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6-07 20:18“没见过这么多的红旗呼啦啦地飘,没听过这么多的机器轰隆隆地响,没听过这么亮的号子深山里回荡,没见过老乡亲幸福的脸上热泪盈眶,建设者在修筑新的天路,祖国的西部正经历巨变沧桑……”在威信县扎西镇院子村有300年历史的老街上,“赶马哥”杨礼勇正在他家七层“院子村地标式建筑”里引吭高歌,悠扬的歌声飘荡在房间里,也飘到了大街上。
这首歌“赶马哥”创作于2014年,当时,成贵高速铁路在威信革命老区的大山里开建了,“赶马哥”专程赶到家附近的大河滩看工程队修路。当他看到机器轰鸣、工程队忙忙碌碌的场景时,心情分外激动,家乡的土地上就要有一列列时速二百多公里的火车驶过,还要在离家六七公里的地方设站,大家的生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呀!敏锐的“赶马哥”再次感受到了时代飞速发展的脉搏。他喜爱作诗,恨不得赋诗一首,但是,他觉得赋诗已经不能表达那么多的激动了,需要用歌唱,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他就自己创作了上面这首优美的歌。
“赶马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初中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院子村。他喜爱文学,并坚持追求自己的爱好,经常创作诗歌,高兴了就大声吟诵,跟那个环境、家庭格格不入。特别是老父亲很看不惯他的不务实,觉得他彻底没救了,一气之下和他分了家,那时候“赶马哥”还没有结婚,也不叫“赶马哥”。
“赶马哥”只分得一间破败的屋子,草席作门,破布遮窗,老父亲还给了他大家庭里贷款买的那匹马儿,以及还贷的沉重压力。
那时候穷啊,“赶马哥”不但穷,还背负着160元的贷款,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那匹贷款买的马儿成了“赶马哥”唯一的依靠。他跟它说话,对它吟诗,唱歌给它听,马儿似乎知道“赶马哥”的心意,总能给他回应,当他叫它的时候,它总是“咴咴”地嘶鸣着答应他。
1985年,“赶马哥”只有20多岁,马儿也正年轻。“赶马哥”家对门就是供销社,供销社要到县城百货公司进货的时候,就派“赶马哥”去运货;供销社要跟老百姓收鸡、鸡蛋等土特产的时候,也叫他去拉货。那时候的公路通行条件差,到处都是土路,晴通雨阻,路面坑洼不平,别人拉100公斤鸡蛋要拉坏10公斤,“赶马哥”做事稳当,拉100公斤鸡蛋只烂了1公斤都不到,别人拉鸡要死好几只,他一路给鸡喂水,一只也不会死。供销社的人都喜欢让“赶马哥”给他们拉货,群众要拉点煤炭、肥料什么的也爱找他。慢慢的,“赶马哥”在当地出名了,大家都不叫他的真名了,都叫他“赶马哥”。
那时候大河滩、两合岩是“赶马哥”的梦魇,到县城的土路虽然修通了,但是这两处没有桥,要拉着马儿涉水过河。马儿倒是有灵性,当河里的石头卡住了轮子时,在他的鼓励下,它总是站住,停一停,当积蓄满了力量之后,猛往前蹿,就翻越了障碍,马的力气好大,拉货的带子能被它挣断。绳子挣断了可以换,但水太大的时候过河真是要命。有一次,水太大,一起赶马的一个哥们儿在水中走着走着就没了影儿,被冲出几十米远后,人倒是抓住了一根木头捡回了一条命,马儿和车就没那么幸运了,过后顺河找了几十里地都没找到。
“赶马哥”和他的马儿配合默契,他们好像是一体的,当他们进到河水的时候,他们好像能看见河底哪块石头稍微高一点,这样踩着就安全了。可是,真正到了河中心的时候,有一瞬间,“赶马哥”觉得自己一下子就漂起来了,他摔进了河里,河水马上就没过了他的头顶。他想:“这回完了,自己的人生才开始,却就要结束了。”他感觉到手里的缰绳拉了他一下,他立刻就稳住了心神,加上脚蹬到了一块石头上,他借势挣出了水面,过河后,他抱着马儿痛哭。
“赶马哥”活得率性,在马车上心想作诗就作诗,心想唱歌就唱歌,很多人认为他不正常,但也有人欣赏他。“赶马哥”的一个忘年交不但鼓励他、欣赏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1989年,“赶马哥”结婚了,而且很快就生了两个孩子。
有家的日子每一天都幸福,“赶马哥”的爱人能干,有头脑,她说:“赶集天人多,我们做点什么生意吧。”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他们没有。但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本钱不大的生意,到别人家收购一些红薯,煮熟了卖给赶集的乡亲们吃。生红薯两角钱一公斤,煮熟了要卖六角钱一公斤,一个赶集天他们夫妇俩要赚几十元钱。
挣了点钱后,“赶马哥”专心搞起了经营,红薯不卖了,开起了卖副食、玻璃、五金的小商铺。那时候是实体经济春天啊,货物销路都很好,“赶马哥”还有自己进货、拉货的优势,价格上也稍微优惠一些。
1995年,“赶马哥”的马儿老了,也跟他苦不动了,以前跑一趟县城只要两个小时,后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之后,路况慢慢改善了,路面好了,桥也修通了,人们都开上了手扶拖拉机,不爱找他拉货了。“赶马哥”也慢慢就不赶马了,拉个货也找货车帮忙了。
1999年,院子村的集镇重新规划建设,人流都往中街去了,“赶马哥”门庭若市的门面突然冷清了。爱人说:“我们到中街去做生意吧。”夫妇俩掏出存款,到中街买了块地基,建了两层小楼,他的五金生意越做越红火,每个赶集天不说营业额,光是利润都是好几千元。他们很快又把房子往高处升了两层。
“赶马哥”经常给孩子们讲生活的艰难,鼓励孩子们要好好读书,孩子们也争气,学习一直很好,后来都考入了心仪的大学,找到了好的工作。
“赶马哥”思想前卫,后来石坎到县城的公路硬化以后,进城方便了,他多年来坚持进城参加唱歌、打乒乓球等活动,有很多爱好文艺的朋友。为了晚年生活能离在昆明工作的孩子们近一些,2014年,“赶马哥”还像他的朋友们那样,掏出辛苦攒下的钱,在昆明买了养老房。
一直走在潮头浪尖的“赶马哥”近些年来逐渐感觉实体经济不如以前那么红火了,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布局,把20年来生意一直红火的商铺卖了,2019年在老屋地基上建了新房,他这一建就把房子建成了“地标式建筑”,建了七层楼房。为了方便顾客,多年不干运输的“赶马哥”还买了货三轮,学年轻人做生意那样搞起了送货上门。
这几年,“赶马哥”的爱人到昆明带孙子去了,“赶马哥”一家人跟路的情缘更深了,逢年过节,孩子们就坐上高铁回家来,“赶马哥”也坐上高铁去过很多地方。
“赶马哥”感慨自己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实体经济也慢慢走了下坡路,虽然现在“赶马哥”凭着多年来进货眼光的独到,还保持着不错的营业额,但看着一列列高铁从门前山上经过,他感觉,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动,很多东西都跟以往不一样了,新的营销方式他觉得适应起来还是很难。但他认为时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感觉新鲜空气逐步充溢到这个闭塞的小山村来,在让自己眩晕的同时,也让自己兴奋。
“赶马哥”现在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看店的时候,吟诵一下自己的诗,唱唱自己创作的歌,感慨一下时代的发展,感受一下新生活的美好。他说,时代发展的速度他是赶不上了,这个新的时代属于年轻人,他想退休享受美好生活了。他期盼着坐上高铁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期盼着今年能抽出时间去一趟北京。他说,去北京回来,他会创作一首新歌,就叫《坐上高铁去北京》。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