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3-10 08:57盛夏。
乌蒙高原小镇的街上,随着车来人往的喧闹逐渐稠密,新的一天被彻底唤醒。我站在街尾的拐角处,这个位置相对于繁闹的地段,显得有些冷清,这种适度的热闹恰好给我不遮掩的视角空间,我可以从容地观察这家五金建材店,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在里面。从店面走向来看,呈直角,虽然店面不大,正好占据了这个街角的两面,理论上,任何一点商业资源都没有浪费。店主约莫40岁,站在柜台里面一边和顾客交流,一边找顾客需要的商品。这个五金建材超市包罗万象,各种建材以及管道、电线、开关、插座等应有尽有。
我没有过多聚焦在商品里面,今天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重点,我想尽快找到一个叫朱晓晓的小女孩。到目前为止,我的视野里还没出现。之前镇上的同志把我带到这个店附近,告诉我前面建材超市就是朱晓晓家开的。我用“你确定”的眼神看着他,他嘿嘿一笑,说,不信我直接把你送到她家。语气里全是对民情地图烂熟于心的笃定,还有扎实的基层干部作风。我为自己没有掩盖的质疑表示歉意说,我自己过去,你去忙。
很快,一个女孩出现了,她从成堆的建材中出来,手里端着一杯茶,隐约可见热气在飘。然后放在店里的一个电炉子上面,和正在忙着做生意的爸爸说了几句话。可以确定,这个中年男人一定是朱晓晓的爸爸朱永伟。很显然,这杯茶是为爸爸准备的。我能感觉到我内心柔柔地动了一下。这是一位父亲与女儿日常生活中爱和被爱的感动。我的女儿和朱晓晓一般大,我能体会这种简单温馨的父女情。
我能确定这就是朱晓晓,来之前我多次看过她的照片。
我的到来朱晓晓及家人早有准备,简单寒暄之后,讲述开始,晓晓是一个健谈的孩子。在简单聊了几句后,晓晓突然忘记了什么,起身走了,我疑心她是否去找讲稿。做记者10余年,经常遇上那些提前预约采访的对象,都会准备讲稿,以便可以更流畅地表达。很快,晓晓回来了,手里端着一杯热茶,微笑着递给我。晓晓的爸爸见状愧疚一笑说,光顾说话了。接着说,这孩子还是很懂事的。语气里是自豪。看得出,晓晓给我倒水轻车熟路,一切那么自然。有这个优秀的孩子,她爸爸的自豪是证据确凿的。
晓晓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和她,这是个结构完整、亲情满满的家庭。
在晓晓很小的时候,哥哥和她跟随在昆明打工的爸爸妈妈生活,从小她就目睹了父母打工赚钱养家的不容易。打工收入不稳定,后来,她爸爸在昆明开了一个摄影工作室,一家人日子其乐融融。随着两个小孩逐渐长大,读书等问题急需解决处理,特别是昭通苹果产业的迅猛发展,考虑到靠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越来越难,于是,朱晓晓的父亲朱永伟决定携家人重返家乡,结束飘荡的生活。回乡后,朱永伟把家里的两亩地全部种上苹果树,对这个家庭来说,每一棵苹果树都是一份希望。
摆在桌上的全是奖状,很厚。最醒目的是2017年荣获全区优秀少先队员称号,还有全镇诗词大赛第一名、全镇诗朗诵第一名、全镇语文检测第一名等。这些足以证明晓晓是个成绩优异、爱好广泛的孩子。当然,我更希望了解到奖状背后的那些更鲜活的故事。
闲聊中,晓晓的妈妈文德非来了。我之前了解到,家里的两亩果园几乎都是她在打理。这个是健康的女人,皮肤黝黑,说话耿直,从她的讲述中,晓晓的影像更加清晰起来。
文德非说,最近几年晓晓上学期间,每天早上六点十分闹钟一响,准时起床,起床后就把爸爸妈妈的牙膏牙刷和漱口水准备好,才去轻轻喊爸爸妈妈起床。她觉得爸爸妈妈每天种苹果、经营建材生意、照顾家里非常辛苦。在妈妈看来,女儿这个举动刚开始可能是图新鲜,后来发现,女儿一直坚持做,让爸爸妈妈无比欣慰。
让文德非至今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晓晓上小学三年级时,文德非生病卧床休息,当时他们租住的房子光线很暗,进屋都要开灯,那天放学回家,晓晓的表哥一进屋就要开灯,被晓晓立即制止,说开灯会影响妈妈休息的。然后她就独自把作业做完,轻脚轻手地走进房间里,也不打扰妈妈休息,一直默默地陪着妈妈。可以想象,这个温馨充满爱意的特写画面,即使在影视镜头里,也一定是导演精心设计、演员反复试镜的一个情感爆破点,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戳观众泪点。而八岁的晓晓没有剧本指引,没有导演说戏,自然而然地发生。一切源于心灵的干净和爱的浸染。我在想,当时晓晓表面上只是安静的陪伴,内心一定很复杂,想帮妈妈又无可奈何,想和妈妈说话又担心影响妈妈休息。
“当时我没有睡着,这些我全看在眼里,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流出来了,但是,我强忍着,没有给女儿看见。”说这话时,文德非的声音开始哽噎。我能理解作为母亲心里那份宽慰和感动,她的贴心“小棉袄”长大了,带着体温,带着对亲情的自然回馈长大了。
晓晓的理想职业是当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父母经常给她讲小时候哥哥看病的往事,让她记忆犹新。晓晓的哥哥两个月大的时候患上肺炎,经常住院治疗,这么小的孩子要面对打针、输液等治疗,让爸爸妈妈无比心疼。逐渐长大的晓晓每一次听到这些故事,都会默默流泪,并暗暗立志,长大要当医生,解除亲人的痛苦。
和多数小孩一样,晓晓比较喜欢杨红樱的作品,最喜欢的是《女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等,空闲时就读。我女儿也非常喜欢,我看过部分作品,杨红樱的作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儿童世界的喜怒哀乐,人物鲜活、语言风趣幽默。我在翻看晓晓读过的篇章中发现,几乎每一页都有下划线。晓晓微微一笑说,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把它画起来,多看几遍。这让我吃惊,更让我汗颜,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就有这么好的阅读习惯。我不敢轻易对她的将来妄下结论,但是我能确定,她的阅读已经完成了对追随故事情节的超越。
晓晓还喜欢古诗词,最喜欢的是课本上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去年参加全镇古诗词诵读比赛晓晓选的就是这篇名作。朱永伟一边忙着做生意,一边加入我们的闲聊,他鼓励晓晓,朗诵一遍给叔叔听,比赛拿过奖的。我发现朱永伟说这话时之前的自豪又重回脸上。其实,在我们聊天过程中,朱永伟在张罗生意的同时抽空和我们聊,因此,他的表情一直在商业模式和父爱模式之间合理地切换,就像两个不相干但是又连在一起的画面,没有跳帧,没有卡顿,一切过渡得十分流畅。
在她爸爸的鼓励和我的期待下,晓晓开始还一阵羞涩、扭捏,很快,她拿来手机,从酷狗里轻车熟路地找出《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伴奏音乐。古筝舒缓响起,晓晓很快就进入状态,随着音乐的节奏,她深情地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尽管晓晓的声音还略显稚嫩,但是她的情感是真挚的,是投入的。很快就把我带入到她的表演中,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忧伤画面。于我而言,这是一种来自时空的奇妙体验,门外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屋里秋风萧瑟、明月高悬、亲人相眷。晓晓说,她尤为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每次读到这里,她就会想起爸爸不在家的那段岁月。
我不想让晓晓长时间沉浸在那些忧伤和不快的往事中,于是就聊到家里的苹果。朱永伟说,到了果园管理的季节,门市开到下午,我们一家都要去果园里劳动。在晓晓六七岁时就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去地里,给爸爸妈妈当帮手,干活累了,晓晓就会给爸爸妈妈背古诗,一家人其乐融融。
按照政府规划,到2020年,昭通将以昭阳区、鲁甸县为核心,昭通苹果种植面积将达72万亩,实现产值100亿元;到2025年,力争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未来昭通的百万亩果园将与城市相融,一个产业和景观一体、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苹果之城”将得以展现。如今,苹果已然成为昭通一张享誉海内外的名片,一个味道迷人的标签。有理由相信,未来,苹果一定会成为包括朱晓晓他们家在内的果农的最大福祉。
童心向阳,幸福花开。在父母的眼里,朱晓晓就是父母一生耕耘的苹果树,不仅希望她花团锦簇一路芬芳,更希望果实累累,一路阳光。
(来源:昭通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