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团结奋进 同心筑梦”征文作品选丨情洒坡头

 2021-01-25 11: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法绍伟,人们都习惯叫他老法,彝族,玉溪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云南省委下派镇雄县帮助脱贫攻坚的工作队员。2019年3月,老法不远千里来到镇雄县最东边的乡镇——坡头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两年来,老法把一个彝族人耿直、朴实的性格,和一个扶贫人担当、执着、忘我的情怀深深植根于坡头这片落后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头上的丝丝白发、脸上的缕缕皱纹无不见证着风雨无阻、艰难求索的攻坚历程;陌上的幢幢新房、垄上的累累秋收一一印证着坡头的今日美好。所以,老法在他的民情日记里写道:两年坡头人,一生坡头情,摘去贫困帽,阔步向前行。

        老法常说:“我就是一个农民,就是一个普通的彝家人。”自来到坡头村那天起,从打扫办公室到做饭洗碗,只要他有空,总是抢着干,连炊事员小常都有点过意不去,常说:“老法是个实在人,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
        刚到坡头村,由于对村情不熟,老法便和村“两委”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想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想法子、出点子、找路子。遇到彝族群众递上来大碗转转酒,老法也不嫌弃,毫不客气地咂上几口,“烟搭桥,酒铺路,彝家兄弟见如故”。听说老法是省里面来的干部,大家开始还有点拘谨,见老法性情如此和善,谈吐如此贴心,大家都说:老法没有架子,实在,是自家人。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人们纷纷围拢来,拉家常、说情况、谈想法,老法一一记录,并给群众讲政策、理思路、话发展,其乐融融。
        不到半个月,老法走遍了坡头村30个村民小组,熟悉了村情、民情,写下了3篇调研报告,为坡头村脱贫攻坚工作绘就了蓝图。
老法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能掉队,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
        坡头村白杨林组彝族群众林凤贵一家7口人,土地10多亩,年产包谷上万斤,一年辛苦,衣食倒是无忧,就是腰包鼓不起来。老法通过走访,了解到林凤贵一家缺少专业的生产技术,缺乏扩大生产的资金。老法介绍林凤贵一家加入由致富能手毛健、吴言高成立的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又协调农信部门解决了林凤贵一家的烤烟生产垫本20000多元。经过半年多的辛苦劳作,林凤贵家的烤烟喜获丰收,总收入高达70000余元,除去生产垫本,纯收入40000余元,衣食无忧了,腰包也鼓起来了。
毛家寨白族群众张燕,前几年丈夫得病去世,留下5个子女,也留下一屁股欠账。张燕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既要照顾年幼上学的孩子,又要操持家务、下地干活,一有空闲,还要到集镇上打点零工,还点旧账,生活很是艰难。一家人两间30平方米的住房,年久失修,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尽管村里把她家纳入整户低保兜底,但是危房改造的资金自筹部分仍然无法解决。“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在脱贫道路上掉队”,老法根据张燕一家的实际,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想法,得到了其他领导的赞同。但一和张燕交流,她便一口回绝,原因很简单:离乡背井无亲人,离开土地饿死人。老法坐下来和她拉家常、理思路、算收入:娃娃就在家门口读书,比现在近了一公里,还提供接送;低保收入、两补资金只增不减;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年收入至少15000元,而且没有任何生产垫本;现有土地,条件成熟即可以流转,获得一定收益。一笔一笔的计算,一项一项的比较,张燕心中的疑虑打消了,内心敞亮起来。
        2019年8月,张燕一家搬进了镇雄以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社区还安排她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公益性岗位,现在的张燕,住房宽了,笑容多了,收入高了,全家整体脱贫了,她逢人便说:“没有法同志,我们一家就无法了。”
        大窝塘组苗族群众蔡国齐长期卧病在床,不仅房屋破烂,而且孩子幼小。村里给了他一家危房改造项目,但由于没有劳动力,缺乏自筹资金,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老法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为蔡国齐家设计房屋样式,并努力协调相关部门,筹集到15000元资金帮助危房改造,他还要求村“两委”干部每天必须有一人去现场监督进度,自己隔三岔五也去查看。两个多月过去,蔡国齐的新房终于建成,看着功能齐全、焕然一新的住房,蔡国齐这个苗族汉子不禁热泪盈眶,他激动地说:“法阿莫(大哥)真是我们苗家的贴心人!”
        在老法办公室的抽屉里,整整齐齐地叠着22张由坡头村委会会计出具的生活费收据。从2019年3月到2020年12月,每月一张,每张600元,这就是老法在坡头村每个月的生活费。“从条件优越的玉溪市来我们落后民族地区帮助脱贫攻坚,不仅生活艰苦,而且住宿简陋,我们都过意不去了,还要收生活费,这叫我们情何以堪?”坡头村党委书记赵高祥动情地说。
        “这是规矩,我不能破坏,请理解。”初到坡头村的老法近乎执拗地说。会计只好收下。就这样,每月1号,老法就会郑重地把生活费交给会计。
        老法下村调研、指导工作时,有时要走上好几公里路,午饭来不及到村委会吃,只好在方便的群众家吃。但他无论如何都要交上10元的生活费,群众说:“同志,只要你不嫌弃,吃得下,我们就高兴了,哪个还要收你的钱?”老法和气地说:“老乡,这是规矩,我不能破坏,如果你不收,那我就不吃了。”
        不说空话、多干事实,是法绍伟一贯的行事风格。他统筹使用好玉溪市重点安排的795万元帮扶资金:捐赠中小学学生课桌椅800套、教师办公桌椅13套、图书1.2万册;为坡头中学田径场、二小、半坡小学安装太阳能路灯71盏,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得到巩固;为集镇和白杨林、沙坝等村民小组安装太阳能路灯589盏,方便学生早起上学、群众出行,提高了群众出行安全感;建设公厕2座、文化活动场所2处,购买垃圾桶152个、洗扫一体车1辆,使得坡头集镇功能更加健全,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建设党支部活动场所2处,坡头村下设3个党支部,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启动年出栏9600头佑康生猪代养场1个,建成后将带动坡头村养殖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满意度大幅提升。2020年12月,坡头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法绍伟,一个朴实无华的彝家汉子,一个远道而来的扶贫人,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助力民族村寨千年蜕变,他像无言的春泥滋润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昭通日报社通讯员 曹明富/文 )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刘静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刘静涛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