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喜迎华诞,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46)丨学校的变迁

 2021-05-12 11: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常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传家是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追求。

我家到大凉山彝区定居的时候,正值凉山解放10周年。这里是1956年“民改”的时候才正式解放的。

1971年,我已经9岁,母亲成天为我上学的事而发愁。因为整个乡只有一所小学,那所学校距离我家太远,也就没有被母亲所考虑。经过反复比较,母亲选择了邻乡的骑骡沟乡红旗小学。学校位于金沙江边,而我家却住在山顶上,下到江边的坡度在70度以上。我在那里读到3年级就转学了。转学的原因是:下午放学,饿着肚子要从山脚爬到山顶,10多公里的路上没有水,被太阳炙烤着,实在走不动。而且沿途是原始森林,母亲担心会出意外,就把我转到了六城乡的解放小学。然而仍有近5公里的路还是要穿过原始森林。

父亲常年在外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他是一名铁匠。父亲有缘认识了本乡的罗校长,罗校长听了我的情况后,叫父亲带我到本乡的小学住校读书。

后来,1975年的冬天,我家搬回大药山脚下的巧家县巧家营乡水塘村居住。水塘小学规模较大,有近300名学生。然而学校的条件比凉山的学校还简陋,还在用木板做课桌,一根圆木的两端枕在墙头就当凳子。

1976年秋,教育系统要求有条件的村完小都要办初中。水塘村一共有13个生产队,较为居中,所以必须办初中。

当时开办初中班的桌凳由13个生产队承担,每一个生产队负责两套桌凳。于是桌凳就高矮不一、材质不一、木料的干湿也不一,所以怎么也无法把桌子摆放整齐。就这样,两年后,我在这里初中毕业。我们的升学考试是步行20多公里到巧家营中心学校考的,我居然考取了高中。那时,我作为我们村有史以来的正规高中生,比现在的大学生还稀罕。

1978年9月,我无比自家豪地跨进了巧家县第一中学。当时的巧家一中,基本上是沿用1939年云南省财政厅陆崇仁厅长捐款修建的崇仁中学的物资。原来的崇仁中学的弧形大门紧闭着,而在靠运动场的一方开了一道门,即校大门。被称作巧家“最高学府”的巧家一中的校大门,与我读小学的水塘小学的大门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木结构的大门。见了这样的场面,心里没有了半点激情。

当时,巧家县第一中学整个学校有初高中学生七八百人,住校的学生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学校没有一张床,学生几乎都是放一卷草帘子在楼板上,再在上面铺一块棉毯或一张席子即可,有的连被子都没有,只好用一块毯子当被子。晚上最苦的是臭虫咬人,而白天最苦的是饿肚子。当时,每月的伙食费是9.5元。一般是8个同学一盆包谷饭,把饭分了再用盆打菜。菜几乎天天都是水煮白菜,端来后每人分得一筷子,连同汤倒在饭上,即是一顿的伙食。很少吃米,半月吃一次肉,一个人可以分到3片左右,即叫打牙祭。正值长身体的关键时候,只有这一点点饮食,饿肚子就成了常态。

在巧家一中虽然生活艰苦,却遇到了巧家县历史上最牛的老师,都是各院校下来的,知识、才华、人品个个顶呱呱。日子虽然苦,读书却非常快乐,也学到了许多过硬的知识,我的语文毕业成绩是全校第一,奠定了我现在写作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我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服兵役。大院内有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团结小学。学校统归政治处管,我的大多数时间都到学校听课。学校窗明几净,却从来不用安排学生打扫卫生,学生总是从家里带来搞卫生的工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摆放整齐。

1984年冬,我退伍回家,不久就到学校教书。再次回到母校,我却没有做老师的优越感。因为我看到的学校和1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为了改变学校的条件,我们发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呼声,要求集体投工投料共同建学校。可是怎么努力也只能修建土墙瓦屋面的教室。而这一做法,竟然开创了当时昭通地区集资办学的先例,受到昭通地区行署教育局的表彰,并授予了一面锦旗。

1987年9月,我被调到巧家营中心学校任教,一直到现在。当时,中心完小设有附设初中,学生总共达到了900多人。而厕所却是用土墙做围墙的大坑,在坑上搭两根圆木,在圆木上钉上椽皮板做蹲板。厕所脏得不堪入目,臭得令人作呕,还蹲位难求,连上厕所也成了最困难的事。没有水吃可以算作第二大困难,因电压不稳需点煤油灯算第三大困难。

当时的巧家营乡于199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普六”,且是示范乡,县里在巧家营乡召开了全县的“普六”现场会。巧家营乡于2004年12月顺利通过扫盲抽查验收,2005年10月“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市的抽查验收,2005年10月获全县“两基”工作先进乡。从那时开始,教育拉开了彻底改变的序幕,当时的口号也由原来的“人民教育人民办”改为了“人民教育国家办”。

教育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普九”的实现。这个时候,人们都由衷地感叹: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鲜艳的是学校里的五星红旗,看到红旗就看到中国的希望!

2019年,巧家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巧家营片区11所村完小和中心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校园的绿化、美化与城里学校也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中心学校的设施设备比城里的县直学校还好,近20个班级可以进行现代化教学。我一个人住60多平方米的住房绰绰有余,并且是水、电、网一应俱全,生活在学校里与生活在县城的家里没有什么区别。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我也快满花甲,而我的一生都与学校紧密相连,一天天见证了学校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国家办”的飞跃,这正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完美答卷!

(朱汉/文  图/网络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田朝艳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田朝艳
标签 >> 建党百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