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视新闻七彩云
2021-01-06 16:3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云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纪录云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四集专题片《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最美省份 守住清澈长江》,讲述云南如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怎样确保"一江清水流出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成为云南底色。1月5日播出第一集《美丽湖泊:眺望远山 记住乡愁》。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天际,美丽中国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流经云南7个州市,流域面积达10.95万平方公里,这也让云南成为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扛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责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行走在洱海边的栈道上,他详细了解水质情况,并立此存照,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启抢救模式,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攻坚战,投资270多亿元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76个项目,开展洱海湖区界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三线”划定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规范、减少核心区内餐饮客栈338户……开创了洱海流域“人退湖进”的历史先河。
通过全流域管控、全空间治理、全方位监测、全过程预警响应,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全湖水质有6个月达到Ⅱ类、水体平均透明度上升到1.82米,“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山水画卷再展新颜。
古生村村民 杨万成
一泓清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冬日的滇池,阳光灿烂,鸥鸟成群。多年以来,为了让这颗“高原明珠”重现光彩,云南建立了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滇池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环湖生态修复”之后,滇池水域面积恢复了11.51平方公里;新建成的5.4万亩湿地,使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2018年,滇池全湖水质上升为Ⅳ类,为30多年来最好水质。
2020年1月20日下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他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并勉励大家“要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琉璃万顷的抚仙湖,是目前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保护好抚仙湖,就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储备了约15吨的Ⅰ类水。
通过编制《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湖泊全流域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得到合理划定。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储量达7600万吨的22个磷矿点实施了关停禁采;22户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一级保护区;常年种植蔬菜的8.6万亩坝区耕地全部实行休耕轮作……一系列“组合拳”,让湖泊有了更大的呼吸空间。
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居民 许李坤
九湖清,则云南兴。
近年来,云南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任务,强力推进以改善湖泊生态系统为目标,以改善湖体水质为重点,以大幅削减主要入湖污染物为基础的各项工作。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的发展模式、“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彻底转变。
通过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作用,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一湖一条例”;因地制宜施行“一湖一策”精准治理;从2018年开始,每年投入36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同时,创新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云南“美丽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水体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省水利厅副厅长 高嵩:
书记省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了全省各级河长履职尽责。2020年以来,九大高原湖泊的各级湖长巡湖总数达4.9万次。云南省的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进行了转换,河湖长制成效显著。
云南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让九大高原湖泊在云岭大地更加璀璨夺目,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云南力量。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完整内容
👇
来源:云视新闻七彩云 云南台记者 普歆雁 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