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竭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先行者”

 2021-03-15 10: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甄兰芳,女,回族,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2月25日上午,甄兰芳出席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再难也要读书

甄兰芳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农村。那时,整个中国的家庭普遍贫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严重,女孩弃学帮助父母干农活供家里的男孩读书是普遍现象。隔壁邻居也曾劝阻甄兰芳的父母说:“别傻了,养姑娘是赔钱的货,是泼出去的水,供她读书不值得。你们家庭负担重,还不如让她留在家里,替你洗衣做饭看孩子,养大一点就找个婆家嫁出去算了。”在甄兰芳读小学三年级时,母亲也曾动摇过。那年寒假,因母亲生病住医院,家里本来就入不敷出的经济条件更加雪上加霜。出院后,母亲说:“兰芳,你和姐姐不要读书了,给弟弟他们几个读吧,你们都读到三年级了,能认得一些字、会算简单的加减法就行了。”甄兰芳理解母亲的感受,家里姐姐、弟弟都在读书,经济压力很大。看着妈妈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和沧桑的面容,甄兰芳流下了眼泪,但她的父亲驳斥道:“不读书难道回来种地?让孩子们将来和我们一样?再难也要读书。”父亲的远见卓识让甄兰芳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于1988年考入了原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甄兰芳当上了老师,不仅衣食无忧,还掌握了不少科学文化知识。记得当她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她觉得自己很“伟大”。从此,甄兰芳立志要为家乡的教育出一份力,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的教育。还是她的父亲说得对:“再穷不能不读书、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耽误了孩子一辈子,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老师像妈妈一样。”

“甄老师,听说你们班邓逍的爸爸在他7岁的时候就得白血病去世了。”

“啊,真的吗?你是从哪儿听来的?”

“我们班有个孩子是他的邻居,偶然听到的。估计父亲去世给他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真是个可怜的孩子……”

甄兰芳将邓逍的名字记在心里,她侧面打听得知:邓逍确实7岁就没了爸爸,家里除了妈妈外,还有哥哥和姐姐,家庭条件十分艰苦。邓逍性格极为胆小、敏感,家里人也特别宠爱他,他却常以不读书为理由,跟妈妈、哥哥、姐姐“索要”玩具、手机、自行车等自己想要的东西。经过观察分析,甄兰芳发现:邓逍因为受过惊吓,又是单亲家庭,形成了胆小、敏感的性格,又因为家人的过分溺爱,他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爱学习。通过与邓逍的多次交流,甄兰芳明白,孩子向亲人“索要”的这些东西并不是他所需要的,他需要的是一份“爱的补偿”,这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甄兰芳心想,虽然“传道、授业、解惑”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本质是教书,但育人也十分重要,只有解决了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学业进步才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的学习好了,掌握了知识和本领,从农村“走出去”了,不仅可以改变他的人生,还能改变他的家庭面貌,摆脱贫困,斩断穷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让其从“受教育”开始。邓逍爱打乒乓球,甄兰芳就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去当“陪练”;邓逍对画画感兴趣,她就买来水彩笔、画纸给他,在课外时间教他在手机上下载软件,跟着学画画;邓逍喜欢骑自行车,甄兰芳就利用周末骑着自行车,去他家教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邓逍更开朗、懂事了,会主动学习、主动帮助自己的妈妈了,童年留在心中的阴影正逐渐消散。

冯实,13岁,也是单亲家庭。他的妈妈常年在浙江义乌打工,他只好长期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他很幸运,得到了甄兰芳和全校师生的关心和爱护。他长得很高,1.78米的个子,是体育老师的左膀右臂。2020年寒假的第一天,甄兰芳就买了一个篮球送给他,他乐了,笑得很灿烂。他也很懂事,热爱班集体,学习刻苦,听老师们的话。冯实说:“甄老师像妈妈一样,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呵护,我们很爱她”。

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转移输出,甄兰芳所在的学校“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这些“留守儿童”自控力差、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情感冷漠。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良好而有爱的成长环境与和谐的父母关系能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对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为学校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而有爱的环境?这是甄兰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学校六年级一班学生李建东,听他的班主任老师反映其没来读书以及家庭情况后,甄兰芳及时带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家访。初次看到李建东时,他低着头,面色苍白,黯无光泽,头发蓬乱,神情忧郁,蜷缩在房子楼顶的一个角落里,不敢下楼来吃饭。原来,李建东的父亲是个“酒鬼”,常常打骂家人,因不堪忍受父亲与母亲离婚。从此,李建东饥一顿饱一顿。他父亲从早到晚喝酒,常常“耍酒疯”,总是处于醉醺醺的状态,根本不管孩子的吃喝,没钱就卖田卖地或向李建东年迈的奶奶索要。

为了保障李建东的合法权益,甄兰芳带领学校领导多次入户家访,但其父亲因长期醉酒昏睡,不配合家访。清醒时,只要有人走到他家门口,他就挥舞着菜刀来威胁。为了保障李建东的安全,甄兰芳只得请求公安机关协助,对其父亲进行劝诫;为了解决李建东的吃饭问题,学校负责早晚餐,让李建东每天晚餐后再回家,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在学校老师的护佑下,李建东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并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为了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甄兰芳动员全镇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老师也适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家访,摸清其家庭情况,为他们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等,让他们体会到老师们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把孩子留在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对此,甄兰芳深有体会。她说:“我来自农村,深知教育对改变贫困和命运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阶段,控制学生辍学,加大治理辍学工作力度,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近30年的农村一线教育生涯中,甄兰芳走访了许多贫困学生家庭,她意识到:一个家庭的贫困固然有环境和基础条件等客观原因,但与之相伴相生的往往是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精神和思想贫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的缺失。只有从小抓起,把“失学辍学”的孩子留在课堂,才能赢得未来。

甄兰芳负责“控辍保学”工作的文屏镇联合村15组,留守儿童、失去依靠的女童、残疾儿童、厌学学生很多,还有的已经到昆明等地去打工了,“控辍保学”是最难、最让人头疼的工作。再说,劝回来的学生基础差、陋习多、态度不端正,还常常在学校捣乱添麻烦,影响极坏。但工作再难也要干,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去从事社会底层最繁重的劳动,去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对此,甄兰芳说:“我一定会良心不安,痛心不已的。”

身为校长的她,深情地说:“把学生留在学校好好学习,不仅仅是职业操守的要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啊!”因此,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之余,甄兰芳始终把“控辍保学”工作放在首位,在“保”字上下功夫,对学校“保学”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行政领导包校、中层干部包班、班主任包学生的方式,推动“一生一策”措施落地见效。她亲自带队进行入户精准摸底,不厌其烦地进行家访,与家长、学生交心谈心,甚至“追”到昆明,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其返回学校上课,并经常给予生活关爱、作业辅导,逐步让家长转变观念,让孩子树立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意愿,开设了兴趣班,进行篮球星、足球星、网球星等“明星”培养,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付出辛苦的努力,使“控辍保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全镇中小学辍学人数终于“清零”。


最令甄兰芳欣慰的是,鲁甸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了,教育扶贫也干出了成效,单是文屏镇就有7所学校盖起了新的教学楼。“脱贫攻坚战让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经没有一个孩子上不起学,因贫辍学现象没有了,孩子们吃得好、穿得暖、学得快乐。”甄兰芳说。

“我当代表为人民”

说起甄兰芳的经历,平凡中不乏“闪光点”:1991年从昭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就到鲁甸县第一小学任教,2010年9月被评为云南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2016年5月被市政府评为昭通市首届名师,2017年1月成为政协鲁甸县第九届委员,2017年9月5日被市政府授予“昭通市首届优秀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17年9月10日被鲁甸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名师;2017年2月至今,在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管理着3000多名学生和300多名教职工;2018年2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甄兰芳说:“代际贫困传递链条不被斩断,贫困家庭的命运就很难彻底改变。而教育,是增强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经过充分调研,建议国家为高寒山区学校配备取暖设备,让孩子们的冬天不再寒冷;立法保障“留守儿童”权益,让孩子们的童年不再孤单。等等。她的建议意见,得到了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已经落实解决。去年,她提出的关于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公用经费的建议意见,得到了财政部、教育部的积极回应。甄兰芳欣喜地说:“现在已经落实到位了,小学阶段每生每年650元,初中阶段每生每年850元,比原来每生每年增加了50元。” “我会持续关注山区的教育和孩子们的需求的。哪一天全部落实了,我的使命才算完成。”甄兰芳信心满满地说。

从教近30年,甄兰芳爱岗敬业、正直诚信、热爱学生、执教严谨,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甄兰芳多次承担当地教育部门主办的教学交流研讨示范课、评委点评等工作。现在,甄兰芳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振兴乡村教育。“农村条件相对差,教师紧缺,期待能够早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她建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让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基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甄兰芳说:“能当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鞭策和鼓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知道脱贫攻坚是‘打头阵’,乡村振兴是‘稳后方’,脱贫攻坚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一定立足实际,整合力量,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课改、科研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做一个竭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人,让我们的学生赢在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记者 马贤英 文/图

审核:毛利涛   责任编辑:莫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毛利涛
责任编辑:莫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