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那一盏煤油灯

 2021-02-04 11: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末放假回家,到家中土屋的楼上去找些东西,在翻箱倒柜间无意看到了一盏煤油灯。把它拿在手上时,它已被灰尘所覆盖,当用抹布逐渐擦拭上面的尘埃时,自己尘封的记忆也被勾起……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正是我在村子里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所在的农村,电成了“稀罕物”,有电的时间很少,停电的时间很多而又长,几天、十几天停电的情况是常有的事。那时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有一盏或几盏煤油灯。用完了墨水的废弃墨水瓶,是用来做煤油灯的,煤油灯成了当时照明的主要工具,这也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

这盏煤油灯是我自己制作的,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班上每个人都有一盏煤油灯,大部分是自己做的,很少有买供销社的成品。记得,当时我经常去学校的垃圾池里找高年级学生用了扔掉的墨水瓶,找来把它洗干净,在瓶盖上用小刀钻一个孔,把家里坏了的手推车或自行车车胎的内胎的“气嘴”剪下来,把气嘴从瓶盖下塞上来,让气嘴穿入瓶盖上的孔露出来,然后在瓶盖上拧好螺丝,把事先用棉花或棉线制作好的灯芯穿入气嘴中,在墨水瓶中倒入煤油,一盏自制的煤油灯就做好了。

到了冬天,小伙伴们去上学,有三样东西是必备的:书包、一盏煤油灯、一个火盆。那时去上学,一般去得很早,由于没有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就起得早,天还没亮就走到学校去,有时到了学校,教室门还没有开,同学们就在门外的走道上烤着火,有说有笑。到天亮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就点着煤油灯,烤着火盆,很自觉地做作业、读书。晚上放学回家,干罢家务,吃完饭后,又围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由于煤油是一种杂质很多的油,所以在燃烧时会伴随着一缕黑烟,鼻孔里经常会有黑色的烟尘。

那时,晚上是人们最快乐的时候,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电视,附近的大人、小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围坐在一盏煤油灯下,有说有笑,时不时传来小孩子们打闹的声音。大人们谈论他们所见所闻的家长里短,小孩子们相互嬉闹。在这盏煤油灯下,在微亮的灯光下,在说笑声中,人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忘记了生活的艰辛,所展现的都是一种家庭的温馨,邻里的友好和睦以及孩子们的天真与童趣。

细细想来,虽然当时人们生活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的质朴与善良、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显露出来。

作者:李泳佳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