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昭通
2021-03-14 11:57发布会现场
3月12日上午,昭通市召开“昭通之变”系列第十九场新闻发布会,本场是威信县专场。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主持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县市区专场的第5场,将由威信县人民政府为大家讲述“威信之变”。
威信是革命老区、是“扎西会议”会址所在地,也曾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三五”期间,威信县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17750户74629人全部稳定脱贫,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威信县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今天将由威信县人民政府介绍威信县决战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威信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沅勇先生;
威信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正聪先生;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毅先生;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祖春先生;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丁开砚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北纬29°、昭通新闻网、昭通市政府网以及微昭通、昭通发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威信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沅勇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首先,有请李沅勇县长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威信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沅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威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威信县人民政府和45万老区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参与威信建设发展的各级各部门、挂钩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威信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乌蒙北麓、赤水河畔,素有“鸡鸣三省”之称。1935年2月,红军长征集结扎西,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老区威信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基本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曾一度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我们说难,主要体现在“四难”:
一是难在贫困程度深。全县83个非城市村(社区)中就有贫困村80个,占比96.39%。有贫困人口1.8万户7.5万人,贫困发生率接近20%,每6个威信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
二是难在基础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内外交通不活不畅,危房数量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农村饮水安全、电力保障短板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高。
三是难在产业支撑弱。产业基础薄弱、质量不高、散小弱问题突出,高原特色产业、文旅产业基本处于空白,工业经济“一煤独大”,高质量发展支撑基础不牢固。
四是难在生态承载力低。威信人口密度约325人/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高达2.2万人/平方公里),分别是全省、全市人口密度的2.6倍、1.2倍,山区面积占比95%以上,25度以上坡耕地占比超过50%,山高谷深、人多地少、土地负荷重,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接下来,我向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过去五年成就和未来五年构想。
奋进“十三五”,红色扎西沧桑巨变。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在威信大地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荡气回肠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干成了一批标志性、突破性、全局性的大事要事,谱写了革命老区威信高质量跨越发展新篇章。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6.83亿元,年均增长7.5%,经济总量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在全省排名上升7位。固定资产投资达346.43亿元,年均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0%、7.1%、8.1%、1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2万元、1.1万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倍、1.6倍。现行标准下7.5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均收入较“十二五”末翻了两番,成为全市首批脱贫摘帽县,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五年来,我们坚持精准方略,全力战贫困促提升,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紧紧围绕市委“133”工作思路和“巩固提升、重点突破”工作要求,精准扣好“四粒扣子”,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累计完成民生领域支出124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5%,其中,投向脱贫攻坚资金58.67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4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3727户,巩固提升2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贫困群众全部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强化产业就业双支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亿元,大力发展“1+N”高原特色产业,实现低收入人口产业全覆盖。实施村集体经济“双千工程”,83个村集体实现收入倍增,双河乡双河村、高田乡大湾村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采取“四个一批”措施,实现低收入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实施“教育兴威”战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1所,增加学位1.36万个,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88.4%、义务教育巩固率98.8%、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4.6%。成功引进云南师范大学落户威信合作办学,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破冰前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县人民医院完成提质达标,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县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奏好易地扶贫搬迁“三步曲”,1.63万搬迁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新生活。建立防贫返贫机制,筑牢防贫返贫网底。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四连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25%,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
五年来,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全力补短板增动力,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成贵高铁、宜毕高速建成通车,叙毕铁路加快推进,威彝高速即将启动,威信从曾经的“神经末梢”向“枢纽前沿”大步迈进。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70公里,县连乡到村100%通硬化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达58.2%、位列全市第一,内畅外联、出滇入川进黔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水网、电网建设成效显著,回凤水库、昌水岩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建成供水,220千伏徐家坝、110千伏五显坝变电站一期等重大电力项目投入使用,县城群众反映非常强烈、民生短板最为突出的停水停电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光纤入户”“宽带乡村”工程稳步实施,4G网络、行政村光纤宽带实现全覆盖,5G网络试点建设有序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发展,全力调结构提质量,产业发展成效初显。紧扣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昭通市“千亿元”高原特色产业战略部署,按照“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彩色风光、特色威信”工作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2.1:32.9:45调整为18.1:24:57.9。着眼“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推进“1+N”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正向着“方竹百万亩、生猪百万头”目标进发。建成方竹万亩连片基地11个、种植规模达54.2万亩,同步建成猕猴桃、魔芋、柿子、桃子、大雅柑、蔬菜等基地5万余亩。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实现村村覆盖,双河偏岩、旧城马鞍生猪养殖场入选“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建成6万头仔猪繁育场1个,改建仔猪繁育场7个,50万头和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赤水河金色优食谷”一期投用,生猪年产能扩大至60万头左右、全产业链条打造初具雏形。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稳步推进,累计产气1.1亿方,30万方页岩气LNG站即将投产。得云水泥、魔芋深加工、通信用硅芯管和管箱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免蒸免烧新型环保砖项目试运行,桑葚果酒深加工项目推进顺利,新增规上企业11户。文旅产业成功破题,水田片区全域旅游开发、扎西红色小镇创建加速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全力提品质塑形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紧扣“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形象定位,针对“脏乱差堵”四大痛点,做好城市更新“拆、改、建、补、增、管”六篇文章,省级“美丽县城”“园林县城”创建进入终评阶段,扎西小城实现华美蝶变。投用麒麟美食城,清除破旧烧烤城,拆违拆旧25.1万平方米,影响县城形象多年顽瘴痼疾得到根治。42个老旧小区、上万户民居旧貌换新颜,城区“断头路”全部贯通,主街弱电“遁入地下”。截污管网、洗手设施、农贸市场、智慧厕所等市政功能短板日臻完善。建成城市公园、小微公园、口袋公园60余个,公园绿地遍布全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04%。实施县城主街道、重要节点“灯明景靓”工程,“扎西之翼”振翅欲飞,最是夜景美。“百里红飘带”首期15公里环山景观步道、扎西河水体岸线景观即将成型。投入资金10.36亿元,完成扎西红色小镇核心区建设,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复核,正朝着全国红色旅游制高点、全省一流特色小镇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目标努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治乱象清环境,大美威信魅力倍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整合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资金10.13亿元,与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持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九大攻坚行动”,赤水河流域威信段治理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完成流域8座小水电站清退整治。“两污”设施短板逐步补齐,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0%,生活污水收集率分别达95%、50%以上。拆除流域临河、跨河违建5.3万平方米,关闭煤矿18个、砂石料厂54个、规模畜禽养殖场3个。划定禁养区面积377.4平方公里、限养区面积275.06平方公里。大力推进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扎实开展“清水行动”“清四乱”。加快推进50公里“生态长廊·赤水彩带”建设,着力打造最美生态河流、最美生态廊道。完成营造林37万亩,退耕还林33.4万亩,森林覆盖率比“十二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有力,改建行政村公厕84座、卫生户厕6.23万座,所有自然村基本达到1档8条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完成市级技术审查。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全力优环境激活力,发展动能不断释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放管服”、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3个、5个和80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掌上办”开通率达98%以上。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和土地确权登记。城区“划地安置”成为历史,制约城市发展自建房问题即将销号。落实“约法三章”工作要求,实行“红黑榜挂网、一把手出镜”评价机制,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新增市场主体2.1万户。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措施36条,协议引资260亿元以上,四川铁骑力士、重庆猪猪侠、江西双胞胎、江苏欧蓓莎等龙头企业落户老区,威信成为投资兴业热土。
展望“十四五”,大美威信前景广阔。
作为昭通的北大门、全市首批摘帽县和率先迈进高铁时代的桥头堡,威信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其在“滇东北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十四五”期间,威信将继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有序衔接乡村振兴。
综合分析研判,威信“十四五”发展定位是:立足“老区、民族、山区、枢纽、美丽”的基本县情,聚力打造“一屏障一中心四基地”,全力实现“红色扎西·赤水明珠”的美好愿景。
发展目标是:保持高于全省、全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力争到2025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发展路径是:
一是打造大枢纽。深刻把握交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规划建设枢纽网络,着力打造滇川黔渝区域重要交通枢纽中心。建成通车威信至彝良高速公路,努力争取威信至遵义、威信至兴文2条高速公路落地建设,积极谋划威信通用机场、城市轻轨和威珙铁路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国省干线公路网改造、农村公路网提升,着力构建“一机场一轻轨一高铁两普铁四高速”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围绕“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辐射”目标,按照“一园统三区”“一双河、二麻园、三罗坭”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滇东北物流园区建设。
二是培育大产业。聚焦“三张牌”打造,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绿色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和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动“1+N”高原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力争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形成一流的“绿色食品牌”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页岩气资源,重点围绕页岩气储运、转化等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页岩气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页岩气年产能达4亿立方米、年产量达3.5亿立方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威信红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聚焦“红、文、游、医、养、体、学、智”产业链,全力打造滇川黔渝区域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是建设大公园。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西会议”重大历史地位的精准定位,按照“一线、一核、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倾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建设,着力打造长征精神保护传承典型样板、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大力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南部新区有序开发,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综合型服务城市品质,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加快公园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力争2025年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2平方公里,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及历史文化名城。统筹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实施集镇提质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谋划打造赤水河、大雪山两个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和渔洞乡愁人家、旧城稻花香等一批特色小镇,实现乡村风光优美、人文醇美、空间精美。
四是保护大生态。紧扣“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为突破口,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厘清生态图谱,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绿色发展年度评价,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河生态保护修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五是营造大环境。全力拥抱“高铁高速”时代,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近连滇中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远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珠三角“一群一圈一区两角”的大开放新格局。深化“放管服”、财税金融、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健康安全的金融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努力将威信打造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洼地”。绘制项目图谱和招商地图,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力争到位资金累计突破600亿元。
六是增进大福祉。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五大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千方百计推动创业就业,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守住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底线,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力建设集红色、书香、健康、平安、和谐于一体的美丽威信。
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谢谢李沅勇县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
昭通日报 记者:
威信县作为昭通市首批脱贫摘帽的县份,请问威信县是如何发展“1+N”高原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接续乡村振兴的?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唐毅:
近年来,威信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三张牌”,以及市委、市政府“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战略部署,明确了“红色文化、绿色食品、彩色风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以方竹、生猪为主导的“1+N”高原特色产业。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模式,积极探索走一条“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衔接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县人民政府出台了1+N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县财政统筹整合63%的涉农资金投向产业。近两年财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6.99亿元;设立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金,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投向产业,近两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产业信贷资金5.1亿元;建立产业发展滚动基金制度,在产业见效后,所得收益在首先满足农户入股分红和年度贷款还本资金的基础上,剩余资金“3:3:3:1”的比例分配使用,即:30%用于产业后续发展流动资金、30%用于村组公益事业、30%用于“村两委”干部奖励、10%归集县财政注入产业发展滚动基金,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突出龙头带动。出台36条优惠措施,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招商,成功引进四川铁骑力士、重庆猪猪侠、江西双胞胎、贵州新润丰等一批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威信,推动高原特色产业从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向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三是狠抓基地建设。全县方竹种植规模从2014年的9万亩发展到54.2万亩,建成万亩连片方竹示范基地11个。同步建成猕猴桃、魔芋、柿子、桃子、大雅柑、蔬菜基地5万余亩。生猪产业上,建成投用年出栏4000头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82个,实现每村1个生猪养殖场目标。同步推进仔猪繁育场、养殖示范小区和乌金猪养殖基地建设。2020年双河偏岩、旧城马鞍生猪养殖场入选“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今年,全县生猪出栏将达到56万头,较2020年翻1.2倍。
四是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坚持上下延伸、链条式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手段助推1+N产业转型升级。当前,生猪产业基本完成从饲料加工、仔猪繁育、生猪育肥、屠宰冷藏、加工销售、科技研发、品牌打造到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的全产链。魔芋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方竹竹笋深加工项目也即将动工建设;威信高原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打造初具雏形。
通过这场产业发展思想革命、方式革命、作风革命攻坚战,威信主导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一是脱贫攻坚成效巩固了。1+N高原特色产业已辐射带动71891户农户稳定增收,其中低收入户15573户。以双河比喜生猪养殖场为例,2020年106户入股群众平均收益2396元。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2020年三桃乡鱼洞村、双河乡双河村、高田乡大湾村仅生猪产业就是分别实现了146万元、142万元、130万元的收益。三是基层治理更扎实有效了。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干部待遇大幅提高了,开展公益事业更有保障了,基层党组织活力、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了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步,威信县将按照“产品落在品牌上、品牌落在企业上、企业落在基地上”的发展理念,说了就要做,做就要做好,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闯出一条集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昭通新闻网 编辑:
在新冠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威信县是如何有效组织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就业率,稳定务工收入的?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丁开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威信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战疫情、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主要通过采取五项措施促进低收入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第一、宣传动员有“广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深入各乡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巡回招聘活动,2020年招聘104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发放宣传单3万余份,为1.8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咨询服务。同时通过威信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手机短信、网站等形式,将优质岗位、技能培训、激励政策、权益保障等政策信息送进千家万户,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
第二、政策鼓励有“力度”。制定出台外出务工奖补政策,一是对政府统一集中组织输出的贫困劳动力,交通费由政府全部承担,在路途中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二是自行到县外务工就业3个月以上的低收入劳动力,在省外务工的每年给予500元/人交通费补助,县外省内给予400元/人;三是对在县内务工三个月以上的低收入劳动力给予300元的就业补助。
第三、转移输出有“精度”。采取包专列、专车等方式“点对点”“一站式”成建制向珠三角、长三角等转移输出劳动力。2020年我县转移输出到省外务工的低收入劳动力达21517人(占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的61.04%);包高铁14列、客运大巴73辆“点对点”转移输出到浙江、广东等地16406人(贫困劳动力4007人),实现低收入群众“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闭环直达。同时,创建扶贫车间16个,吸纳不能外出的1649名(低收入劳动力683人)劳动力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低收入劳动力3306人就业。
第四、技能培训有“深度”。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培训,劳动力想学什么就参加什么培训”的原则,根据低收入劳动力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020年全县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200人次,带动就业5000余人。
第五、稳岗服务有“温度”。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15个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选聘92名就业扶贫信息员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东莞和浙江两个驻外工作站建设力度。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积极对接东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66个,签订劳务合作协议38家,收集岗位44000余个。加大对县内留守人员关心关爱力度,组织工、青、妇等群团力量,深入务工人员家中开展走访慰问,真正做到“打工事情交给你、家里的事情交给我”,有效提高转移就业稳定性。
2020年,我县共组织转移就业低收入劳动力35251人,就业率86.3%,其中:省外转移就业21517人,县外省内转移就业2152人,县内就业11582人。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7.2亿元。非全兜底低收入家庭实现户均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80%左右的低收入家庭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稳定的就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实施乡村振兴积蓄了力量。
昭通广播电视台 记者:
“美丽县城”创建让威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请问,威信县在城市更新发展方面有什么特色亮点?“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方面将有什么新举措?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王祖春:
城市更新发展工作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补齐城市短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威信县围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的形象定位,自觉站位城市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城市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特色亮点:“六大路径”求突破。
曾经,“脏乱差堵”是县城扎西的四大痛点。“脏”得不行、“乱”得出奇,“差”得很远、“堵”得发慌,“小县城”常常“大拥堵”。“登高一望、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一度是扎西的真实写照。
一是努力拆。铁腕整治违建棚、危旧房、破围墙,坚决做到应拆尽拆、应铲尽铲。同时,对“拆铲”后腾出的空间,还绿地空间于民。二是全力改。强推42个老旧小区和民居风貌得以改造,全力整治提升出入城口、高铁高速及扎西河沿线,主街区弱电管网“遁入地下”,统一规范街道标识和门牌店招,大力推进雨污分流。三是倾力建。完善城市公园、小微公园等建设。推进“一水两污”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市政道路30公里以上,建成扎西大道、胜利大道(高速高铁连接线)主动脉大道建设,完成9条“断头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四是着力补。巩固提升农贸市场,补建洗手设施956个,改建31座城区公厕全部达到“三有三无”标准。家居建材城、汽车商贸城、立体智慧停车场等项目加快推进。五是大力增。大力推进主要街道、重点区域绿化彩化。六是通力管。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定格、定人、定责,持续深入推进“四还两提”“三禁七清”和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确保学校、医院、餐馆、酒店等一扣一有人管。
目标举措:“六篇文章”谋发展。
一是目标导向高。力争“十四五”期间,城镇化率由48.2%提高到55%;县城建成区面积由4.2平方公里增加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8.5万人扩充至12万人;县城绿化覆盖率高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1平方米增至12平方米。二是文化植根深。继续推进扎西红色小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倾力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筑牢城市的根和魂。三是视觉感官爽。继续实施强弱电管网下地,推进楼顶违建整治,统一规范主次街区门牌店招,全面清除小广告、牛皮癣,还清爽整洁于民。四是便民服务捷。推进立体智慧停车场建设,合理增设公交线路,改造提升市政道路,不断优化城市交通体系,还道路通畅于民。五是城市管排畅。强力推进地下综合管网、雨污管网、河渠治理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努力建设海绵城市,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六是风貌景观靓。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等项目建设,抓好城市街道(含背街小巷)、重要节点彩化亮化,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百里红飘带”)、赤水河生态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昭通市政府网 编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众所周知,威信县具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请问,在红色旅游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建设等方面,威信县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具体规划是什么?
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丁开砚:
近年来,我县不断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精心打造的扎西红色小镇初步成型,成为我县红色旅游的新名片,目前开展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并已通过省级专家的评审;总投资20.97亿元水田片区全域旅游开发项目快速推进,被列入云南省重大文旅项目,预计今年10月一期项目建成开门迎客,即将成为红色旅游新的地标;投资3亿元总长107公里的S201(省道)红色旅游专线已建成投用,沿线的罗布郭家坟川滇黔游击纵队云南支队纪念地、旧城长官司红山顶战斗遗址、高田白水红三军团旧址所在地、扎西会议纪念馆等重要红色资源将更好地实现串联发展;投资1.58亿启动扎西干部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后可容纳500名以上学员;开展了长征文物及文化资源复查,进一步摸清全县162处长征革命文物(遗址)的现状,完成了红色基因大数据采集;聘请省级专家开展扎西会议旧址虫害调查,完成《扎西会议旧址保护展示工程项目计划书》的编制和上报;同时我县积极向上汇报,力争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园等一批对全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意义重大的项目纳入省市乃至国家的盘子,争取到300万元资金开展扎西会议纪念馆布展和112万元资金实施扎西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工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项目》可研已通过市级评审。
总的来说,威信红色旅游事业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距离上级要求和社会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当下省市高度重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云南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把威信段作为我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对于我县而言是抓住国家战略发展的直接机遇。
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成立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机构高位推动,我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扎西会议”为核心,以中央红军在威11天行军路线为主线,以川南游击纵队和云南游击支队的战斗与保障区域为延展。目前我们规划提出了“一区一园两院三道四馆及五大工程”的构想,一区即水田花房子红色旅游示范区;一园即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园;两院即扎西干部学院、扎西会议研究院;三道即景区连接车道、自行车骑行道、忆苦思甜步道;四馆即威信县博物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展陈馆、红军标语陈列馆。保护传承工程包括红军长征文物遗址修缮保护及环境整治、红军村、扎西会议纪念馆布展提升,研究发掘工程包括红色扎西大剧院、“扎西会议”主题演艺剧目,环境配套工程包括“鸡鸣三省”长征体验园基础配套设施、扎西红色文化城建设,文旅融合工程包括扎西红色小镇景区二期工程、水田长征文化展示带、昭通市威信县大雪山、大健康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数字再现工程包括扎西会议旧址数字化保护利用。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建设为一个集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红色文化展示与体验、文旅融合提升与发展为一体的区域性标志工程。
文旅产业是典型的综合性产业,要求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长期坚持,融合发展。我相信,乘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有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威信红色旅游必将蓄势而发,精彩无限,前景可期。
微昭通 编辑:
坐落在有“美景河”“美酒河”“生态河”“英雄河”之称的赤水河边的威信县,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对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治理?取得了什么成效?
威信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张正聪:
首先感谢新闻界各位朋友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关注。近年来,中央、省、市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韩正副总理先后对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队深入威信实地调研指导,为我们全力推进赤水河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2月5日,王予波省长又专程前来检查指导扎西河治理工作,再次就抓好治理、保护、发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去年以来,威信县紧扣“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深入实施“九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坚决扛起筑牢赤水河上游生态屏障政治责任,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务实的举措,拆电站、绿矿山、治两污、建管网、禁捕鱼、调产业、清环境、创机制,扎实推进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
一是坚持提高站位,扛起源头责任。作为赤水河流域上游重要区域,威信县始终把抓好源头治理保护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韩正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后,威信县把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全县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双河长”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县处级领导、县直部门、乡镇责任,高频次高规格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等会议,制定出台了治理保护一系列文件,组建工作专班,确保工作机制顺、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县乡村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治理保护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聚焦问题发力。“十三五”以来,威信县努力克服县财政困难,多渠道整合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资金10.13亿元,全力抓好退电站、治两污、关矿山、抓禁渔、拆违建等各项工作,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岸同步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流域内8座小水电站拆除清退修复全面完成。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建成投用县城第二生活垃圾填理场,完成长地临时垃圾堆放场整改,流域内5个垃圾热解站点火运营4个。三是积极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县城、乡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分别达95%、5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通水试运行,扎西河县城滨河段微纳米污水处理系统试点项目投入运行,流域内水田集镇、石坎社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双河乡污水处理厂达到试运行条件,石坎河沿线4个村庄集中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启动建设。四是着力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设备配置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79%。流域内行政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已建的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仔猪繁育场等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引进上海原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实施餐厨垃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26.9万亩,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五是大力实施矿山整治,关闭退出赤水河流域煤矿18个、砂石料矿山54个,完成流域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六是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苦猪河、倒流河、扎西河、石坎河4条支系“生态长廊·赤水彩带”建设,着力打造一条围绕赤水河长达50余公里的景观带、产业带,努力闯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七是制定两年任务分解方案、计划实施项目22个。同时,统筹考虑治理、保护、发展三者联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编制五年规划、谋划项目76个。
三是坚持网格管理,干群广泛参与。按照“不漏一街一巷一河一户”的原则,建立常态网格化管理机制。完成主要河库管理范围划界,拆除临河、跨河违建5.3万平方米。划定禁养区面积377.4平方公里、限养区面积275.06平方公里,完成县城规划区畜禽禁养整治。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110名,落实河道保洁员396名。坚决执行长江十年禁渔令,落实管理队伍10人、巡河员115人。增殖放流鱼苗12万尾。以“五个引领”为抓手,划定党员责任区3256个,设置党员示范岗625个,组建党员先锋队434支,努力营造“党员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注重长短结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注重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推进1+N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建成方竹万亩连片基地11个、种植规模达50万亩,建成投用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82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当前正奋力向着“方竹百万亩、生猪百万头”目标奋进。坚定不移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得云水泥厂建成投产,免蒸免烧新型环保砖项目试运行。高标准谋划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建设。扎西红色小镇4A级景区创建有力推进,水田“四位一体”项目、花房子“美丽乡村+红色文化”一期建成投用。实施流域陡坡地生态治理1700亩、退耕还林13.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06%。借鉴浙江丽水经验,正在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努力闯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威信路径。
下步工作中,威信县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赤水河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决策部署,强化规划引领,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各方资源,突出标本兼治,扎实抓好短期治污禁渔、中期河道修复、长期产业调整等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加快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民富,坚决打好打赢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威信力量。
云南日报 记者:
作为昭通市首批开通高铁的县份,“十三五”期间威信县交通路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阶段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滇川黔渝区域重要枢纽中心”建设?
威信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张正聪:
一、回顾“十三五”,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县综合交通发展硕果累累。
“十三五”期间,威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市委、市政府“交通先行”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县域综合交通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外联大通道陆续建成,威信率先进入高铁高速时代。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行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威信县分别于2013年12月和2016年10月启动建设成贵高铁、宜毕高速公路建设,通过政企双方和全县干部职工多年的艰苦努力,分别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6月通车运营,实现了威信县高铁高速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45万老区人民企盼已久的“高铁高速梦”成为现实,威信通江达海一改闭塞历史,从“神经末梢”向“枢纽前沿”大步迈进,为完善威信综合交通网络、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加快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推动威信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域内通路网持续优化,交通瓶颈制约极大改观。“十三五”期间,威信县积极筹措资金13亿元,大力实施县域内通路网优化提升工程,建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项目,全县通车总里程达3470公里,比“十二五”末的2633公里增加837公里,增幅达31.8%,公路密度为248公里/百平方公里,同期对比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县连乡到村100%通硬化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达58.2%,位列全市第一;在十二五期间“乡乡通柏油路”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和“村村通客”“村村通邮”,农村公路交通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内畅外联、出滇入川进黔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极大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展望未来,我们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勠力同心推动“滇川黔渝区域重要枢纽中心”建设。
威信县将紧紧围绕“一中心一屏障四基地”战略目标,按照“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彩色风光、特色威信”工作思路,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坚持推进落实“交通先行”战略,全力推动县域综合交通建设,切实把地处鸡鸣三省结合部的区位优势转变为交通优势,把交通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推进打造以“滇川黔渝区域重要枢纽中心”为核心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成通车威信至彝良高速公路,努力争取威信至遵义、威信至兴文2条高速公路落地建设,积极谋划威信通用机场、城市轻轨和威珙铁路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国省干线公路网改造、农村公路网提升,着力构建“一机场一轻轨一高铁两普铁四高速”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二是加快推进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围绕“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辐射”目标,按照“一园统三区”“一双河、二麻园、三罗坭”工作思路,依托铁路、高速路网和站点、道口在境内的布局,全力推进滇东北物流园区建设。
三是加快推动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紧抓高铁和高速建设的交通改善机遇,主动融入重庆、四川、贵州物流网络,完善专业物流功能,在南部新城和田坝、麻园、新华等,建设快捷物流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心,服务旅游商品、农产品和特色日用品快递物流以及冷链物流发展,全面提升物流、贸易、信息等要素集散能力。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的积极踊跃提问及各位发布人的精彩精准的发布。
“十三五”期间,我们看到了红色扎西的沧桑巨变,脱贫政策好了、高速通了、高铁来了、腰包鼓了、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期待着“十四五”时期威信县 的华丽蝶变。希望各媒体记者充分发挥各自平台优势,解读好、报道好今天威信县专场发布会的各项重要内容,全面展示五年来威信县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威信讲好“扎西故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