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散文|刘仁普:县城今昔

 2021-05-24 10:01  来源:昭通作家



刘仁普,男,汉族,生于1979年7月,云南昭通永善莲峰人,现居东莞。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青春在歌唱》(合著)《低处倾诉》《故乡的名字》三部,在《文艺报》《中国诗歌》《大地文学》《边疆文学》《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星火》《滇池》《散文诗世界》《昭通文学》《昭通作家》等报刊、杂志、公众号发表诗歌和评论。



县城今昔


刘仁普




永善县城,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二十年前,我在永善一中读过两年高中,对二十年前的县城是熟悉的,虽然时间流动,岁月变迁,物是人亦非,欲语泪流夸张了点,但是记忆深刻是真实的。

翻回过去,那时我也就是二十来岁的年龄,要对一座城市往深处理解,那纯属不知天高地厚。再者,作为一个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是稚嫩的,主要区域也就是教室,吃饭的地方,租住的房子这样的三点一线,最终目的只为“读书”。

但两年的光阴,说对县城陌生,也太假。永善一中,二十年前与今天都还是在那里,熟悉地理位置的人都知道,但二十年前的教室与今天的教室明显有着高度差距。我们那时是文科补习班,挨着是高一年级师弟师妹们。土墙盖瓦,对于当时我这样的乡巴佬,县城一中就是高等学府,条件、环境都是理想中的“高规格”,优越感自然生成。

当然,在那里“读书”的时光里,县城也就开始慢慢变熟悉了。从学校正大门出来,右边是大堡沟,左边通往县城中心。在通往县城的这条路上,学校旁边的上排多家为学生开的饭店。现在想想,饭店的饮食还是相当丰富的,米线、豆浆、油条、抄手等等,各种小食应有尽有。往前走,右拐一条石板台阶小路通向水井湾方向,另一条水泥大道继续向前,分叉又是石板台阶小路,水泥大道继续向前。如今重启记忆,确实感觉有些吃力,但菜市场、图书馆、去大叔家的路是熟悉的。

一到周末,我们莲峰到县城读书的同学就喜欢去菜市场买菜到租房里做饭,特别是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都是这样,所以对菜市场一直不陌生。那时候的菜市场,确实可以用脏乱差来说,街道又狭小,很多卖菜、卖鱼、卖肉的都是天还没亮就从县城附近来的,如果你仔细看,不远处还栓着驮这些东西来的马。

对于我自己,周末理想的地方还是图书馆,它的具体位置如今要说出个一二三,很困难,但现在还是记得它在一个小广场的上方,二楼就是图书馆,图书馆里那时藏书不多,可以说相当于我现在的藏书,但我钟情里面的报纸和少量杂志,所以那是当时我理想的去处。

在永善一中读书的日子,周末或者是节假日,去大叔家的日子是相当多的,所以那条路也最熟悉。我们学校与大叔工作的地方,是一条对角线,从这头到那头,基本穿过了整座县城。那时,没有公交车,出租车很少,最流行的是三轮车,比电视剧上海滩那些人力车要先进点点。而我这样的“乡巴佬”,基本都是步行。换角度,也对那时的县城印象更深刻。一路上,犹新的高楼大厦几乎没有,很多都看上去显得陈旧,街道狭窄,路上烟尘滚滚,出城是一条土路抵达他家。

往事成追忆,时间向前,县城在变。

近年回家再返县城,陌生中多了敬畏。母校一中,大门口左侧贴着镀金的“永善县第一中学”。站在校门口往里看,各种教育设施井然有序,各种建筑一片欣欣向荣。校门口的街道宽阔、整洁,那些过去的饭店已经早已过去。

那天,友人因事忙碌,大清早我就开始游荡县城了。走在清晨的街道上,空气是新鲜的,因为接近过年,已经有了年的味道,不时还会遇到几个环卫工人在清捡街道上的垃圾。我凭着过去对县城的熟悉,去了二十年前常往的地方,轮廓还在,但已非昨日。农贸市场比过去宽了很多,图书馆的藏书也多出了很多倍,类型分理有序,走在其中,图书在书架上整齐排列。我随意从中抽出一本,干净、整洁,能看得出图书管理员在经常护理它们。

走在大街上,数十层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大型百货商场也有好几家,走进去给人的感觉与大都市里的商场没有两样。大街比过去多出好几条主街,就我看到的,当数振兴大街最繁华,那里聚集了多家大型酒店,豪华的娱乐场,高级服饰旗舰店,包括县府所在地也在其中。

正当我在大街上四处逛荡时,手机响了,是文联陈主席打的,他问我在哪里?我说在振兴大街,具体位置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他说:“我也在这条街上,旁边是中国工商银行,后面是某某某饭店。”我边走边问,遇到的人都很热情,顺着他们说的方向往前走,终于看到了陈主席,他挎着一个黑色小提包,身穿浅黑色羽绒服,我发现主席比上次在昭通遇见他的时候瘦了。我们彼此寒暄几句,主席说还有几个。随后文联的另外两个老师和县城几个写作者都来了,我乍看,老中青写作者搭配,有七八个。主席领我们去了一家地下饭庄,初入这家饭庄,陈设别致,从楼梯间到饭厅,都是木制结构,里面绿色环卫丰富,进去就给人一种享受感。吃饭中,主席客气玩笑说我很腼腆,其实我就是这样,网络里感觉很能吹,其实当面就话很少,基本都在听大家说。

那次去县城,已是年尾,很多单位基本放假,大家都已准备回家团圆,而我的出现,他们还抽时间相聚,着实感动。随后我与另外几个写作者又去了一个常年写话剧剧本的老作家那里,聆听了他关于多年写话剧的生涯,确实感觉收获颇多。我们还去了县城的实验中学,对我,总是会在心里做一番比较。这所中学,过去我就很熟悉,多年后在好友的引导下重返,私心的差距一番比较,自然生成。实验中学,依然在那里,但昨天与今天,在规划,在师资,在建筑,给我感觉都是两重天。好友很热情,在他家,爱人和孩子都在家,又是水果,又是茶水。我们探讨写作,说教育,也说到了人生。

永善这座城,从过去到最近,从物到人,从远望到身临处境,确实像历史与今朝,有着很大差别。我相信,这种差别也会从现在起到未来,慢慢,慢慢朝着高处的方向走,因为县城建设、环境卫生和人都在向上。

来源:昭通作家

审核:刘建忠   责任编辑:秦明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建忠
责任编辑:秦明红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