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1-27 12:50搬迁入住启动仪式 杨洋 摄
“爸,你再看看老屋里还有哪些东西要搬上去,如果没有什么值得收藏的话,那我就地把它处理了算了!”
1月21日早上6点,天还未放亮,施绍飞一边整理着旧物,一边催促着父亲。
父亲施学聪屋里看看,屋外看看,这样摸摸,那里摸摸,似乎都放不下。这些陪伴了他多年的旧物,虽然没有生命,但都和他有感情、有故事。
“爸,安置区的新房里,我都买了新家具,这些旧的,就送给亲戚朋友吧!”施绍飞又一次催促父亲。
“绍飞,要搬家了,你就再让爸看看这些老家什吧!”作为儿子的施绍飞,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父亲此刻的心情,难以割舍,揪心揪肝。
“好吧,好吧,那您快一点啊!”说完,施绍飞便去忙其他了。离开,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许久,施学聪才缓缓地走出老屋,站在院坝里的那几棵上了年份的芒果树、万年青和黄葛兰旁边,呆呆地看了很长时间,才一步三回头地上了儿子的车。
一屁股坐到搬家的车上,施学聪不争气的泪水倏然涌出了眼窝。
别了,我们曾经生活了30年的家园;别了,金塘镇双河社区高粱地的老屋;别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施绍飞一家要搬迁的地方,就是金塘镇迁建集镇。这个安置区是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唯一一个迁建集镇,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545.55亩,建设安置房32栋1429套约25.95万平方米,安置巧家县金塘镇、崇溪镇移民共1264户、3648人。作为将要在这里生活的移民,施绍飞喜迁新居的激动从1月18日摇号分房那天就开始了。
“社区选出了移民代表,通过电脑集中摇号分房,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也公平。拿到钥匙后,我就和父亲开始搬家了,应该算是搬得比较早的一家。”施绍飞说,脸上晃动着的尽是喜悦。
其实,从老屋里搬上来的东西并不多。施绍飞说,这么好的房子,搬些旧家具来不搭配,新房要有新“标配”。于是,他一口气花了5万多元钱买来了电视、冰柜、沙发、桌椅、厨具等。15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宽敞透亮、温馨舒适,施绍飞一家老小心里充满幸福感。
2016年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的施绍飞,在县城的一家单位做文秘。虽然不在体制内,但他有自己的打算,一边上着班,一边抓紧时间复习,准备参加今年的“公考”。
在老屋里居住了二三十年,肯定会有点不舍。但与父亲比起来,施绍飞更多是高兴和激动。他说自己长这么大以来,还没经历过像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搬家,18日摇号分房,突然间在两三天内搬进新房子,时间有点仓促。新房里该怎么布置,家具该怎么摆放,他似乎还没有认真琢磨。但是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这样的大事相比,配合好全县移民集中搬迁,走出关键的一步,就是施绍飞眼下最要紧的事情。
今年55岁的施学聪,担任双河社区党委副书记。30年前,老施从四川会东县到巧家做了“上门女婿”,一晃就是30年过去了。由于电站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施学聪和很多移民一样,把土地贡献了出来。对于一个大半辈子都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来讲,失去土地就像是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施学聪处于一种异常的纠结中。搬迁,意味着要彻底告别老家,但作为党员干部,大局面前,他想通了,明白了,他要带头去适应新的生活,做好集中安置工作。
在生产安置上,施学聪和家人选择的是逐年补偿的方式,以后每月都可以领到409元补偿金,加上其他的政策性保障收入,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什么问题。县里为移民设计的搬迁安置补偿,算是贴心了。下一步,县里和镇上要大力发展旅游、种植等产业,移民不用出家门就能够在附近找到工作、获得收入。
“政府给我们建了新家,只算迈出了第一步,往后的日子最终还得要靠自己,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儿子施绍飞说。
和施绍飞一样,1月21日凌晨4点,吴胜海一家也早早地起床,收拾锅碗瓢盆,告别了自己的故园。
“你是吴胜海吗?听说你提前搬新家了,市里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你!”下午2点,金塘镇党委办的王书婷帮我们联系上了吴胜海。
“好的,王同志,我现在还在老家搬东西,你让记者稍等一会儿,我们很快就上来!”电话里,吴胜海爽快地答应着,让人如沐春风。
大概过了两个小时,吴胜海载着一车东西赶到了安置区。他分的房子在安置区一号地块2栋2单元102室。吴胜海说,他家共选择了两套房,一套150平方米,房屋摇号抽到了1楼,另一套100平方米抽在了另一栋的10楼。吴胜海是个心细体贴的人,一楼的那套是为年迈的父母考虑的,另一套是为儿子考虑的,儿子喜欢高楼,他喜欢看更远的地方,以后就是他们住了。
吴胜海是金塘镇双河社区山脚村民的小组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2019年,为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服务家乡发展,吴胜海毅然提前搬离了故居,租住在一村民家中,而房屋、土地被征收去修建金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吴胜海一家较早地成了“准移民”。
移民这个词,在历史上总是那么沉重,让人们想起走西口、闯关东这些苍凉的语句。听惯了家乡的号子,看惯了江上的白帆,祖祖辈辈生活在金沙江边的他们,祖先在这里,根在这里。然而,像施学聪、吴胜海这样的移民,却为了支持白鹤滩电站工程,建设更加美好的巧家,做出了“舍小家,为国家”的抉择。
这些移民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在他的作品《国家行动》中描述的那些告别家园的感人细节:“移民们个个胸前别着自己的‘移民标签’,上面有他们的名字,有他们原先的村镇地址,也有他们新迁入地的家庭地址。从这小小的标签上,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工作之细致。上船的那一刻太让人难忘:八九十岁的老人,需要几个人抬着;六七十岁的兄弟会在此刻相抱痛哭,通常他们是一个留在库区,一个当了外迁移民;妇女们的哭声几乎没有断过,被感染的孩子们或拎着书包或牵着小狗小猫也在不停哭泣。只有那些二三十岁的男人们此刻默默不语,他们把目光投向老房子,投向旧城,投向滚滚东去的长江……”
多少移民含着泪水辞别旧家,又用辛勤的汗水建设新家,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创出生活的新天地。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破解“百万大移民”的难题做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当年三峡百万大移民,再艰难都完成了。今天,我们更应该做好!”吴胜海说,“巧家土地资源本来就有限,县里能够从实际考虑,以人为本,选了最好的地块给我们建安置区,而且从金塘老家到新的安置区路程只要半个多小时,非常便捷,真是满意。”
经历过饥饿和贫困,从“打工仔”到村民小组长,从普通群众到一名共产党员,吴胜海见证了巧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明白了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伟大和不易。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对实现“西电东送”,促进西部资源和东部、中部经济的优势互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必将给巧家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吴胜海说:“作为移民,我们能够舍弃家园做一点奉献,就是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最大的支持,就是对党的感恩。”
2021年1月22日,继金塘镇摇号分房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到来——白鹤滩水电站巧家库区正式举行移民搬迁入住启动仪式,标志着50178名移民舍小家、为国家,从此将开启新的生活。
“我宣布,白鹤滩水电站巧家库区移民搬迁入住仪式正式启动!”上午8时30分,在启动仪式现场,随着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高声宣布,掌声和欢呼声顷刻间沸腾了全场。
启动仪式上,相关人员为“社区移民服务站”正式授牌,金塘迁建集镇、蒙姑镇十里坪、大寨镇王家湾以及白鹤滩镇黎明、七里、北门、天生梁子、邱家屿等8个移民集中安置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从此有了新班子、新组织,成为辖区移民解决困难和后续发展的“贴心站”。
“经初步统计,目前已有180户移民搬迁入住到金塘镇移民安置区。”巧家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主任许瀛江说,按照要求,所有8个移民集中安置区723栋21841套安置房必须在2月5日前分房完毕,3月15日前所有移民全部搬迁完毕,这样才能保证白鹤滩水电站在4月11日下闸蓄水、7月1日首批机组发电。
“我们搬过两次家,第一次是老地方不能够居住被迫搬家,这一次作为移民搬新家,我家是自愿的。”移民郭华焕讲起了16年前的那段经历,当时她家住在金塘镇双河社区桥坡村民小组的老屋里,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这些土房子,是她和孩子们一挑土一片瓦亲手建起来的。他们对老房子感情都很深,不愿意轻易搬家。可是,那个时候,老房子修好后严重缺水,生活不方便。没办法,郭华焕只得和家人放弃刚修好不久的老房子,举家搬家到金塘老集镇公路旁边的一栋出租民房里生活。“16年后的今天,白鹤滩电站修在我们巧家,我们必须要支持电站建设,所以这次搬家的意义不同,搬迁仪式一启动,我们就主动搬到了新的安置区。”
“早搬早好,过去在老家,路不通,还缺水。现在,搬到这里,到处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样样都好。”郭华焕的丈夫高兴地说,坐在沙发一旁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杨文洲,眼睛笑成了豆角。
杨文洲老人的笑脸 刘建忠 摄
当然,不是所有的移民都能够理解搬迁工作的艰辛。金塘镇双河社区田坝村民小组移民李贞祥,就曾经有过很多的彷徨和疑惑。多年以前,他和其他老乡听说国家要在这里修白鹤滩巨型水电站,作为移民,他们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地方,当时很不安、很迷茫。后来,金塘镇的领导告诉他们,巧家县水电移民将进行就近安置,不用背井离乡了,李贞祥心里的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安置点才开始建房的时候,金塘镇党委、政府就组织我们移民代表全过程参与安置房的质量监督工作。来自各个单位也是移民的包保干部,还在搬迁工作中给我们宣传政策、解答疑问,帮我们算资金账、发展账,跟我们一起筹划搬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温暖、亲切、周到、耐心,打消了我们心中的疑虑。现在的青冈坝安置点,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修起来了,道路也宽畅了,小区内的路灯、绿化也搞起来了,还配套了卫生院、信用社、幼儿园、农贸市场等设施,今后大家办事会更加方便,生活会更有保障!”李贞祥这样说,看得出他心里舒坦了,有底气了。
“作为一名水电移民,即将搬新家园、住进新房子,说句心里话,我很感动和激动,因为祖祖辈辈希望过上城市人生活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我相信,只要我们感恩奋进、自力更生,美好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22日的搬迁启动仪式上,李贞祥作为移民代表受邀到现场发了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激动的心情仍然溢于言表。
“移民搬迁别旧地,建设家园谱新篇”“小康生活刚起步,幸福日子在后头”……悬挂在金塘镇安置区楼房上一条条鲜红醒目的标语,成为广大移民的心声和愿景,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誓言和目标。
“搬家,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幸福生活就在前方。”搬迁仪式上,杨亚林书记希望巧家县移民们不等不靠、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明天。
“不仅要搬,还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巧家县金塘镇镇长张浩说。目前,金塘迁建集镇安置区正在全力实施产业发展规划与移民帮扶行动,当地近4000名移民搬迁后,将围绕“山水画廊、温泉金塘、出路在山水”的发展定位,构建现代综合交通,通过在金塘镇发展470亩火龙果、梨树村500亩石榴高产基地、兴隆村400亩石榴示范基地、青冈坝码头、青冈坝28亩天然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等,为移民后续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就业和创业,是巧家县水电移民今后发展的希望和出路,我们必须抓好!”巧家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主任许瀛江说。巧家县移民城镇化安置后,将充分利用好白鹤滩水电站库区优势资源,打造白鹤滩特色旅游城镇,发展热带水果、码头、温泉、农家乐等特色种植业和旅游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就业车间,强化移民就业技能培训,解决移民就业问题,依托社保政策兜底,保障移民后续发展。
“一切为了巧家水电移民,为了巧家水电移民的一切!”白鹤滩水电站是“大国重器”,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是昭通义不容辞的责任,巧家5万多名移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电站建设而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大家的牺牲和付出必将载入史册,也必将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昭通市委、市政府及巧家县委、县政府以服务“国之重器”为契机,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创新模式机制,着眼长远发展,真正把水电移民作为助推巧家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产业培育、务工就业、就学就医、社区服务等方面为移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为大家安居乐业、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更优的条件和环境,并按照功能分区、商住分离的城镇化集中安置模式,在为群众精心打造幸福生活新家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特色彰显、宜居宜业的新巧家。
把人民放在心中,工作就有了突破口。
把造福移民群众作为搬迁最大业绩,就能上下同心、合力攻坚。主动搬、带头搬,很多移民群众为之默默奉献、默默流泪。在移民安置区,蒙姑镇十里坪的移民把红色的老旧木柜,小心翼翼地背进洁白的新房,那是他们割舍不下的乡愁;在大寨镇王家湾,移民把老院坝里的万年青移栽到了新房子家门口,那是他们对吉祥和健康的无限向往;在白鹤滩镇黎明社区新房子里的某些角落,密密麻麻摆着移民群众从金沙江里捡来的石头,那是他们心中比高峡平湖还深的感情……
老街道、老窗户、老屋子,随着白鹤滩电站下闸蓄水定格在了人们的心里。但是,白鹤滩电站移民写就的奉献与自强史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搬离故土,并不意味着“忘本”,而是为了向幸福靠拢。
“在家门口就业,务工收入也不低,还能照顾好一家老小。”巧家县移民王万明说。搬入新家后,为了陪伴、照顾七旬老母亲和9岁女儿,他将不再像往年一样去成都当保安,而是决定选择就地务工就业或在新家园里创业,尽快融入金塘迁建镇移民安置区。看得出,他内心对政府给予的帮扶十分感激。
“你瞧瞧,我家现在的楼房,不用说跟过去在金塘镇的老房子相比,就是跟现在城里人相比,也算是超前水平了。”王万明的话一点没错,巧家在给移民安排建房时就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即必须使移民的新家居住条件要比平均水平略高一些。
(昭通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翼 刘建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