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1-21 10:39洱海清
■“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共投入资金332.8亿元在洱海流域构建起截污治污“五大体系”
■流域污水收集处理率96.1%
在“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白族自治州,如今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传唱:“洱海清清洱海宽,清清洱海像幅画,阿哥在路旁吹唢呐,阿妹在树下把歌唱。北京的亲人到我家,张张笑脸喜洋洋,亲切的问候记心上,幸福的时光永难忘……”
新年伊始,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春意盎然。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大青石上镌刻着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深情地说:“我们永远铭记那个光辉的历史时刻——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考察并在洱海边‘立此存照’。总书记在农家小院同基层干部群众亲切地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讲环保、话乡愁。6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开辟新征程,同心共筑中国梦,历史悠久的古生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千年古生,彰显“乡愁”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古树、古桥、古戏台,古色古香。红花、流溪、青石路,移步换景。走在古生村处处令人赏心悦目。村民朴实的脸上笑容灿烂,家门口一副副对联饱含深情:“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绿野故事多。”“古生不负阳春美,乡愁常留景色新。”
记者 庄俊华 黄兴能 摄
村子更干净,洱海更清秀,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更高了。67岁的村民何开纯是保洁员,他见证了身边的喜人变化。全村建成环湖截污工程管网,农户实现生活污水、垃圾全收集处理;每条入湖河道治理都有“河长”,河道核心区实现土地流转并对沟渠进行治理;村民积极参与“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清运生活垃圾、清除沟渠淤泥;为保护洱海修复周边生态,拆除房屋建筑面积6100多平方米,新建成3000多平方米由大青树、芦苇、菖蒲组成的“雨水花园”。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们围绕把古生村建设成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目标,在保护与建设的过程中,彰显民族特色,留住乡愁之根。”何桥坤介绍,古生村有2000多年历史,沿洱海从南至北蜿蜒而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439户1842人,白族人口占98%。6年来,古生村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在理念上秉承“依托古生现有山水文脉,保持古生自然格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优先实施村落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同步实施电力、电信、排污“三线入地”管网工程。同时,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全村保持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
春天,田里油菜金黄;秋天,田里水稻飘香。古生村引进了云南顺丰、云南尚龙米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植入民族特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游、现代农庄、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
“古生村在2017年11月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古生村党支部在2019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党总支书记何志祥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古生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扶持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带动药材、蔬果种植、钢门窗加工等产业发展。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75元。
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迈向“生态之治”
“目前,洱海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2020年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国控‘284断面’水质有望评价为‘优’。”1月5日,在中共大理州委新闻发布会上,州洱海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国龙介绍,“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体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又重现洱海。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洱海之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欣泽研究员列举了一组洱海的总磷下降数据:“2018年0.029毫克/升,2019年0.027毫克/升,2020年0.021毫克/升,数字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对洱海这么大的湖体来说真是不简单。”从2007年以来,王欣泽研究员长期在大理从事洱海保护与研究工作,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洱海保护治理形成了省委书记和省长带着干、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帮着干、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全力干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大理州委、州政府以洱海保护治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转型发展“两手抓”,“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施治,相继实施洱海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打好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八大攻坚战”,从“一湖之治” 迈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
6年来,洱海保护治理共投入资金332.8亿元。在洱海流域构建起城乡一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环湖生态防护、清水入湖工程“截污治污五大体系”,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流域污水收集处理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96.1%,全面消除了主要入湖河流Ⅴ类以下劣质水体。洱海环湖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129公里主体工程基本建成,66公里建成段品质不断提升,既是洱海的一道污染物拦截线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市民和游客共享洱海保护成果的健身、休闲“网红”胜地。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开启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0年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共大理州委八届七次全会,高度评价“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效。”
目前,洱海全湖水质主要指标趋稳向好,洱海保护由抢救性治理转入保护性治理阶段。大理州将加快流域高质量发展,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续写更多的“洱海故事”。
苍洱大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古生村诗意栖居、洱海碧波荡漾,正是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洱海保护为重点奋力谱写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华章的缩影。
走进洱海东岸有“洱海风光第一镇”美誉的大理市双廊镇,昔日的客栈、污水“野蛮生长”已经成为历史,一个古朴与现代交织融合的“新双廊”,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和光芒。
“2020年,我们镇‘双喜临门’:双廊古镇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双廊镇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双廊艺术小镇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双廊镇宣传委员荣学俊介绍,全镇坚持“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创新智慧、追求卓越”的思路,用情怀去呵护、用精细去管理,全力以赴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来自重庆的“海之书馆”客栈创办人安南深有感触:“当初,为了这里的蓝天白云、云卷云舒和民风淳朴而来,如今这一切都还在,更漂亮,未来肯定更好!”
在大山深处采访,绿色扑面而来。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2.86%。过去的荒山,渐渐披上了绿装,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山因茶而翠,村因茶而美,民因茶而富。”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党总支书记杨育志介绍,全村平均海拔2400米,高寒、冷凉,有农户266户1160人。过去,村民主要种植苦荞、包谷、萝卜、土豆,收入来源单一而且比较低。近几年来,村党总支率领村民精心打造2万亩“离天空最近的茶园”,茶农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大坪坦村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大理市海东告别了千百年来“面山无树”的历史,累计完成人工绿化5.8万亩,自然修复3.8万亩。在林业部门的支持和带动下,村民开始种植适应性强又有经济价值的油橄榄,每亩收益达5000元左右。
南涧彝族自治县立足“高山、净土、生态”优势,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培植了“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这是大理州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大理在云南省率先出台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编制,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如今建立了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有州、县(市)、乡(镇)、村、组共22123名河(湖)长,将全州946条河流、8座湖泊、681座水库、2195座坝塘、1171条沟渠、148.1公里环湖岸线全部纳入河(湖)长制常态化监管,实现区域河湖库渠全覆盖。全州还有3868名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滩地管理员、田间管水员,实现河道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宾川县、剑川县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美丽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大理州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成为中外游客追寻的“诗与远方”。
声音
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李德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大理州委、州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干部“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举全州之力攻坚克难、攻城拔寨,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退出,全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今后,我们将落实好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工作,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
大理州民宗委主任赵茂盛
在大理,“民族团结进步”是一条悠长的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活在这片灵山秀水的各族干部群众,走出一条“民族、生态、发展”的民族团结之路,2016年9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10家单位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扎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今后,我们将积极抓紧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统筹谋划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协调推动大理同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实现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大理州文旅局局长赵薇
近几年来,全州文旅系统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主动融入大滇西环线规划,扎实开展智慧旅游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日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艺术创作屡创佳绩。2020年,预计接待旅游者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2亿元。我们要依托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将大理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要将大理独有的文旅资源和区位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消费规模,把大理建设成大滇西康养旅游示范区、云南旅游大本营、世界级旅游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大理州发改委副主任彭建华
“十四五”期间,大理州将积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把大理市和祥云县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形成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云南高地;主动融入国家和省新发展格局,把大理建设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的战略链接点和“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大理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
故事
古生村的新变化
走进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李德昌家的“乡愁小院”,一棵2米多高的红色三角梅花开正艳,映红了庭院。
“2015年1月20日上午10时左右,我站在家门口,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向我家走来,我特别激动,不敢相信是真的。”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来到小院的温馨场景,李德昌记忆犹新。
“总书记与我握手,走进我家厨房掀起锅盖问全家日常生活,在客厅里称赞我孙子的赐名帖。这三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李德昌感慨地说。
李德昌的孙子李栋荣当时才三岁半,还不大记事,如今已经九岁半了。他说:“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长大后当一名解放军,不辜负习爷爷的殷切期望。”
李德昌激动地说:“我今年54岁,在2018年7月1日光荣加入了党组织。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祝愿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安康。”
现在古生村大变样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希望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 同样盼望习近平总书记来看看的,还有古生村村民何利成。
2015年1月20日,是我最幸福、难忘的一天。在家门口,总书记与我亲切握手。”54岁的何利成一脸笑容,在自家的“聆海佳园客栈”院子里,隔着洱海生态廊道遥望清澈的洱海。
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家客栈收入也有20多万元,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何利成说,从小住在洱海边,与洱海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为了保护好洱海,我4次让‘利’,3次从头再来。”何利成回忆,1996年,他积极配合洱海保护,取消了机动捕鱼船,当时每年损失约2万元;2000年,他积极配合取消了自建养殖鱼塘;2017年,积极配合洱海保护,主动按下了客栈经营‘暂停键’;2018年11月,为洱海修建生态廊道,他又主动拆除占地面积156平方米的庭院。
这么多年来,何利成看似做着“亏本的生意”,但他的日子却芝麻开花节节高。何利成解释说:“我4次让利,换来了生态好、生意好、生活好‘三大利好’。”
“洱海更清了,环境更好了。我们现在得到了很多回报。”何利成说。
来源:云南网记者 庄俊华 博达 实习生 李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