮具、兰跃农业等10家企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

同步组建机构抓服务,成立卯家湾临时党工委,组建了1个办公室,5个迁出县工作组和为民服务、产业就业、警务、教育卫生、党群5个工作站的“一办五组五站”工作机构,设立6个社区党组织,实行“党组织+社区+网格+楼栋”的管理,建立“133454”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精准施策画好网格管理、产业帮扶、就业服务三张为民服务蓝图,扎实做好群众“稳得住、能发展”的后续篇章。

接待单位:鲁甸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0-8128366,联系人:王志艳、牟智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安置区全景

安置区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区域位置最居中的社区——雨露社区

雨露社区服务中心

雨露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

粤旺食用菌基地

粤旺食用菌基地展板图


(五)鲁甸地震纪念馆简介

整个纪念馆占地5000余平方米,总投资7840万元,2017年建成,分地下地上两层,以土黄色为基调,造型似山,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墙体如地层结构,地震导致大地挤压形成的地形错动。

龙头山抗震救灾纪念馆

时间柱

地震烈度图

抢险救灾场景再现

纪念馆布展分为"直面灾难、坚强支撑、致敬英雄、涅槃重生、数字沙盘、纪念献花"六个主题设置板块。地下一层主要是防灾减灾体验馆和地震科普基地,地上一层以实物展出、模拟再现等方式,真实还原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声光电融合的地震纪念影片,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惊险瞬间以及灾区的涅槃重生。同时,为青少年和社会各界搭建一个了解地震原理、学习应急逃生技巧的平台。鲁甸地震纪念馆成为鲁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防灾减灾科普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到现场指导工作

抗震救灾现场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浅,烈度大,强度高,震中就是龙头山镇。此次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3万人紧急安置,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挥抗震救灾工作。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了龙头山,来到了地震遗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保质保量重建家园,龙头山的恢复重建按照“一水三山夹一城”的集镇生态景观格局来建设,全县干部群众始终铭记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关怀,经过一千多个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砥砺同心、敢于担当的抗震救灾精神全面完成了恢复重建任务,人民生活赶超灾前水平,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恢复重建的龙头山新貌

接待单位:鲁甸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人:王志艳、牟智  联系电话:0870-8128366

来源:中共昭通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学党史 红色基因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