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之变(鲁甸专场)| 回眸“十三五” 砥砺奋进新时代!

 2021-03-11 01:04  来源:微昭通

发布会现场


3月10日上午,昭通市召开“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是“鲁甸县专场”。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主持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欢迎来到“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县市区专场的第2场,将由鲁甸县人民政府为大家讲述“鲁甸之变”。

鲁甸县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视察的地方,也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天将由鲁甸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鲁甸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鲁甸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洪旗先生;

鲁甸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舒云辅先生;

鲁甸县政府副县长高涛先生;

鲁甸县发改局局长马敏桥先生;

鲁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富坤先生;

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副书记、代理镇长舒超先生;

鲁甸县砚池党工委书记罗昌武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市政府网、昭通新闻网、北纬29°及微昭通、昭通发布、鲁甸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鲁甸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洪旗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朋友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有请马洪旗县长作发布。


新闻发布

鲁甸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洪旗: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首先,我代表鲁甸县委县政府向媒体的朋友参加鲁甸专场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鲁甸“十三五”以来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十四五”的设想向媒体朋友们做一个介绍。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掀起了鲁甸跨越式发展的热潮,夺取了恢复重建、脱贫攻坚重大胜利,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县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2.4亿元,年均增长7.6%,人均GDP达18783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09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1亿元,年均增长9.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392元和11335元,年均增长分别为7.2%和9.2%。

(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鲁甸的嘱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凝聚全县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17亿元,实施新植、改造、提质等工程,实现花椒种植32万亩、马铃薯种植22.5万亩、苹果种植15万亩、樱桃种植1.7万亩;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64亿元,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9174个,建成扶贫车间22个,稳定吸纳劳动力1700人,让群众有条件创业、有机会择业、有保障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大幅提高,贫困群众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13元增加到8804元。投入资金10.38亿元,实施规模内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完成搬迁2315户8963人、改造危房2.4万户。实施“五小水利”、人畜饮水、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10925件,全面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39.84亿元,新改扩建县乡村公路1612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建成96个贫困村公共服务活动场所,大力实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及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及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所有贫困村通电、通网络,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政策补助及减免措施,投入资金7.57亿元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4.67万人次,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成96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100%参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特殊困难群体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将2526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1626人提供兜底保障,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完成卯家湾安置区7570套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3.6万搬迁群众顺利入住,同时不断提升后续服务保障能力,建设1万亩高标准苹果基地、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蔬菜大棚、5000亩香葱基地,引进藤编、电子配件加工等10家企业入驻扶贫车间,确保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不但完成了本县32086户125032人脱贫、96个贫困村出列,还承接了巧家、永善、彝良、盐津4个县5792户24689人易迁群众的安置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年度成效考核及脱贫攻坚普查,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

(三)产业质效大幅提高。“十三五”以来,鲁甸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部署,建基地、树品牌、扩产能,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龙头企业带动、组织化推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87个,花椒、苹果、蔬菜、马铃薯等高原特色产业种植规模逐年提高,成功申报花椒产业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生猪出栏21.1万头、肉牛存栏7.9万头,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总产值达26.3亿元,年均增长5.9%。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2亿元,建成高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高原农特产品加工园等12个重大工业项目,工业结构逐步从矿冶化工为主导向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工业转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个体工商户12914家、个体私营企业1826户,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电商主体发展到62家,电商进农村实现全覆盖,建成“四馆一中心”“一园三馆”等文体旅游项目,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6.2亿元、年均增长7.7%。

(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扩投资、打基础、增潜力,县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8亿元,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198公里,昭大公路鲁甸段、环城公路东环线、都香高速茨院至龙头山段建成通车,环城公路西环和南环扎实推进,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完成水利投资13.86亿元,猫鼻子水库扩建工程、桃源水库调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牛栏江世界首例堰塞湖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月亮湾中型水库、滴水海子水库成功下闸蓄水,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全面保障。崇文中学、第四小学、第三幼儿园等惠民利民的重大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建成一批通信光缆和基站,实现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全县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投资3.4亿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400伏线路868.53公里,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乡镇集镇和村庄规划不断优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投资12.22亿元,改造街道37条、供水管网23.6公里,修复和新建污水管网34公里,新建改造公厕45个、停车场8个,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04个,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朱提文化公园、卯家湾幸福广场、西门农贸市场、城市供水厂提标扩容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3.85%,“美丽县城”建设成果突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按照“一控两规三除四进”的思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拆除农村危旧房2.8万户127万平方米,实施卫生户厕改造2.9万座,建设垃圾池2620个。全面建立村规民约、“两污”收费等制度,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更加整洁,城市管理、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坚持人民至上,认真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集中财力物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投资18.36亿元,新改扩建15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增学位2.5万个,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着力抓好校(园)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验收,特殊教育、中职教育、学前教育迈出新步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实施151个卫生项目建设,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供养资金7.52亿元。11个社会福利机构建成投入使用,社会救助、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不断完善。搭建县乡村劳动者协会117个,拓宽就业渠道,累计转移劳动力19.6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5498人。按照“抓重建、战脱贫、重建脱贫双推进”的思路,攻坚克难、精准发力,全面完成489个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投入资金1.79亿元,建成7个垃圾热解处理厂、3个污水收集处理厂,实施河道清淤及治理1200余公里,垃圾规范化处理水平和污水收处能力大幅提高。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全面落实牛栏江、龙树河、昭鲁河流域禁捕,顺利启动渔洞水库径流区亚行项目,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强。推进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森林抚育5.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万亩,新增造林21.5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6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9%,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八)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打掉涉恶团伙6个,查办涉黑涉恶案件64起,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依法治县能力不断增强。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功调解纠纷31559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执法检查,全县安全事故发生起数较十二五末减少25%。全面推进村规民约,创建25个市级村规民约示范点。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形成了良性互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实现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鲁甸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抓重建、战贫困、创国卫、抗疫情,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生动地铸就和诠释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砥砺同心、敢于担当”的鲁甸精神。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鲁甸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四个突出特点”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形成“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及对昭通要“筑牢长江上游安全屏障,打造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链接点”的定位和市委、市政府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布局,着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构建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商贸物流、绿色建筑建材3个百亿元主导产业,矿冶化工、文化旅游、先进制造3个50亿元以上优势产业,绿色能源、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轻工制造5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为支撑的“33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昭通中心城市鲁甸片区建设,以“千顷池”为核心,按照“设施现代化、产业园区化、村庄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的思路,加速推进文屏、桃源、茨院片区整体城市化进程,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完善好事关民生福祉的教育、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努力把鲁甸建设成为滇东北开发昭通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中心、辐射滇川黔毗邻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休闲生态康养中心,全面开启鲁甸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十三五”期间,鲁甸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逆势上扬。这5年,是昭通腾飞的5年,也是鲁甸大踏步跨越、感恩奋进的5年。谢谢马县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



云南日报记者:我们关注到“十三五”期间,鲁甸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请问一下,“十四五”期间,鲁甸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或定位融入全省建设“一区一兵一中心”的战略布局中?将着重围绕哪些方面来谋篇布局?有哪些措施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


鲁甸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舒云辅:

围绕全省建设“一区一兵一中心”的目标,我县提出了到2025年生产总值较“十三五”末翻一番达到1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的经济发展目标,立足我县“十四五”规划“三区三中心”的定位,主要从6个方面来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扶贫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攻坚劲头力度不减,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大力发展苹果、花椒、马铃薯、蔬菜、生猪、肉牛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把产业培育提升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鲁甸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通过五年的努力,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商贸物流、绿色建筑建材打造成3大百亿元主导产业,把矿冶化工、文化旅游、先进制造打造成3个50亿元以上优势产业,把绿色能源、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轻工制造打造成5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形成支撑高质量跨越发展的“335”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以实现“昭鲁一体化”为目标,按照“设施现代化、村庄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农民市民化”思路,以“千顷池”为核心,加速推进文、桃、茨片区整体城市化进程,全力推进昭通中心城市鲁甸片区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均实现翻一番,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四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抢抓昭鲁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机遇,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县有中型、乡有小型、村有塘坝、水系全连通、管网全覆盖”的目标,筑牢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布局5G网络等新一代通信设施,健全完善能源网,补齐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短板。

五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设更加稳固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六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大力完善事关民生福祉的教育、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鲁甸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昭通市政府网编辑:龙头山镇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视察的地方,地震6周年过去了,龙头山镇通过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期间有什么启迪?下一步龙头山镇有什么打算带领人民群众走上更为富裕的道路?


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副书记、代理镇长 舒超:

首先,非常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龙头山的关心,特别感谢广大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龙头山的关注和报道。6.5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6年多,随着恢复重建圆满完成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龙头山镇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总结了这些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夺取恢复重建胜利的根本保证。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批示,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15年总书记首次离京,就到龙头山视察,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人也数次到灾区指导工作,为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6年来,全镇5.8万干部群众始终铭记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克难攻坚,取得了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二是各级干部忠诚履职担当作为,是夺取恢复重建胜利的坚强保障。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期间,全县干部下沉一线,参与抢险救援、指导民房重建,认真践行“群众不搬家,干部不回家”的诺言,干部与群众攀成亲戚,真正凝聚起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三是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是夺取恢复重建胜利的强大动力。在危难时刻,灾区群众在党的号召和带领下,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感恩奋进,快速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建美丽新家园,将心中的不屈意志绘制成现实的美好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再接再励,带领全镇群众走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道路。

一是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并落实好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聚焦乡村振兴,着力推动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等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二是创新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用好“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名片,组织化、规模化发展花椒产业,推进花椒、核桃提质增效,支持东方希望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广大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三是挖掘潜力,加快旅游小镇建设。依托都香高速、鲁巧高速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盘活“一园三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资源,打造集民宿、休闲康养、党性教育、绿色食品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助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去年我们的花椒价格暴跌,刚才马县长也提到了花椒加工基地的建造、花椒啤酒的生产,它的一个销售量有多大?规模是多大?


鲁甸县委副书记、县长 马洪旗:

我们现在全县的花椒,按照去年的产量,大概是9000吨左右,实际上呢,刚才这位记者朋友也说到,花椒产量越高,如果我们不搞深加工,势必会导致供大于求,然后导致价格下跌,我们也就这个问题专门研究过,价格下降有几个因素,一是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在增加,消费的量和种植产出的量增速不一样,供大于求;二是加工工艺不统一、品牌不统一、以次充好,甲地的花椒当做乙地的卖,把整个花椒市场品质品牌全部搞乱。

刚才我说到我们实施的“533”工程,一个“3”我已经介绍完了,还有一个“3”就是做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公用品牌、统一销售渠道,通过三个统一来保证鲁甸花椒的品质。统一加工工艺,只要是鲁甸生产的、同一种工艺流程加工的,它的品质是稳定的;统一品牌,鲁甸出产的花椒,不管是农民、企业还是合作社生产的,都统一使用“鲁甸青花椒”这个公用品牌;统一销售渠道,就是通过统一的销售渠道把鲁甸花椒同其他地方的花椒区别开来,这样就能确保我们高品质花椒能卖上高价钱,这是第一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第二就是要大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刚才我也提到,我们“十四五”三个百亿元主导产业,其中一个就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我们花椒产业今年在申报“一县一业”示范县,我们的工业产值要高于青花椒(干椒)的农业产值,就是工业品要超过农产品产值,今年我们计划工业和农业的产值比要做到1.6:1,这样来确保我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花椒的销售、使用的渠道,因为花椒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只是现在研发的进度还比较滞后,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措施能够保证鲁甸甚至周边的花椒能够在增产的情况下,又能够确保群众增收。

谢谢大家!



昭通新闻网编辑:十三五的时候鲁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请问下一步鲁甸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巩固脱贫攻坚的成就,并且衔接好乡村振兴?


鲁甸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舒云辅: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对于脱贫攻坚怎么去巩固,我们主要从七个方面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一是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资金和力度总体稳定。二是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用好即将使用的,也就是省政府推广的“找政府”APP平台,对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做到持续跟踪、持续帮扶。三是继续加大就业帮扶,发挥好县乡村三级劳动者协会作用,健全完善“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稳定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四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不断提升完善卯家湾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社区治理和社区融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同时能致富。五是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措施,重点关注基本生活困难群众,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切实兜住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底线。六是加强扶志和扶智,扎实开展“感恩奋进、就业帮扶、素质提升、激励引导”四项行动,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七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运营,对形成的各类“扶贫资产”,逐一建立资产台账,完善管护机制,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作用。

回答完毕,谢谢!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我们了解到,卯家湾安置区搬迁安置了5个县区8000多户30000多人,是全国最多建档立卡户的安置区。现在搬得出的问题解决了,那请问现在我们如何解决这些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砚池党工委书记 罗昌武:

卯家湾安置区于2020年初顺利完成了8322户35585人的搬迁入住任务,为了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党工委主要着力抓好产业就业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是产业就业方面。我们在安置区附近建设了产业园区和农业基地,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一是用好配套建设的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一期引进了10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同步建成了高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4.9万平米食用菌加工厂房,实现了一大批搬迁群众家门口务工目标。二是配套建设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蔬菜大棚、5000亩香葱基地,让不愿意进厂但熟悉种地的群众有地种、能靠种地增收。三是整合资源建成春熙商业街、幸福广场夜市、向阳花游乐园,共提供自主创业摊位700余个,为安置区群众搭建了自主创业平台。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化劳务输出,做好就业推荐服务,让搬迁群众从家门上车门到厂门,有组织地输送到市外务工人员已超9000余人。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就业一批,就近就业稳岗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一批,安置区18479名劳动力到今年3月底,就业率能够达到93%以上,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管理服务方面。我们以楼栋为管理“细胞”,建立党工委、社区、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建立“133454”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确保安置区管理有机构、队伍有人带、工作有人抓,将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栋,成立6个社区、18个网格党支部、76栋楼栋党小组,并选优配强社区干部54名。实行“红绿灯”分类分级分策管理。开发了“幸福卯家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通过“红黄绿”三种颜色,把群众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进行细致的标签化识别,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和社区的双重困难。采用“双楼栋长”制,在每栋楼设置党工委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各1名楼栋长,明确责任区,切实做到特殊困难群体、“红灯群体”“日随访”,家庭档案台账“周动态”,劳动力就业台账“月更新”。另外,我们还推行“公益志愿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资”的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管理模式,以积分引导搬迁群众不断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目前,卯家湾安置区已基本实现“搬得来、稳得住”目标,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管理等工作,让搬迁群众既住上了好房子,鼓了钱袋子,还富了“脑瓜子”,最终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实现人的彻底改变。力争将安置区建设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持发展的标杆和易地扶贫搬迁管理服务的示范区。


鲁甸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洪旗补充回答。

卯家湾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我也做点补充。刚才砚池党工委的罗昌武书记作了全面的介绍,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也是记者朋友、社会各界比较关心的。让搬迁群众搬到卯家湾后能够逐步致富、感受到幸福,这就是一个农民一步搬进城、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正如我们刚才说的文、桃、茨整体市民化,就是“设施现代化、产业园区化、村庄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四化”的思路开展的。卯家湾的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配套建设了食用菌全产业链,建成了香葱、苹果、蔬菜基地,还有十万平米扶贫车间,现在不缺岗位,产业园区化也实现了;从远在高山搬到现在的社区,而且还是推行智慧化管理的智慧化社区,社区化也实现了。实际上,还差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农民如何市民化。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刚才昌武所说的这些工作,第一就是要常态化培训搬迁群众,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实现搬迁群众和我们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做到人岗相适、人岗闭轨。第二就是通过党工委和社区常态化的开展一系列活动,教育、培训我们的搬迁群众,让他们从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全部转变,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城市的生活,最后才会感觉到在这个城市生活是幸福的。


昭通日报记者:我们关注到鲁甸“十三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前所未有。请问,这期间鲁甸基础设施在哪几方面的改善最为明显?这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变化?下步将着重围绕哪些方面来做文章?


鲁甸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马敏桥:

“十三五”时期,鲁甸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完成国道213、昭巧公路等一批国省干道升级改造,昭大一级公路鲁甸段、都香高速茨院至龙头山段、县城环城公路东环线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612公里,县内公路总里程达4198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公路、8个乡镇即将通高等级公路,全县97个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运,构建了县、乡、村三级道路网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客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各类水利工程10925件,月亮湾中型水库、滴水海子水库下闸蓄水,全县水库总库容增加至5615.8万方;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37件、集雨水窖工程962件,有效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新建及修复渠道32公里,治理河道71.4公里,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为全县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投用朱提文化公园、“四馆一中心”、卯家湾市政公园、西门农贸市场等一批民生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4个,改造街道37条、供水管网23.6公里,新建及改造县城公厕45座、停车场8个;建成崇文片区410亩教育基地,在卯家湾新区配套建成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中学、县第三中学;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成投用,县中医院新业务用房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通过五年的奋斗,鲁甸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步工作中,我县将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着力补齐交通、水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基础设施短板,主动融入昭通中心城市发展,积极推进“昭鲁一体化”。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鲁甸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洪旗补充回答。

刚才马局长介绍了十三五的基础设施问题,我来补充介绍一下我们“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的一些情况。我们规划储备了2100亿的建设项目,这2100亿的建设项目大多是基础设施,同时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产业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在“十三五”我们主要是民生类的项目。2100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几块,第一是综合交通类的,不光是道路建设,是包含了整个鲁甸全县范围内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数是400亿。第二类是,我们按照“县有中型、乡有小型、村有塘坝、水系全联通、管网全覆盖”的目标规划了110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三类是民生类,也就是教育、医疗类等方面的。“十四五”规划中2100亿除了这三类以外,我们规划的重点是城镇类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因为鲁甸即将改区,重点要推进城市化和产业化,所以我们把文屏、桃源、茨院三乡镇范围100平方公里整体城市化来考虑,其中市政类的投资占大头,同时我们把鲁甸的工业园区按照“一园四片区”40平方公里的总规模来规划,今后不光要承接鲁甸的产业,还要承接全市的产业,所以四个片区40平方公里的设施建设(包括企业的投资)也是“十四五”的大头。

谢谢大家。


北纬29°编辑我们了解到,鲁甸有很多的高原特色产业,众所周知,产业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作。请问下一步鲁甸将如何持续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呢?


鲁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王富坤 :

“十三五”期间,鲁甸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花椒、苹果、马铃薯以及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稳步建设、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全县产业成效逐步凸显,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县将从三个方面持续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

一是聚焦组织化抓提升,产业规模再壮大。紧扣2021年中央1号文件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要求,我们将在现有9万亩高标准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持续打造万亩苹果、万亩马铃薯、万亩花椒等高标准示范基地,不断完善核心基地的配套设施,逐步提升示范带动效应,向更多的农户展示标准种植和新技术的展示示范,为更多农户提供就地就近务工岗位,让更多农户共同参与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二是聚焦规模化抓效益,产业链条再完备。我们将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以万头养殖场为例,鼓励、支持建设千头养殖场,带动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新建、改建一批特色养殖小区,规划建设集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猪和肉牛产业园,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生猪出栏100万头、肉牛存栏20万头目标。

三是聚焦品牌化抓转型,产业融合再深入。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结构调整为方向,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当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要继续高位推动花椒“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拓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推进花椒、苹果的精深加工以及理世马铃薯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打造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

回答完毕,谢谢!


昭通发布编辑:鲁甸是一个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等14个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更是全省28个协调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请问鲁甸是如何坚持民族平等发展,共筑幸福小康之路的?


鲁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高涛:

鲁甸县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全县有回、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共10.27万人,占总人口的21.39%。“十三五”时期,鲁甸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坚持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双促进”,实现了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民族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鲁甸县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合力,各族群众之间也形成了“唇齿相依、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为各族群众团结进步、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的实施,全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农村危房改造2.4万户,建成农村公路1612公里,实施各类水利工程10925件,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全面达标,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电、通网络宽带等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498人,新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2.5万个,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9918名少数民族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出行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和扶持力度,选优配强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各地区、各民族义务教育质量。在县一中开设9个“民族班”,累计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7.5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民族综合素质持续增强。

四是繁荣民族文化。建成民族文化室22个、乡村民族文化广场50个。支持4个民族学会挖掘、保护、传承彝族古歌、苗族医药蜡染、回族刺绣等优秀民族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凯歌”为主题,创作编排了《乌蒙回韵》《阿拉丁的灯》等民族歌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通过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鲁甸县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各族群众共同携手奔小康,真正实现了“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目标。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杨云松:


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的积极提问,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详细发布和精彩回答。


各位记者朋友们,十三五以来,鲁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地震灾区时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恢复重建、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经济社会发展、城镇面貌推升等各项工作,感恩奋进、凝心聚力、克难攻坚、苦拼实干,取得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各媒体紧扣今天发布会的内容,立足各自特色,全方位、多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增强报道的可视可读性,积极贡献媒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鲁甸“三区三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昭通市政府新闻办  @微昭通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鲁甸 学党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