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4-08 17:21作为一个久居昭通的北方人,我一直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怀有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从北京军区某部调入武警昭通支队,就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城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一眼望去,几乎每条街上都能够找到散发着油墨馨香的书店。这还不算,很快我又惊讶地发现,除了街上那些林立的书店之外,这个地方还滋生了很多民间创办的文学社、数十种自办的文学小报以及一大批喜欢写作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从此,我便死心塌地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后来,随着时日渐长,我见证了昭通文化发展和这个城市每一天的变化。其实,一个城市有没有灵魂和底蕴,跟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文化息息相关。昭通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文学,并形成了被文学界、理论界认同的“昭通文学现象”和“中国文学之乡”,同样与这个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分不开,与根植于昭通人血脉和灵魂里的文化基因分不开。顺着昭通文化这条汩汩流淌的河流望去,我们可以看到漫长历史赐予昭通的文化遗产。穿过这些时光斑驳的文化遗产,我们恍惚又看到了昭通曾经的商贸繁荣和人文蔚起,进而从中去找寻昭通历史文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些脉络。
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的一枚人牙化石,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学专家的注意,经鉴定这枚人牙化石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这一发现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这一重大发现,说明了昭通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透过漠漠光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耕种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翻阅相关史书,我们又看到,此后的昭通历史文化大概又经历了这样一些阶段: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杜宇当了蜀王,号称“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又派常頞将李冰开凿的僰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也就是今天的“五尺道”。从此,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滇文化便通过“五尺道”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在昭通这样一个西南重镇实现了大融合,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朱提文化”。而以汉文化为主的“朱提文化”,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让昭通的历史文化变得多元而丰富。
回望历史,就像看着一条奔腾的大河浩荡远去,不禁生出诸多感慨和豪气。在这条流淌不息的文化之河上,让我们骄傲的是,民国时期昭通人在云南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政治影响,可谓俊采星驰、人才辈出:龙云、卢汉叱咤滇云,张开儒、禄国藩讨袁护国,刘平楷、罗炳辉奔走革命救亡图存,姜亮夫、张希鲁驰骋国学。这些有影响的昭通人集体在历史的舞台上次第出场,这和昭通“其民好学”“崇文尚义”“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分不开。昭通人的性格打上了地域性的文化烙印,他们的传奇故事也成了后来昭通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资源。正如昭通诗人夏吟所言,“昭通人多有过大开大合的人生,有大悲大喜的情感,地处高原,人的心胸大气磅礴,而这个地方极为脆弱的地质条件,也让生命的脆弱感凸显出来,这样的环境更能让人思考生命的来路和去路,思考生命和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能够被激发,这些在昭通作家笔下被表现出来,有着和其他地域作家不同的陌生性。”此言诚哉!
说到昭通的文化,自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昭通文学。昭通作家的创作生活与这块雄浑神奇的土地休戚相关,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昭通人民,正是他们创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滋养和熏陶着所有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尽管昭通的作家身处贫困的乌蒙山深处,但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创作置于国家级平台上去考量,不以小进而自满,不因失败而放弃。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以及对文学孜孜以求的执念,成了他们“苦难书写”的精神财富,也成就了他们逐渐走向全国文坛并获得各种重要奖项的精神动力。夏天敏、雷平阳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吕翼、李骞、黄玲分别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曾令云获得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胡性能获“十月文学奖”,沈洋获得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昭通作家还先后斩获了《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人民文学》“爱与和平”中篇小说一等奖、“梁斌”文学奖、首届青稞文学奖、华文青年诗歌奖、“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奖、第五届华语文学盛典“2006年度诗人”奖、“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全国首届鲲鹏文学奖、《诗刊》奖、骆宾王诗歌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人才奖”、云南日报文学奖、云南民间王中文化奖等一个又一个文学奖项,部分作家还荣获全国劳模、云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有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荧幕。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昭通这座文学“富矿”为他们源源不断输送的丰富营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在这块钟灵毓秀、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昭通的文化艺术远不止这些。多民族聚居所保留的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在今天的昭通依然被传承、被发扬光大。回族的“花灯”,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舞,独具特色的“昭通唱书”等,都是昭通值得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奇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天,迈入新时代的昭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繁荣,最终都离不开我们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我想,守住并弘扬好昭通的历史文化,也就守住了昭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作者: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