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3-11 21:402018年3月,陕西海升集团昭通公司与昭阳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昭阳区永丰镇合作组建了昭通超越苹果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全国优质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建成“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目标,在新民社区、布嘎回族乡迎水村共同投资新种5万亩苹果,深度打造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休闲旅游、文化展示、就业于一体的现代苹果产业扶贫示范园。
如今,昭通苹果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华丽嬗变,成为昭通六大高原特色产业的一颗“明珠”。
“十三五”时期,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3个全覆盖”的要求,全力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网格化管理,在昭通大地拉开了一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闯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突围之路,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产业结构实现重组重塑,传统产业嬗变升级、“蝶变”突破,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量效齐增。
昭通立足资源禀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30万亩,从产业项目选择、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带动效应等方面发力突围,有力破解“大农业、小产业、示范弱”的困局,“6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和“三江四河”特色经济作物块状、带状分布基本形成,昭鲁坝区以百万亩苹果基地打造与百万城市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全市高寒山区、二半山区马铃薯产业正在形成“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新格局;北部8个县(市)竹产业经济带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牢固树立“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理念,坚持“一步登顶、跨越发展,产城融合、三产联动,龙头带动、品牌引领,因地制宜、规模经营,科技支撑、绿色高效”五大原则,大力实施“单点突破带全局”战略战术,开展“一县一业”创建、实施“一村一品”行动,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
苹果产业“蝶变”
昭通紧盯“全国优质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打造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矮砧密植示范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分选线,推出昭通“苹果之城”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形象,“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建设阔步前行,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的蝶变。全市苹果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47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80万亩,占全省的68.4%,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冷凉高地优质苹果基地。苹果产量从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70万吨,增长了55.6%,综合产值实现100亿元,比2015年翻了两番。
抓龙头带动,培育了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国内一流的冷链物流园和产能每小时20吨的自动化分选线,引领昭通苹果向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及市场化发展。以鲁甸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家家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的果农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指导果农提升技能,帮助社员销售苹果。2020年,苹果类规模化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超过20家;苹果专业合作社达254家,发展社员近50000人。
组织和指导全市苹果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和GAP等认证。目前,有效期内苹果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36个、有机认证3个、GAP认证1个。“昭通苹果”区域公共品牌多次入选年度知名(或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满园鲜”“昭阳红”分别获2018年、2020年云南省“十大名果”,“昭阳红”产品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嘎嘣脆”“满园鲜”在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金奖,“昭通苹果”等9个品牌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苹果年度榜样100品牌。
按照网格化管理把全市苹果主产区分为8个片区,采取“点对点、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选派“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挂联企业、合作社帮助企业、合作社提升生产、管理、经营能力和水平;每年选拔200多名“懂生产、善经营、会服务”的技术能手,由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牵头集中培训合格后聘请为果辅员,使产区果园技术服务实现全覆盖。5年来,昭通苹果优质果率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20年的75%,综合产值从201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亿元。
创建“中国筇竹之乡”
近年来,昭通以短能脱贫、长能致富、远能赏绿的战略眼光,将竹子这一传统种植产业纳入昭通市“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高位推进。
为推动竹产业向优势、高产、高效的产业之路转化,昭通加强与科研院校、院所合作,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逐级开展科技培训,引导竹农提质增效、科学管理;探索和运用“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及农户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和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林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提高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推进竹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拉动竹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拉长、加宽、增厚竹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竹产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末,昭通竹产业实现年综合产值比2017年增长了7.6倍。
马铃薯升级嬗变
昭通市委、市政府紧扣“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目标定位,在昭阳区靖安镇至永善县茂林镇最适宜区域集中建成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洋芋帝国”)。“洋芋帝国”极量公关点以净收亩产6015.89公斤创下马铃薯实测1亩以上西南片区单产最高纪录,2020年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昭通“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荣誉称号,标志着昭通马铃薯种薯登上国际舞台,强势引领全市马铃薯产业华丽嬗变。
昭通市政府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昭通市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洋芋帝国”)建设合作协议》,通过“凤凰计划”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团队支持产业发展,在“洋芋帝国”开展了马铃薯品种评价、高产栽培技术配套研究、新型肥料评价、除草剂筛选、药剂筛选等26项试验示范,实现了育种体系、脱毒种薯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土传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双行起垄栽培和生物可降解地膜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昭通先后承办了马铃薯种薯国际论坛等国际国内高级别会议,昭通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全市250万亩马铃薯产量从2015年的326.5万吨增加到400万吨,产值从2015年的36亿元增加到64亿元。
天麻成为昭通名片
“十三五”末,昭通天麻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8.51万亩,鲜麻总产量4042万公斤,综合产值59.03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时期增加76.19%、92.48%、118.63%。
“十三五”时期,昭通以品质提升为核心,以品牌打造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突破,推动天麻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连片发展、科研平台搭建、产品创新研发、市场品牌打造的全环节发展,在全国率先规划建立1900亩天麻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筛选培育本地优质种源;引进昆明星耀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建设了年产300万瓶的“两菌”标准化加工厂,实现了昭通本地优质“两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陈凯先院士工作站、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4个;制定了地方标准,修订了国家标准,联合制定发布了国际标准,其中10项地方标准获得2018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团队合作,研究发现了昭通天麻治疗神经、血管系统疾病及延缓衰老、增强记忆等8大功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团队合作研究发现昭通天麻成分337种,其中211种为最新发现;引进天麻加工企业23家,天麻精深加工不断突破。
昭通被授予“中国乌天麻之乡”“全国最具影响力天麻主产区”等称号。2020年,昭通天麻以65.8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第48位;核心区彝良县先后获得“全国有机天麻种植县”“全国天麻生产先进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等称号;彝良天麻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小草坝镇成功申报国家级天麻特色小镇,天麻精深加工不断突破。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
昭通紧扣“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发展理念,采取“政府主导、林农主体、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实施鲁甸6.5级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产业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把青花椒产业培育成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林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型产业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建设性工程。“十三五”时期,鲁甸花椒从2016年的22.5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32万亩,产量从0.63万吨提高到 0.98万吨,一产产值从6.3亿元提高到9.45亿元,种植农户4.2万余户18万余人,拥有花椒专业合作社84家,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8800户2.9万人。鲁甸“谋篇布局对标干”,建立了22个2.2万亩的核心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突出重点精准干”,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施提质增效项目,促进技术培训与产业管护“两手抓”,实现了“林区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增收”;“破除难题创新干”,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产品的精深加工、包装和营销,开发青花椒精油、洗发水等中高端产品;“联结群众合力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椒农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积极引导“单家独户零星卖”向“集中力量闯市场”转变,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鲁甸经验”已成为昭通花椒产业发展的样板,昭通在金沙江、牛栏江、关河、洛泽河流域等适宜区域大力发展花椒。截至2020年末,花椒种植规模比2015年增26.7%。
打造全省生猪强市
昭通是全省生猪养殖大市,也是云南省确定的生猪调出区之一,生猪发展基础良好。
2018年以来,受生猪生产周期、禁养区划定、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生猪生产呈现全国性下滑。2019年,昭通市生猪存栏260.1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4.2万头,生猪出栏327.5万头,猪肉产量29.8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8.4%、5.3%、8%、1.4%。同一时期,全国、全省生猪产能大幅下滑,生猪产能仅相当于1984年水平。
2017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生猪产业作为全市六大高原特色产业进行培育,相继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做优做强生猪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等文件,组织编制了《昭通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构建了昭通市生猪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了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了产业布局,高位推动生猪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立足当前稳产保供,着眼长远转型升级,始终坚持“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的理念,严格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模式,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加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把昭通市打造成全省生猪产业强市。
昭通坚持招大商引大资、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破解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养殖风险大、效益低等瓶颈的主要抓手,引进东方希望、广东温氏、重庆猪猪侠等9家大型龙头企业落地,建成标准化育肥猪圈舍358栋;通过“建租并举、托管托养”等机制模式,推动特色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从2015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10.7%,生猪产能已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2020年生猪出栏430.57万头。
为了实现突围、突破,“十三五”时期,昭通聚焦全市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全市11个县(市、区)先后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累计获得2.2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示范县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同步配套推动物流快递点设置,物流快递基本覆盖了当前所有乡(镇)和建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的建制村。
2020年,昭通借助各种电商平台,努力推动电子商务与高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开创了助力昭通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利用互联网交易平台,昭通苹果线上销售(快递)业务达到633.39万件,是2019年289.3万件的2.19倍,是2016年至2019年4年线上销售总和883.3万件的71.71%。
昭通围绕“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3张牌和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十三五”时期,共包装农业项目235个,仅2020年就包装完成了150个招商引资项目,其中筛选了30个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及20个扶贫协作项目作为农业招商重点项目,为全市的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年来,相继出台了《昭通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进工作办法》等8个措施办法,举办高原特色农业专题推介会20余场次。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进“绿色食品牌”项目159个,协议引资494.29亿元。
“十三五”时期,昭通积极组织动员合作社对接“扶贫832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133家合作社、涉农企业具备入驻“扶贫832平台”条件,已入驻60家,上架商品307个,实现销售额1408.89万元。
如今,昭通“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升级,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苹果、竹子、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实现综合产值70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5%;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特色县3个,新认证“三品一标”99个,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25个,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340户;培育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48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31.9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是“十二五”末的7.6倍。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