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2021-04-26 23: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我革命史、自身建设史。历史既是一面明镜,也是一部珍贵的教科书。当下,在这个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这个政治形势愈加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我国社会转型、改革攻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史明理,执科学理论导航实践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西方资本主义打破中国国门共计7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陈旧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抵御不住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宣布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纷纷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思想武器中学来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和政治方案,通过组织政党、举行革命,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思想都有局限性,也没有深厚的群众土壤,最终和封建思想一样打了败仗,破了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犹如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给迷茫的中国人指明了方向,使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披荆斩棘”,成为中国人革命的思想武器?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民主的光辉照进了中国人民的内心,也照耀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另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革命道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如何实现?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进行斗争,进行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领导了多次革命才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仍然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唤醒下层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信仰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历史作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完成了救国大业,一鼓作气改天换地完成了兴国大业,乘胜而上改革开放成就富国大业,绘制翻天覆地的精彩画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完成强国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这个“看家本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将继续坚持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相结合,扬帆起航乘舟破浪、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学史增信,坚理想信念担当使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1年7月23日,国内各地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党员代表赴上海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代表平均年龄仅28岁,知识分子占多数,代表全国50多名共产党员。会议进行了几天就遭到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第一次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非常深刻而深远的意义。在黑暗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革命的航帆由嘉兴南湖出发,“红船精神”也得以弘扬和延续。习近平强调,“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上海是起点但绝不是终点,“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始终印在中国革命战士、中国人民的骨子里,不断延伸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及突出时代特征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女排精神、雷锋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地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100年前,星星之火从上海点燃。75年前,国民党撕毁协议丑恶的嘴脸在上海激怒了长江河畔的百万雄师。今天,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9000多万名党员、14亿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夺取了新时代的一次重大胜利,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开启新的征程,再谱一段荣光。

坚定理想信念不是盲目的,而是底气十足。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可歌可泣,而真正的自信和底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源于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来源于国际比较的显著优势。短短几十年时间,我们国家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平均达到30%左右,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进一步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的大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病毒广泛传播面前凸显得淋漓尽致,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恢复稳定发展,而大多西方国家几乎乱了阵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个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是要坚定信念,主动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三、学史崇德,扬优良作风永葆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学史崇德就是要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思维的启发、灵魂的感动。曾记否,李大钊英勇就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信自己的信仰,高呼:“共产党万岁!”周恩来担当起为中华之崛起的使命!夏明翰大义凛然发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号召!闻一多舍生取义进行“最后的演讲”……在昭通这片红色土地上,我们难忘正派耿直的“人民的功臣”罗炳辉,无畏生死饮弹自尽的殷禄才,还有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徐洪刚,这些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革命英雄将生生不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曾记否,焦裕禄等建设年代涌现的时代楷模,李保国、钟南山等改革时代涌现的时代典型,黄文秀等脱贫攻坚精神的突出代表,一大批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的时代典范,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立德立行的精神谱系,一座座时代的丰碑为共产党人绘就信仰底色、构筑精神高地。

学史崇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规正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作为党员,需要提高政治品德与精神境界,以身作则树社会道德建设的标杆;作为公民,需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道德建设良好氛围。具体来讲,明大德,就要像立场坚定为民奉献的革命先驱那样,禁得住考验、分得清大是大非;守公德,就要像忘我奉献为民排忧解难的时代英雄那样,积极工作、为人民服务;严私德,就要像利益诱惑前严于律己的先锋模范那样,严以修身、厚植良好家风。

学史崇德,就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以先进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融合的历史,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发展的历史。我们要致敬党的奋斗历程,致敬先辈先烈,坚持和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严正党风、家风、学风、社会风气,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要赓续党的优秀精神血脉,让流淌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不懈奋斗、不断攀登、砥砺前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奇迹。

四、学史力行,为人民服务凝聚民心

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了一个演讲,题目就叫《为人民服务》,这次演讲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论断,即“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就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座右铭,一直到现在都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曾把人民比作“父母”“大地”,又把人民比作“主人和水”,把党员干部比作“勤务员和鱼”。在不同时期,“为人民服务”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各种矛盾,推动人民事业发展。在新时代,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属于人民、一切都为了人民、一切都依靠人民、一切都归功于人民。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从“小米加步枪”的完全胜利到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奇耻大辱到2021年阿拉斯加中美高层会谈中的强硬回击,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人民,都离不开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颗赤子之心要落实到行动上来,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真切情感。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要把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安排好,这是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重要问题。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正在告诉全世界:中国已经全面解决了人民“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即吃不愁穿不愁,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同时还基本解决了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交通问题、通信网络、养老问题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一段时间,将致力于不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平衡发展的差距,“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的城市生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凝聚人民力量,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拥有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共镇雄县委党校 周亚梅)


审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公益 党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