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之变(六)| 敢闯敢干!构建起昭通特质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2021-01-25 17: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发布会现场

1月25日上午,昭通市召开第六场“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为“昭通市高原特色产业专场”,发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主持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市高原特色产业专场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十三五”以来,我市创新机制模式推动高原特色产业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

今天将由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市天麻特产局介绍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工作情况,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启章先生,

市商务局局长刘凤慧女士,

市投促局局长陈松先生,

市林草局副局长陈瑾女士,

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杨正华先生,

市天麻研究院院长田孟华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中国发展网、北纬29°、昭通新闻网、昭通市政府网以及微昭通、昭通发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启章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有请李启章局长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启章: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昭通“三农”工作的关注和报道。下面,我向各位介绍“十三五”时期,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全力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网格化管理,在昭通大地拉开了一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闯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突围之路。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产业结构实现重组重塑,传统产业蜕变升级、“蝶变”突破,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产业量效齐增,区域特色遍地开花,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因地制宜调结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昭通特质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昭通立体气候特征、立体农业特点突出,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夙夜为谋,立足优势、着眼特色,精准选择产业、优化顶层设计,重构产业结构。


一是基本形成“6+N”产业体系。立足昭通资源禀赋,结合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市场需求,确定重点培育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花椒、天麻6大产业,兼顾发展食用菌、冷凉蔬菜、特色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6+N”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30万亩,以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为切入点,从产业项目选择、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带动效应等方面发力突围,有力破解“大农业、小产业、示范弱”的困局,6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三江四河”特色经作块状、带状分布基本形成,昭鲁坝区以百万亩苹果基地打造与百万城市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全市高寒山区、二半山区马铃薯产业正在形成“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新格局,在北部8县市竹产业经济带快步发展,绥江半边红、永善脐橙、鲁甸樱桃、巧家红糖、镇雄白茶、大关翠华茶等小而精的产业成片成带形成特色版块。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突破性改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8.86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200万亩;新建修建田间道路和机耕路164.17公里、整治土地55.57万亩,全市农机具拥有量81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300台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15.5万千瓦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二、紧盯“塔尖”求突围,苹果产业“蝶变”跨越、马铃薯种薯跃上国际舞台,昭通“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蜕变升级


牢固树立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理念,坚持 “一步登顶、跨越发展,产城融合、三产联动,龙头带动、品牌引领,因地制宜、规模经营,科技支撑、绿色高效”五大原则,大力实施“单点突破带全局”战略战术,开展“一县一业”创建、实施“一村一品”行动,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


一是苹果产业实现“由此及彼”的“蝶变”。紧盯全国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打造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矮砧密植示范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分选线,隆重推出昭通“苹果之城”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形象,“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苹果之城”建设阔步前行。开启了昭通苹果和昭通城市发展的新旅程,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蝶变。全市苹果面积从2015年的47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80万亩,占全省的68.4%,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冷凉高地优质苹果基地。苹果产量从2015年45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70万吨、增长了55.6%,综合产值100亿元、比2015年翻了两番。“满园鲜”和“昭阳红”牌苹果先后获云南省“10大名果”,“昭通苹果”等9个品牌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苹果年度榜样100品牌。


二是“洋芋帝国”引领马铃薯产业升级蜕变。紧扣“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目标定位,高标准建成5万亩“洋芋帝国”示范基地,“洋芋帝国”极量公关点以净收亩产6015.89公斤创下马铃薯实测1亩以上西南片区单产最高纪录,2020年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昭通“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标志着昭通马铃薯种薯登上国际舞台,强势引领全市马铃薯产业华丽蜕变。十三五时期,昭通先后承办了马铃薯种薯国际论坛、第三届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研讨会、第20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假如世界没有马铃薯”活动亚洲首站发布会等国际国内高级别会议,昭通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全市250万亩马铃薯产量从2015年的326.5万吨增加到400万吨、增幅22.5%,产值从2015年的36亿元增加到64亿元、增幅77.7%。


三是生猪规模化养殖率创历史新高。坚持招大商引大资、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破解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养殖风险大、效益低瓶颈的主要抓手。引进东方希望、广东温氏、重庆猪猪侠等9家大型龙头企业落地,建成标准化育肥猪圈舍358栋,通过“建租并举、托管托养”等机制模式,推动特色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从2015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10.7%,生猪产能已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出栏生猪430.57万头。


四是竹子、花椒、天麻产业蓬勃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竹子、花椒、天麻产业,竹产业实现年综合产值比2017年增长了7.6倍,创建了“中国筇竹之乡”公共品牌;昭通天麻综合产值比“十二五”末增加118.6%,位居全国六大天麻产区之首,成为“中国乌天麻之乡”,彝良县分别获得“全国有机天麻种植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在金沙江、牛栏江、关河、络泽河流域等适宜区域大力发展青花椒,种植规模比2015年增26.7%,“昭通花椒、香麻天下”已经成为一张响亮名片。


五是区域特色产业板块推进。坚持高端化引领、单点突破带全局,建成了一批产业强镇、产业强村示范村镇,形成了“一村一品”支撑“一县一业”,“一县一业”引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呈现点面结合、以强带弱、统筹推进的强劲态势。绥江县通过大力发展以半边红李子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助力顺利脱贫摘帽,注册了“绥江半边红” 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证书,认证了绥江半边红李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地域保护,2020年绥江县半边红李子10万亩,投产6.65万亩、产量约5万吨、产值约2.8亿元。鲁甸核桃、巧家红糖、盐津苗岭碧芽和大关翠华贡茶叶、昭通牛干巴、昭通酱、四季面等特色品牌打入全国市场。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始终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着眼有效供给,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狠抓高质高效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40.62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53.2亿元(预计)。


一是粮食实现“十五连丰”。坚持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三稳”要求,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实现十五年连续丰产。2020年粮食产量208.02万吨,比2015年的189.52万吨增18.5万吨增9.76%。


二是重要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升。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2.74万吨,产量逐年回升。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


三是绿色有机认证加快推进。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2020年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6个、7.79万亩,比2018年的75个增加131个、14.89万亩分别增174%、91.2%,有机农产品64个、面积55.03万亩比2018年的31个、7.34万亩,分别增106%、650%。


四、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联农带贫取得新成效


坚持“内育外引”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招商引资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强化联农带农。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59个,协议引资494.29亿元,其中协议引资亿元以上“绿色食品牌”项目65个,协议引资296.22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9年认定了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245个增加到2020年底的340个,农民合作社达7311个,成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是构建“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聚焦构建多元利益共赢联结机制,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基地+基层党组织主导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激发企业、集体、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发展强大动能,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三是激发带农益农动能。积极推动将财政投入资金折算成集体股份,并鼓励农户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折算成股份投入进行保底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广大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212元增加到11270元,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特色产业带贫效益明显提升,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9899元。


五、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翻番。


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园、农业庄园及各地山水田园风光,培育新业态。


一是休闲农业快步发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个,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7亿元,比2015年的5.3亿元增11.7亿元,增220.8%。


二是线上线下拓展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交易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线上线下拓宽新渠道,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1.56亿元,比2018年的11.25亿元增长91.64%,昭通苹果线上销售(快递)业务达到633.39万件,是2019年289.3万件的2.19倍,是2016年至2019年4年线上销售总和883.3万件的71.71%。


三是农业产业化取得新突破。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456亿元以上(不含烟草,较2019年增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预计达到1.63:1以上,比上年增0.01个百分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产值105亿元、销售收入100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38.89%、48.92%。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也借这个机会恳请记者朋友们为昭通农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更强的宣传动能,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谢谢李启章先生的介绍,数字虽然枯燥,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十三五”以来昭通“三农”的飞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亮点有口皆碑,令人欣慰、催人奋进。


下面有请记者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提问。



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近年来,昭通在发展高原农特产业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请问我市围绕高原农特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昭通市投促局局长 陈松:


我市投资促进工作紧扣全市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和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分布在全国的深圳、杭州、成都等5个城市开展驻点招商,宣传推介昭通,并出台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借助各类平台,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加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包装储备力度。十三五以来,市投资促进局共包装农业类、工业类、文旅类和其他类招商引资项目922个,其中包装了农业项目235个。仅去年,包装完成了150个招商引资项目,筛选了100个项目作为重点招商项目,其中筛选了30个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及20个扶贫协作项目做为农业招商重点项目,编撰了昭通市投资指南和百个重点招商项目、高原特色农业招商项目(双语)、东西部协作招商项目三本项目册,为全市的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为企业量身定制优惠政策,筑好巢,引好凤。5年来,相继出台了《昭通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进工作办法》、《昭通市绿色能源产业招商引资办法(试行)》、《昭通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招商引资办法(试行)》《昭通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引资办法(试行)》、《昭通市促进外资增长工作实施方案》等8个措施办法,增强了对企业的吸引力,强化了项目落地跟踪服务,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让企业想要来,愿意来,落地了地,生得了根,发得了芽,开得了花,结得了果,真正成为我市的“新凤凰”、“好凤凰”。


三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会展推介会平台,助力签约。五年来,紧紧围绕我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借助昆明南博会、“十四州市川滇黔峰会”、“赤水河流域交流会”、进博会和厦洽会等活动、马铃薯大会等平台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举办高原特色农业专题推介会20余次。如去年,依托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大数据中心召开的云南省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云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线上签约仪式,东莞·昭通东西部产业协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海进出口博览会等展会平台,签约了昭通天麻食品系列开发项目、大关县竹产业链集群建设项目、鲁甸县花椒精深加工项目和镇雄县年存栏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永善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项目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


通过努力,我市紧扣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大力发展六个百亿元产业,重点打造昭通苹果、马铃薯、筇竹、天麻、花椒、生猪、肉牛等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成功引进了温氏集团、正邦集团、铁骑力士集团、猪猪侠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海升集团等落地昭通。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引进“绿色食品牌”项目159个,协议引资494.29亿元,其中协议引资亿元以上“绿色食品牌”项目65个,协议引资296.22亿元,其中2020年新签约“绿色食品牌”项目26个,协议引资 98.3 亿元,协议引资亿元以上项目23个,协议引资96.75亿元。



中国发展网编辑:十三五期间,在以电子商务助推我市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商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昭通市商务局局长 刘凤慧: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昭通市商务局聚焦全市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抢抓国家加快实施电子商务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打造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打通农村物流节点、开展电商人才培训、构建农特产品供应链、加大电商宣传力度等措施,持续拓宽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新通道,全力推动昭通特色农产品上行,为全市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电子商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在我市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一、搭建平台,构建特色农产品产销线上体系


5年来,我们围绕电子商务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打通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线上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以来,全市11县市区先后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累计获得2.2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示范县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了整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1个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及配套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145个乡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784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县(市区)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达99.3%、村社覆盖率达56.24%。同步配套推动物流快递点设置,物流快递基本覆盖了当前所有乡镇和建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建制村,物流快递县(市区)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达99.3%、村社覆盖率达56.24%。培训电商人员6万余人次,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微店16336个,直接创造就业39685人,带动农产品加工、物流、包装、设计、商贸、文创等相关领域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帮扶10余万户贫困户40余万人。


二、聚焦品牌,培育特色农产品供应链


5年来,我们围绕电子商务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全市“绿色食品牌”六大重点产业,构建“产品库+公共服务+营销渠道”为架构的供应链平台,持续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扶持力度,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通过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网货共享仓建设、网络宣传营销活动推广等措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积极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引导带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借助电商渠道将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21.56亿元,同比增长24.6%,取得了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三年翻一番的可喜成绩,为助推全市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创新形式,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5年来,我们围绕电子商务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按照省政府“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新消费场景+新零售传播”模式创新。借助各种电商平台,应用各种传播模式,统筹策划线上线下营销推广,通过网络直播、原产地网红采风,知名主播、市长、县长直播“带货”,开展“昭品进京”“昭品入沪”“昭品入粤”等方式,不断提升昭通特色农产品对外形象,打响昭通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推动电子商务与高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开创了助力昭通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昭通发布编辑: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请问我市如何发挥行业优势,在搭建产销平台助力产业扶贫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昭通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 杨正华:


“十三五”期间,全市供销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深化综合改革,发挥供销行业优势,在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指导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积极组织动员合作社对接“扶贫832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工作,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2020年底,全市有60家合作社、涉农企业入驻“扶贫832平台”,上架商品307个,实现销售额1408.89万元。


二是试点建设城市社区消费店。通过开放办社,指导成立昭通共联公司,为全市合作社等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生鲜配送为切入点,以社区实体店为服务窗口,在昭阳区试点建设生鲜农产品生活体验店,实现农产品销售136万元。帮助合作社产品直销酒店、餐馆,实现农产品配送168万元。


三是利用新营销方式,着力推进农产品销售。与昭通日报社开展合作,成功组织蓝莓、猕猴桃、桃子、苹果网络直播带货,实现成交额80万元,为拓展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作出了积极探索。组织昭通供联公司与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和昭通市分行合作,承办“扶贫月、丰收年”主题直播活动,助力消费扶贫,促进扶贫产品销售。


四是积极推荐展示展销。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在农村流通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参加各类展洽会,推介、展示、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动全市农产品营销。比如:组织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参加第18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展示展销以及到省内其他州市参加全省供销社系统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利用微信等工具搭建合作社交流平台,促进合作社之间产品、信息的交流。


五是深化供销系统合作,着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深入推动昭通市与东莞、中山、深圳三市供销部门的扶贫协作工作,促进昭通市农产品对外销售。仅2020年,昭通、东莞两市供销系统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共计2550.5万元,实现成交2064.47万元,是2019年成交额的6倍。积极拓展东西部产销对接的合作领域,通过召开产销对接洽谈,邀请东莞供销系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月中桂、万和、朱提苦荞、四季面等昭通市企业与东莞供销企业建立销售关系。加强供销系统的联合与合作,指导大关县供销合作社与自贡市供销社发展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需要,由大关供销社组织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蔬菜,自贡市供销社社有企业负责收购和对外销售,仅2020年,实现蔬菜交易额1750万元。




微昭通编辑: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鲁甸花椒的定位“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十三五”以来,鲁甸花椒产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如何引导全市花椒产业的发展?

昭通市林草局副局长 陈瑾: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以来,昭通市紧扣“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发展理念,把花椒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六大产业”之一加快发展,作出了“发展花椒产业脱贫一批”的决策部署,采取“政府主导、林农主体、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实施鲁甸6.5级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产业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把青花椒产业培育成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林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型产业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建设性工程。“十三五”时期,鲁甸花椒从2016年的22.5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32万亩,产量从0.63万吨提高到 0.98万吨,一产产值从6.3亿元提高到9.45亿元,种植农户4.2万余户18万余人,拥有花椒专业合作社84家,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8800余户2.9万余人。


总结鲁甸花椒产业发展,主要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谋篇布局对标干”。依托独特的自然气候和立地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出台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重点抓“一县一业”花椒产业建设,建立了22个2.2万亩的核心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二是“突出重点精准干”。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施提质增效项目,促进技术培训与产业管护两手抓,实现了“林区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增收”。


三是“破除难题创新干”。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产品的精深加工、包装和营销,开发青花椒精油、洗发水等中高端产品,打破产业壁垒,创新驱动发展。四是“联结群众合力干”。紧紧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椒农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积极引导“单家独户零星卖”向“集中力量闯市场”转变,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鲁甸经验”已成为全市花椒产业发展的样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科学规划“十四五”目标,奋力前行,推动全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基地建设。2021年拟新建花椒基地5.5万亩(示范基地1.2万亩),提质增效13万亩(示范基地2.6万亩),配套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强行业规范。狠抓品牌建设,严格实行基地、加工、品牌全链条质量管控,统一标准,强化规范(标准)运用,逐步实现机械烘烤全覆盖,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保障。2021年计划在原有4个花椒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再制定2个。


三是加大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专家挂联机制,更好发挥专家技术指导作用。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乡土专家,对花椒生产经营各环节实施全方位指导服务。同时,市林草局将进一步对接联系有实力的科研院校,通过专家挂联、院士工作站等形式搭建科研院校与生产合作平台,让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走出实验室,提高科技含量,为生产优质花椒产品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延伸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入驻昭通,开发花椒医药、日化等多领域产品,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不断拓展市场。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十三五”期间,昭通苹果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快速发展,请问农业农村部门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启章:


非常感谢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长期对昭通苹果产业的关心关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十三五”时期,我们围绕“把昭通苹果打造成为全国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目标,聚焦关键环节,突出三个方面的措施抓落实。


一是抓龙头带动。培育了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昭通农投、鲁甸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龙头企业。以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果园,建成国内一流的冷链物流园和产能20吨/小时的自动化分选线,为生产管理上树立了典范和标杆,引领大面生产向着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以鲁甸浩丰苹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家家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的果农组织起来“抱团发展”,为果农提供统一的生产管理技术支撑,指导果农提升技能,帮助社员销售果品,果农生产效益明显提高。2020年,苹果类规模化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超过20家,苹果专业合作社达254个,发展社员近50000人。


二是抓品牌建设。紧紧围绕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打造工作,大力推进以昭通苹果为主的水果品牌建设。组织和指导全市苹果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和GAP等认证。目前,有效期内苹果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36个、有机认证3个、GAP认证1个。“昭通苹果”区域公共品牌多次入选年度知名(或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满园鲜”“昭阳红”分别获2018年、2020年云南省“十大名果”,“昭阳红”产品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嘎嘣脆”“满园鲜”在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金奖,“昭通苹果”等9个品牌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苹果年度榜样100品牌。昭通苹果市场认可度、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是抓技术服务。按照网格化管理把全市苹果主产区分为8个片区,组织市县区生产管理技术力量成立8个技术指导小组,采取“点对点、一对一、面对面”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让果农零距离获得生产技术指导,使每个果园每棵果树都在精细的技术管护下茁壮成长。选派“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挂联企业、合作社,帮助提升企业、合作社生产、管理、经营能力和水平,更好带动周边果农。每年选拔200人以上“懂生产、善经营、会服务”的技术能手,由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牵头集中培训合格后聘请为果辅员,并将每个果辅员明确对应村社及果园,使产区果园得到全覆盖技术服务。5年来,市、县(区)、乡(镇)累计举办生产技术培训1510场次、培训果辅员和果农8万余人次。昭通苹果优质果率由60%提高到75%以上,综合产值从201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亿元。




昭通日报记者:“天麻”是我市高原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请问十三五期间我市天麻产业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效?

昭通市天麻研究院院长 田孟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对昭通以及昭通天麻的关心关注!下面,我简要介绍有关情况。


“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昭通以品质提升为核心,以品牌打造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突破,推动天麻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连片发展、科研平台搭建、产品创新研发、市场品牌打造的全环节发展,有效延伸了昭通天麻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种植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十三五”末,昭通天麻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8.51万亩,鲜麻总产量4042万公斤,综合产值59.03亿元,位居全国六大天麻产区之首。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76.19%、92.48%、118.63%。天麻种植覆盖7个县区41个乡镇92个行政村2万余户10万余人。


二是品质提升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规划建立1900亩天麻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校科技力量,筛选培育本地优质种源。引进了昆明星耀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建设了年产300万瓶的“两菌”标准化加工厂,实现了昭通本地优质“两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统一生产、统一供给,从源头上提升昭通天麻品质。目前正在彝良建设1000万瓶的“两菌”标准化加工厂,力争到2022年实现本地生产的优质“两菌”全覆盖。


三是科技创新不断深入。通过内引外联,建立了陈凯先院士工作站、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4个,组织开展了基础应用研究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制定了地方标准,修订了国家标准,联合制定发布了国际标准。其中10项地方标准获得2018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团队合作,研究发现了昭通天麻治疗神经、血管系统疾病及延缓衰老、增强记忆等八大功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团队合作研究发现昭通天麻成分337个,其中211个为最新发现。以及在抗神经性炎症及促进多种肠道益生菌生长等功效,为精深加工提供了有力科学依据。


四是精深加工不断突破。源于对昭通天麻品质的信任,到昭通投资天麻产业的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全市有天麻加工企业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天麻产品多元化发展,涉及药品、食品、保健品、日化品等各行业领域,主要产品有天麻醒脑胶囊、复方天麻颗粒、天麻牙膏、天麻面膜、天麻洗发水、护发素、药油等,广受市场青睐。


五是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昭通被授予“中国乌天麻之乡” 、“全国最具影响力天麻主产区”等称号。2020年昭通天麻以65.88亿的品牌价值名列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第48位;核心区彝良县先后获得“全国有机天麻种植县”、“全国天麻生产先进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等称号;彝良天麻被7部委认定为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小草坝镇成功申报国家级天麻特色小镇。

“十四五”期间,昭通将紧扣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部署,全力实施 “品质提升、企业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 ”战略,以天麻食药同源试点为契机,力争医药、保健品、饮品、食品、日化品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到2025年,全市天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鲜天麻产量7.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解答。


十三五期间,我市因地制宜依托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真正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根本性转变。希望媒体朋友以敏锐的新闻视角和专业的新闻素养紧扣今天发布会的内容,大力宣传、解读、阐释我市高原特色产业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特色亮点,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做强高原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昭通市政府新闻办 @微昭通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时政 学党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