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喜迎华诞 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 (59)百年巨变话电影

 2021-06-07 10: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末接到表妹的婚宴请柬,于是驱车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一路上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面貌的变化日新月异,记忆中落后破败的农村已经荡然无存。泥泞崎岖的乡间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笔直的柏油路,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变成了漂亮阔气的小洋楼,很多农户告别了烧柴、烧煤的历史,用上了天然气……现在农村的“硬件”已经不比城里差了。

为了喜庆,姨父花钱请全村人看电影,地点在村民健身中心广场也就是以前的打谷场——因为现在农村都用上收割机了,所以打谷场也就退出了村民们的生产舞台,泥土地面被浇筑成了水泥地,上面安装了一些公益健身器材。许久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草草地吃完晚饭,搬了个凳子直奔打谷场。

到了村民健身中心一看,已有人比我捷足先登。老人和小孩早早到了,老人们坐在凳子上互相嘘寒问暖,孩子们则像小猴子一样闲不住,三五成群、脚底生风地追逐打闹。我看来看去却唯独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要么早就进城生活了,要么压根儿对露天电影不感兴趣。也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蜜罐子里泡大的,属于网络一代,是不会对我们那个时代兴致盎然、如痴如醉的露天电影产生情感的。播放员打开放映机,白底黑边的银幕上出现了熟悉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标志。当天播放的是耳熟能详的《地道战》,许是我眼镜度数高,许是胶卷年久蒙灰,总之银幕上的人物看上去有点模糊。一阵风吹过,银幕随风飘摇,电影里的人物就像泡在水中般来回晃动;音响因为年久失修,播出的台词已经听不大清楚——这让我实在提不起看的兴趣。再看看周边,老人们自顾着聊天,压根儿没人盯着银幕看;小孩子们早已跑得不见踪影;连放映员也是伏在放映机上呵欠连天,只想着早点放完回去。此情此景,让我感慨万千,思绪不禁又回到了童年时期。

那个时候,农村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匮乏。政府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每个月都会到村里放映电影,我记得特别清楚,每个月的28号轮到我们村。28号对于整个村庄来说,是个不亚于过年的盛大日子。放映员到了村里,村长和主任都要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表明村里人对于电影的欢迎和需求。农村父母心疼孩子,一般都会在田间地头种上几株向日葵,待到放电影的日子,筛好细砂放到锅里炒瓜子。小孩子性子急,不等葵花籽凉透就大把地抓着往裤兜里装,太阳还老高,就扛着板凳往打谷场跑,为的是占据有利位置。放映员吃饱喝足后调试放映机做准备,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娱乐的时候,我们在放映机前用手做出各种动物的造型——机灵的兔子、凶恶的老狼、振翅的雄鹰,银幕上就会出现各种动物。

等到正式放映的时候,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坐在板凳上观看,要是胆敢喧哗打闹必然会招致大人们的严厉呵斥。对农村人来说,看一次电影实在太难得了。那时的片子多是爱国主义题材的内容:雷锋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董存瑞、邱少云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让人惊叹不已,冀中的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让人热血澎湃。紧张的高潮部分我们甚至忘记了嗑裤兜里的瓜子,全村人都沉浸在电影情节之中。那个时候农村人思想相对还比较保守,恋爱的男女平时不大好意思谈情说爱,可以趁看电影人多敞开心扉。

影片情节会让全村人回味好多天,讨论好多回。那个时候我们小孩子的游戏内容大多和电影有关。学电影里的英雄人物用柳枝编成草帽,用榆木疙瘩或者韧性十足的庄稼秆儿当作步枪,麦秸垛就是“敌人”的碉堡。打谷场上活跃着我们矫健的身影,回响着我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我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攻城略地,甚至像董存瑞那样不惜和“敌人”同归于尽。往往玩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我们通过看电影,通过做游戏,懂得了什么叫英雄主义,什么叫舍己为人,更懂得了什么叫民族大义。家国情怀通过电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之中,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健全我们的人格,让我们充满正能量地茁壮成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大街上3D、4D、IMAX影院随处可见,只要花费几十元,就可以享受一场视听盛宴。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远去的露天电影已经成为了对于过往的一种情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作者:付桂泉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标签 >> 文学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