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威信“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10万人受益

 2016-01-30 21:59  来源:

本网讯(通讯员蒋益文)最近,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威信“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10万人受益。“十二五”期间,威信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促进扶贫攻坚,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让部分贫困群众顺利实现“挪穷窝”。

“十二五”期间,威信实施新农村示范点342个,其中省级重点建设村76个、市级示范点8个、县乡级示范点258个。累计整合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43331万元,完成以谢大长廊为主线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房屋改造6272户;硬化村组公路37条68公里,硬化面积27万平方米;新修村组公路4条9公里;硬化进村入户道路72公里,硬化面积7.2万平方米;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场地16个,面积15270平方米;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室18个,面积1720平方米。所有建设项目涉及全县10个乡镇53个村300多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受益群众2.48万户10万余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