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王友德:做脱贫攻坚路上的“能干人”

 2021-03-17 15: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年55岁的王友德,是水富市太平镇二溪村的苗族村民,略微矮小的身材却掩盖不了他勤劳的特质,刚强的外表透露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地干部和苗族村民习惯称其为“精灵人”“能干人”。

王友德不仅在产业发展、致富增收上有“算计”,关键是还能为大伙着想。脱贫攻坚集中安置当地12户分散居住的苗族村民时,他主动提供他家的土地,免费用作建造安置房的地基,把大家紧紧团结在周围,互帮互助。

为民建房有“算计”

过去,二溪村回龙堡片区苗族村民居住分散,几乎全部是杈杈房、茅草房,那里的植被好,但交通条件不好,王友德靠养殖山羊、鸡、鸭以及种植玉米、洋芋等度过困苦的生活。

2016年,驻太平镇二溪村的扶贫工作队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考虑到三星片区21组回龙堡12户村民住房太破烂、居住太分散的实际,决定对12户村民进行集中安置。通过反复比较,最终看中了村民王友德在回龙堡的一片半荒地。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就找王友德做思想工作。

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李开伟说:“当时资金有限,征地建房的地基没有补偿,很多工作只能找群众商量。本以为王友德会提各种要求,没想到他却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安置房建设顺利推进,也为村民节约了建房成本。”

“我很早就盼望大家住得近些,相互有个照应,有什么事情能很快聚在一起。现在有政府给我们的好政策,一定要抓住机会把住房建好。”王友德说。

苗族村民韩义荣说,他至今无法忘记10年前舅舅家发生的那一场火灾。以前,由于大家住在山上很分散,哪家发生什么事情喊半天才能聚在一起,远远看见舅舅家房子着火,加上木材串架房燃烧很快,等大家赶到现场时,房子早已化成灰烬。他心怀感激地说:“现在好了,王友德免费提供地基给大家建房,把大家聚集起来,再也不用担心发生之前的惨剧了,我是打心里感激他。”

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刘华说,因建房的位置距离王友德家的山林近,建房需要的木材都是王友德无偿提供的。

“现在大家的房子建得这么好,又挨得近,热热闹闹的,比单家独户好太多了;有政府的帮助,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交通也方便了,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要听从党和政府的安排与号召。”现任村民小组副组长的王友德掰着指头与村民算政府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引导大家要感党恩、跟党走。

养殖业上出“妙招”

二溪村原村民委员会主任龙云秀说,在当地苗族村民中,王友德搞养殖业很有一套办法。

由于当地没有田种,只有山林和一些坡地,王友德就利用山林、坡地先后养殖山羊、土鸡,在溪沟养殖鸭子,利用山里丰富的蜜源植物和气候条件搞蜜蜂养殖。就这样,王友德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年挣了上万元,在偏远落后山区成为响当当的“万元户”。

王友德说,他养殖鸡、鸭从来不用饲料,都是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态养殖,所以他养的土鸡、鸭子以及蜂蜜成为了城里人争相购买的土特产。他先后发展了28桶蜜蜂,认真学习养殖技术,也带动周边的村民养殖蜜蜂。

为了方便村民采购生活物资,王友德在当地开了一个小商铺。到了春季和秋季采收竹笋时,除了他自己采收,还帮村民找销路,共同增收致富。

2018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委员会决定实施方竹产业发展计划,王友德深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影响,他立即放弃养殖山羊,主动加入种植方竹队伍,保护生态环境。一些犹豫不决、有顾虑的村民看到王友德带头先后种植了60亩方竹,也慢慢转变思想加入到合作社中。在王友德的带动下,目前,回龙堡片区的方竹已发展到5000余亩。

“可以卖钱,也可以自己采摘食用。管理技术不难,成林后不需要再投入,基本上是一本万利。如果有竹苗,我还要继续种。”王友德说。

二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吉远鹏告诉笔者,在回龙堡苗族村民中,有的人穷是因为懒,不会打算,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需要做很多工作。而王友德是苗族村民中能吃苦又勤劳的榜样,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对周边村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通讯员 狄廷秀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