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古城故事(二)厚重之城

 2021-02-07 10:5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厚重之城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以血腥的大屠杀而宣告结束。暴风骤雨之后,人丁骤减,举目萧疏,原来繁荣一时的乌蒙古城已经变为一片废墟。官府不得不以“无论汉、回、夷、苗,概为招抚”,又从曲靖等地大量移民以作垦殖。雍正九年,鄂尔泰与云南巡抚张允随上奏朝廷,争取到国库银两,委任昭通知府徐德裕负责,广南知府陈克复协助,另择地点准备重修昭通城。

昭通知府徐德裕是个稳妥之人,对于修筑新的城池,他是慎之又慎,专门从晋宁请来了两位熟谙堪舆(风水)的先生进行规划设计,一位叫张上喆,一位叫段景文。两位先生手捧罗盘,足踏芒鞋,走遍了昭通坝子的山山水水。有一天来到一个名叫“二木那”的地方,只见森林茂密、百花丛生、雾气氤氲、地势巍峨、气象万千。北有龙山环抱,九箐十三峰耸立,龙泉水绕山成湖,如乳如浆;南有凤凰山为屏障,星分翼轸。地形、地势、风向、水源等,都在“相度”之列。两位先生又取来各处土壤,一一称重,由于“二木那”土壤含矿物质比较多,所以土壤就比较重,意味着根基稳固。于是,就决定在现在城区的位置修建新城。

新址选定,便按朝廷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大的项目有城池、街巷、水源、衙署、路桥等。工程进展很快,“不遑逾年,而城池完固,楼橹悉备,夷汉村寨,咸渐有宁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新修的昭通城其实并不大,“石脚砖身,似腰圆形。周围四里八分三厘三毫,计长八百六十九丈九尺四寸,除四门门洞炮台三十一丈七尺外,城身实高一丈二尺,连垛座二尺三寸、垛口二尺七寸,共高一丈七尺。脚厚一丈二尺,顶宽七尺五寸。城楼四座,炮楼六座,垛口一千二百四十五个,枪眼如其数,炮眼六百二十二个。濠堑深一丈,宽一丈,东、南、西三门有濠,独缺北门”。

新城竣工,云贵总督鄂尔泰“按四境所达”,引经据典,为四座城门题写了名字。“东至于镇雄,故名其门曰‘抚镇’。《左传》有云:夫因谓训众而好镇抚之欲,训众者能无镇抚之好乎?西至于东川、西北至于四川,故名其门曰‘济川’。《说命》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欲作舟楫者,可无霖雨之思欤?南至于威宁,故名其门曰‘敉宁’。《大诰》有之矣,敉宁武图功。今武功既定,敉定而安宁之可也。北至于马湖,故名其门曰:‘趣马’。趣之为言,趋也。为适马湖者,自此趋也。《周礼》有掌马官,曰‘趣马’。周书所谓‘趣马’,《小尹》《小雅》所谓‘蹶维’,趣马是也,皆掌其马而善养之者也。旧称乌蒙产善马不让大宛。《荀子》有言曰:‘不穷其民无失民,不穷其马无失马’,盖善御马者不尽其力也。知御马之道,即知御民也。人众马蕃,其在斯乎。况新辟崖疆,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戒之哉”。

历雍正、乾隆、嘉庆的百年间,地方官吏都采取了一些安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使昭通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地方官吏招抚百姓,发展农桑,特别是朝廷为弥补亏空、充实国库,对矿业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极为宽松的政策,昭通乐马厂、金沙厂等矿山鼎盛一时,东川矿外运京铜多经由昭通转至永宁、宜宾,也极大地推动了水陆交通发展和集镇建设,昭通逐步发展成为滇川黔毗邻地区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乾隆中期,昭通府城已成为滇东北第一繁华都市,城区有街巷36条,纵横交错,闾里井然。街巷命名也非常有趣,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充分体现了昭通深厚的文化底蕴。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反映百姓生计,如:草市街、炭市街、毡匠街、铁匠街、毛货街、棺材铺街、大马房街、杀猪巷、打猎巷等;二是注重启发民智,如怀远街、文渊街、启文街、崇义街、达智街、博济街、集贤街等;三是表达良好祝愿,如大升街、丰乐街、日升街、宁尔街、金汤街、福禄街等;四是因形赋名,如索头巷、鸡舌头街等。城周围的交通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修建了太平桥、迎丰桥、乐善桥、容津桥、凤凰桥等23座桥,耕夫农妇、引车卖浆者再无沟壑难徙之累。作为与外地交通的干线,已完成通四川大道(中、东、西)三条,通贵州大道两条,通省大道一条。昭通再度成为滇川黔三省接合部之重镇。“当其盛时,四城皆有当铺及毛货店,均系陕西人。在乾隆年间,乐马厂大旺,湖广人相率而来,不知凡几。江右人贩运布疋,设号贸易者尤多,远及闽粤之人亦闻风蚁附。”据有关史料记载,到1950年前后,昭通古城的建设规模已十分宏大。当时的古城城区面积为0.67平方公里,主要街道为平均宽4米的铺石路面,房屋建筑面积为56.4万平方米,主要是清代建筑。当时四门皆有城楼,其间连着城墙。至20世纪50年代初,东、南、北三座城楼及其相连城墙先后被拆除,墙基建成今天的南顺城街、北顺城街、建设南路、建设北路四条大街。西城楼位于今陡街与南北顺城街交会处,土木结构建筑,外砌以砖,三层楼宇,高约20余米。回廊飞檐精雕细刻,刁斗风铃、琉璃金瓦、朱漆栋柱、橙色墙体,巍然稳坐,气势恢宏。每逢年节,楼头张灯结彩,墙体纤尘不染,从辕门口望去,祥光四射、瑞气纷呈,古朴中显出雄奇,典雅里透着豪壮。楼下商贾云集,商品如山,人群如蚁。

辕门口是昭通古城的制高点,也是古城的中心。这里曾经是总兵衙门,建筑规模非常宏大,从辕门口直至东门一片,有辕门、大堂、箭道、花厅及紫云亭、来鹤楼等楼亭、水池、湖石和花园。

辕门口向东,是云兴街。这条街建筑别致,很有特色,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条典范的“过街楼”之一。街两旁均是土木结构的楼房,木多而土少,看起来更像是纯粹用木柱、木方和木板精心建造成的两排精致的小木楼。房屋多为两层,楼上人居,楼下作为商铺。楼上有雕花的窗子,衬以月白的薄纱,清风徐来,影影绰绰,暗香浮动。楼下的门窗也是古色古香,门外更有一围矮矮的木栅,可以随意开关,谓为“栅门”。栅门与店铺之间,或栽一两棵蜡梅,或植细竹,随风摇曳,绿影婆娑。或置一壶清茶,摆半架古玩;或盘几堆干货,摇一柄蒲扇,悠哉乐哉。既谋了生计,又舒服了日子。栅门之外,就是人行道了。人行道不是露天的,而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边有一长排的廊柱,风雨天气,人们在走廊的廊柱下照样做生意。整条街道的窗棂廊柱上都雕有很美的花纹,仿佛一幅明丽灿烂的油画,随了光影的变化,一天中又有十分强烈的明暗对比,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幻。

在辕门口附近,是姜亮夫先生故居,由两个门面和一个院子组成。这里建筑质朴古雅,室内书香弥漫,院内书声琅琅、文脉相传。顺着往下,走怀远街过去,便是全国著名的汉碑之一——孟孝琚碑和考证古代先民生活难得的文物实证——霍承嗣墓壁画的所在地。

在辕门口的西面,是陡街,因街道建在陡坡上而得名。在民国时期,陡街的建筑,多为二三层土木结构。门面为圆拱形法式建筑,有欧式装饰图案,街面由青石条镶嵌而成。在东面,是云兴街。修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间,龙云、卢汉在这里分别建成了一楼一底的西式过街楼,北边是龙云的,南边是卢汉的。南面,是怀远街。有着怀念悠远的往事和淡淡的乡愁,还寄托着重挑云南的繁荣、兴盛的愿望。在这条街上,曾经有民国时期的剧院。远至上海、武汉、成都、昆明等地的京剧名角,随着抗战的隆隆炮声纷纷涌入昭通,生旦净末丑,样样不缺,不少名角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以至于从新中国成立前后,昭通都是云南的京剧重镇。同时,怀远街也是昭通的一个商业重地,经营绸缎等商品的商家货物充足,品种繁多。北面,是北正街。它是一条民俗街,特别是春节即将到来之时,各种生活所需品,年画、脸谱、烟花爆竹,各种手工制作的玩具,甚至中草药,都可在这条街上买到。

南北顺城街,是顺着城墙根儿的一条街,因其南北向,故称南北顺城街。也许是得地利之便,顺城街在过去多为客马店。所谓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的枢纽、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云南的北大门、“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便是如此。当时,“五尺道”上的商贸,基本上靠马帮和人背,马帮是漫长岁月里“五尺道”的重要运输工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帮晓起夜宿,爬高山、涉深涧,十分辛苦。马帮的路程和住宿,大体是有规律的,这里便成为了马帮的起点站、中转站和终点站,大量的货物都要从这里运走和输入。顺城街的客马店自然十分兴隆,马蹄声碎,驼铃清脆,每天都热闹非常。随之兴起的就有各种各样的小馆子,有摆在街上的各种各样的小吃食,当然还有为马帮服务的营生,如卖草鞋的。草鞋有细谷草打的,有细布条的,麻耳、鞋头上还缀一个小小的红绒绣球,十分精致、漂亮,著名作家艾芜在此捎带几双到昆明,穷途潦倒之际大喊“卖昭通草鞋”,居然还赚了钱。为马帮营业的还有马笼头、铜铃、马鞍子、马蹬、马皮挑、马掌钉等,一个大大的地摊上,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凡是和马帮沾边的东西都有。夜里,灯光绰绰、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另外一条叫挑水巷的巷子,巷虽小,却声名显赫。历史在青石板上凝固,岁月在青砖门楼里流逝,文化却在这里传播。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昭通人的饮水都靠从大龙洞引来。大龙洞的水经过官沟流进城,在原来顺城街与崇义街中间的位置,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的石砌水池。全城的人都在这里挑水以维持生活。由此,一些穷苦的人就在这里取水挑去卖,出现了以挑水卖为生的专门职业。挑水巷是进入城中心的必经之地,巷里挑水的人常络绎不绝。由此,这条巷便叫成了挑水巷。这条巷子很特别,古玩铺面多,它不仅收藏古玩也收藏沧桑风雨。更有意思的是,这里一张小桌、一叠稿纸、一瓶墨水、一支钢笔就是一种维持生计的职业。他们大多是一些老先生,多半上过私塾,有文化,就坐在挑水巷墙角屋边以写信、写诉状之类为营生。

作者:刘邦坤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