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创作
2021-05-17 16:36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从卫生学校毕业,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已经是第三十个春秋了。在这人生中最宝贵的三十年里,我从一名青涩的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同时我也见证了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及医保政策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记得1991年我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当时只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才能够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那个时候的经济水平还很落后,一个农民如果患了重病,需要卖掉家里的粮食和大牲口才能凑够住院费;而一个没有固定收入也没有公费医疗的城市居民,则要卖掉家里一些值钱的家具、电器甚至房产,才能筹够住院费。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人患了大病,或是得了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就意味着全家都要破产,许多人因此选择了放弃治疗。
1992年,我被分配到一个乡(镇)卫生院工作,那时的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简陋,药品也很少。一个病人来了,从看病到开药不过几毛钱到两三块钱,即使是输液,费用也不过四五块钱。可是那时的村民大多还是以农耕生活为主,很少有人出去打工或是经商。他们靠卖菜、卖鸡蛋等一些农副产品来积攒少量的钱,用于供孩子上学,买化肥农药、买锅碗瓢盆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四五块钱的输液费,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村民都习惯于小病拖着不看;或是自己弄些草药和偏方来治病。实在是拖不过去了才来卫生院看一次病。记得有一次我替一位患肺炎的老人开完输液处方、计算好价格以后,他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很旧的手绢包,打开一层又一层,里面包着十几块钱,全是一毛的纸币或几分钱的硬币,这些都是他平日里卖菜积攒下来的钱——没有医疗保障,看病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始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1月1日,《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数亿农民无医保的历史宣告结束;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填补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后一块空白,城镇非就业居民看病也有了制度保障。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以上,参保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
以上这些数据,总结起来虽然只是简单的几排文字,但是为了实现目前这个“全民医保”的梦想,中间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从1952年公费医疗制度的建立,到2018年实现全民医保,已经过去了66年的时间。66年,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也是人们的思想发生巨变的时间。记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刚实施的那几年,许多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抱着吃“大锅饭”的思想,虽然每个人一年参保的费用仅10元钱,许多家庭却仍然不肯缴费,总觉得“万一我没有生病,这10元钱岂不是白白丢掉了!”甚至有的人想钻政策的空子,自己不缴费,等生病了就去找亲戚朋友借医保证,冒名顶替、甚至隐瞒性别来住院,骗取国家的医保资金,闹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但是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开展,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加之又看到投保的人确实享受到了国家配套的医保资金、真的能报账,大部分人也就积极踊跃地投保了。
新农合保费逐年上升,医保费用从2003年的10元到现在的250元,已经提高了25倍,但是大家投保的热情却比以前任何时候还要高涨,这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转变。随着医保费用的增加,报账比例也提高了,以我们这样的县级医院为例,以前医保费只交几十到一百的时候,我们的住院报账比例仅有50%左右,门诊看病还不能报账。记得在2015年,我救治了一个出生体重仅1200克的早产儿,好不容易才抢救过来,却因为后续费用的问题,家属放弃了治疗,把孩子抱走了。当时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但是现在乡(镇)卫生院的报账比例已经达到了90%左右;县级医院的报账比例也已经提高到了70%至80%,个人承担的费用减少了、家庭负担减轻了,就很少有人因为经济的问题放弃治疗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因此,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时候,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对于“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但医保费用由财政予以补贴、住院取消“门槛费”以外,更能享受比一般农村居民更高的报账比例,医院还要优先收治,这样一来,就彻底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截止到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是“摘帽不摘政策”,对于建档立卡户的医疗帮扶政策依然还在继续,目前我们医院收治的患者大多都是这样的精准扶贫对象。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近30年,我见过许许多多的患者,他们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受到疾病的困扰,希望得家人的关怀、社会的帮助,唯有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才能够让这些患者保持生命的尊严、重拾生活的信心。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作者: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