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2-31 17:04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着力推进路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状况。
古代的昭通,因交通发达而兴旺;近现代的昭通,因交通闭塞而没落。“锁钥南滇”的“锁”没有及时打开,成了闭塞边远之地;“咽喉西蜀”的“咽喉”不通,导致“如鲠在喉”。东西不通、南北不畅成了很长时期昭通的交通状况,曾经从市委、政府所在地到200多公里外的县城,至少需要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晴通雨阻现象极为普遍。历史上的滇川黔交通要道变成了小道,人流绕道而行,经济流也绕道而行。昭通不通,成了多年来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站在历史纵深的视角来看,从“磅礴乌蒙”到“昭明通达”,这条路我们走的时间太久,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补短板、强弱项”的“补课”阶段。而在“十三五”期间,昭通的交通建设似乎满足了“荷花定律”,短短几年间竞相开放。
“十三五”以来,昭通坚定不移推进“交通先行”战略,打响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攻坚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高山峡谷间规划新建的12条800多公里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建设,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由五年前的100多公里增加到800多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投资规模连续多年领跑全省。成贵高铁建成通车使镇雄、威信两县率先迈入高铁时代,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攀昭毕遵、六威昭等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已开通直飞北上广深等地的10条航线,新机场迁建有望今年底正式动工;金沙江“一线四港九码头三转运”项目实现系统性开发,“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将成为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最大内陆港口。航空网、公路网、铁路网越织越密,市内循环、市外循环环环相通。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曾经严重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和“痛点”,如今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舒筋活血、全身通透。逐步发展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对拓宽全市群众的致富渠道,带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昭通苹果、天麻、竹子、马铃薯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最后一公里”打通后,这些农产品坐飞机、搭火车、乘轮船、坐汽车方便快捷地进入大都市的千家万户,换回致富奔小康的“真金白银”。2020年底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地级市,如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对交通的依赖越来越强,人们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交通建设是任重而道远的基础性工程,需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毅力和斗志,让交通畅通再畅通、快捷再快捷、方便再方便。
以昭通为节点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越来越密实,以昭通为起点的长江黄金水道将更加顺畅。这为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打通“关节”、活络“筋骨”,为促进“滇东北崛起”拓宽了路径。今后,云南北大门会越开越大,越来越有实力和自信,既热情欢迎八方来客,又深情拥抱精彩世界。
(本报评论员 申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