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1-29 16:56勇立潮头唱大风
昭通是一部深邃隽永的典籍,是一轴翰墨馨香的长卷。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昭通文学主体,主要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诗词。从有正式记载的魏晋时期的《行人歌》,到民国期间涌现出了魏定一、谢文翘、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及诗作。1950年到1978年约30年间,昭通的文学创作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在《诗刊》《解放军文艺》《边疆文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云南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仅有巧家县的淡墨、邹长铭、向吉星,绥江县的李兴禄,彝良县的李厚昌、杨忠伦,永善县的龙志毅、廖天云,威信县的麦芒,水富县的贾书伟等屈指可数的十几人。自1978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书写了昭通文学新的光荣与梦想的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域性文学群体及广大作家艰辛的文学追梦之旅,堪称云贵高原璀璨的文学星空。
风正帆悬正可期,勇立潮头唱大风。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昭通老中青三代作家勤于笔耕,靠实力立足,用作品说话。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当代》《十月》《散文》《文学评论》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了大量作品,一些优秀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散文选刊》《诗选刊》等转载或被一些重要的文学选本选载。不少作家作品频频获奖,其中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获得鲁迅文学奖;李骞的文学评论集《现象与文本》、黄玲的文学评论集《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潘灵的长篇小说《泥太阳》、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潘灵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樊忠慰的诗集《渴死的水》获得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宋家宏的文学评论集《阐释与建构》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夏天敏、雷平阳、胡性能、潘灵、刘广雄、吕翼、沈洋、陈衍强、王单单、张雁超等作家作品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云南省文学政府奖等诸多奖项。近10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重要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保持在300-400篇,占云南作家发表作品的一半以上。昭通作家群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32名,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100余名,昭通市作家协会、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近300名。撑起了云南文学创作的半壁江山,堪称云南省当代文学的重镇。
满园春色关不住
满园春色关不住,多枝红杏出墙来。在昭通这块滇东北热土上,磅礴的乌蒙群山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昭通文学。作为21世纪崛起的一个门类相对齐全的区域性作家群,昭通作家群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评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云南省其他州市所不可比拟的。在昭通文学已成为昭通市乃至云南省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一张新名片的今天,我们回头理智地审视昭通文学就会发现,文学的火光在昭通只会越燃越旺!
——昭通小说在“再现现实”中寻求突围。昭通小说创作长篇、中篇、短篇并进,其中数中篇小说成就最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占据昭通文学领军地位。以夏天敏、曾令云、潘灵、胡性能、刘广雄、傅泽刚、黄玲、杨昭、吕翼、沈洋、刘平勇、朱镛、徐兴正、杨恩智、赵清俊、伍世云、叶听雨、意千重等人为代表。从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得主夏天敏来说,其“乡村情结”来源于他所认定的“苦难是我永不背离的主题”的一以贯之,来源于“热爱家园”的故土情深和悲悯情怀,这种“乡村情结”的特点表现为对乡村人和事多层次的批判角度,多层次的意义交融, 多层次的主题呈现。而曾令云以昭通的地域为背景,至今出版了12部5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是昭通出版长篇小说最多的作家。面对昭通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生存压力,昭通作家们不是简单地展示苦难、欣赏苦难,而是超越苦难、理解苦难,将苦难变成一种自觉践行“团结奋进、热爱家园、无私奉献、只争朝夕”的“昭通精神”动力。昭通当代都市小说一直是昭通当代文学的短板,近年来有所拓展。吕翼都市题材小说主题的深挖掘、涉及的多领域、写作的高技巧体现出来的小说批判精神,无疑给我们某种如沐春风之感,对城市家居现实与另类生活的批判,对城市官场权色交易和从政心态失衡的批判,对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网恋无所适从的批判,对都市金钱至上爱情观和爱情陷阱的批判,对城市现实生活与欲望彼岸的批判。昭通的网络小说虽然作家人数不多,发展缓慢,却势头不错。“70后”网络小说家叶听雨的《脸谱》集文学性、娱乐性和可读性为一体,2009年6月荣获 “全国网络文学10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奖、人气作品百强奖。而“80后”网络小说家意千重著有《剩女不淑》《喜盈门》《世婚》等多部长篇网络小说,擅长用浓淡皆宜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故事,赢得读者的好评。
——昭通诗歌在“表现自我”中张扬个性。在昭通,许多文学爱好者是由于爱好诗歌而喜爱文学的,昭通文学最早也是由于昭通诗歌而声名远播的,不少诗人诗作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以雷平阳、樊忠慰、李骞、陈衍强、麦芒、夏吟、夏文成、尹马、王单单、影白、芒原、张雁超、杨碧薇等人为代表。麦芒的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是第一首在《诗刊》上发表的昭通诗歌,1995年1月因侵权确认为“世界上内容最短的版权诉讼案”从而创“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这首微型诗及其各种评论文章出现在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和诗歌选本中。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词认为:“诗人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云南的大地上穿行,在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中感悟,在现实的土地和历史的星空中往返,打造出一片神奇、凝重、深邃的诗的天空,流贯其中的精神则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通人性的价值。”樊忠慰的诗歌是其天真淳朴心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许多诗句如同梦呓,极富人生哲理,特别是其诗歌鲜活的口语、灵动的意象、泣血的咏叹很难进行深度破译和贴切解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人回味无穷。尹马的诗歌先锋意识强,富有钢性,讲究力度和硬度,如崇山峻岭,奇险奇峻,也不失良醇甘露之清洌,小桥流水之顺畅,把抒情蕴含在叙述的诗歌中,在浪漫的思绪里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王单单的诗歌比较接地气,大多以整体意象取胜,将诗歌作为自己灵魂与情感的寄托,特别是对唐代“诗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有很好的吸收,从而达到“心若有诗,我便从容”的境界。
——昭通散文在“表现自我”与“再现现实”中左右徘徊。昭通散文作者众多,昭通作家中不少人把写散文作为主攻小说、诗歌的前奏,但在省内外有影响者不多。以雷平阳、淡墨、阮殿文、朱镛等人为代表。雷平阳的散文具有独秀于林的风格特征,被推为青年“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入选过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淡墨的诗散文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加入了诗的元素后包孕着诗意的散文,但比诗的容量大,比散文的意境深远,从而更具诗情画意的特质,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真正做到了在诗散文的创作上文体意识自觉化、题材把握多样化、艺术手法成熟化、文体文本实证化。
——昭通报告文学在接地气中弘扬正能量。昭通没有专攻报告文学的作家,多属客串者,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以曾令云、刘广雄、沈洋、杨莉等人为代表。曾令云以昭通扶贫工作为主题创作的4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春暖乌蒙》在2017年《十月》杂志增刊全文发表,全景式呈现了昭通人的生存状态及脱贫之路。杨莉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15年第6期全文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断裂带上的断裂》,全景式记录了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中,军、地、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人性之光照耀在灾区,温暖着人心。沈洋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19年第10期全文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磅礴大地——昭通扶贫记》,详尽描述了昭通的交通状况从艰难到畅通的变化、电气工业的发展、以苹果和马铃薯为主的农业的兴盛以及以昭通文学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崛起等内容,是近年来云南报告文学的一部最新力作。
——昭通戏剧创作成绩斐然但有断代危险。1980年代在昭通风行一时,1990年代后由盛转衰,2000年后有断代危险。虽然创作者较少,却成绩斐然。蒋仲文、廖天云始终坚守戏剧写作,成果颇丰,多部剧作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创作奖、云南省文学艺术政府奖等奖项,可谓昭通的戏剧双雄。昭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舞台艺术和影视产品在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宣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戏剧创作已经成为了昭通文学中的一个短板,昭通的戏剧创作需要重整旗鼓,需要人才培养、选题策划、演出支持等多方面的扶持。同时,也需要昭通的剧作家和文艺演出团体、文化传播机构相互沟通合作。
——昭通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并驾齐驱。昭通的文学评论以昭通学院为大本营,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是昭通作家群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但客串者多,专攻者少。以宋家宏、李骞、黄玲、艾自由、尹宗义、黄凤玲、郭冬勇等人为代表。2011年以来以“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两个课题组引起关注。一个是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昆明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冉隆中为组长的课题组,以昭通本土中青年评论家、作家尹宗义、艾自由、吕翼、朱镛、杨昭、夏吟为主体,采取文学普查与典型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点面结合”方式进行研究,课题成果于2013年11月由冉隆中主编、以《昭通文学三十年》为书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另一个是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李骞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以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生为主体,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刘启涛,《边疆文学》编辑田冯太,《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编辑朱霄华,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艾自由、尹宗义,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荣昌等人加盟撰写,采取代表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个体研究为主的“选点突破”方式进行研究,课题成果于2014年6月由李骞、黄玲、黄立新联袂主编,以《文学昭通》为书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个课题组坚持自己的真诚立场,在文学评论如何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上苦下工夫,两个课题成果相续集结成书出版后,为助推昭通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少新视觉和新参考。另外,刘廉昌的专著《走进昭通文学——昭通文学创作研究》,杨昭的专著《诗人的魂路图——雷平阳论》、编著的《温暖的钟声——雷平阳对话录》,李骞主编的《夏天敏作品评论集》《樊忠慰诗歌评论集》,蒋仲文选编的《金声玉振——夏天敏作品评论集》,夏天敏主编的《来自“深扎”第一线的报告——沈洋文学作品评论》,艾自由编著的《诗痴麦芒——麦芒诗文评论集》,曹斌的专著《群峰——昭通作家深度访谈录》,也是近年来值得一读的昭通文学研究成果。
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追根溯源,昭通作家群的出现和昭通文学现象的形成,从大的方面来看,昭通作家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是昭通文学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昭通作家讲政治顾大局,是昭通文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市、县文学团体的有为和有位,为昭通文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为昭通文学的不断发展营造了健康的文学生态。而其中公认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昭通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关心支持。
1998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昭通地区文学现象,称在一个贫困地区有这么多的青年以文学的形式反映改革现实和时代变化,是一种绝不同于流行趋势的令人兴奋的新气象。
1999年,《大家》杂志在“文学调查”栏目发表了雷平阳的《群峰之上的夏天——云南昭通文学现象调查》一文,首次提出“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概念,开始在文学界引起反响。
2005年,《羊城晚报》首次将“昭通作家群”作为一个名词解释推出后,网易、金羊网等知名网站纷纷转载,“昭通作家群”逐渐成为昭通市着力打造“文化昭通”的新亮点。
2006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作协工作报告》中,在对5年来我国文学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回顾总结时,对近年来在全国文坛崛起的“昭通作家群”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有4个被中国作协认定的创作群体,昭通作家群是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2020年,昭通市被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为中国第五家“文学之乡”,吹响了昭通文学再出发的冲锋号和集结号。下一步,昭通作家群应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登顶意识,努力创作出更多体现昭通特色、昭通风貌、昭通气派的精品力作来,昭通文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昭通日报社通讯员 艾自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