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2-22 10:08划坯子、劈篾条、编“里子”、做框架、把“里子”和框架编织在一起……各环节配合密切,工人们气定神闲,动作舒展,似乎很享受竹编工艺的整个过程,连眉眼都是舒展的……这并不是某个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过程,这是盐津县水田新区的搬迁群众在盐津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务工的工作场景。
竹编在昭通是一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谁也没想到,这项古老的技艺,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但完整传承下来,还为众多搬迁群众提供了工作机会,还能够在时代的磨砺中再次焕发闪耀的光芒。
轮椅上的喜乐
在竹编厂的这些“手艺人”中,刘青明无疑是最打眼的一个:他跟大家围坐在一起工作,工作台却是单独的一个,而且比众人的足足高出一倍。你再一看他身下就明白了,他坐的是轮椅,比大家坐的凳子也刚好高出一倍。刘青明在四五年前就因为股骨头坏死失去了行走能力,以前在普洱镇柏杨村二还组生活的时候,因为丧失劳动力,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一个人挣钱苦苦支撑这个家,赡养老父亲,抚养一儿一女。也因为这个原因,家里的经济条件原来越差,并最终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8月,刘青明一家人接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家到了水田新区A区3栋,生活一下子全变了。刘青明最兴奋的是他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老家山高坡陡,他的活动半径只能是在家里。在新家,到处都是柏油路,到处都有人,他坐在电动轮椅上,哪里都去得了,去哪里都那么新鲜有趣。当然,变化最大的是他自己也到竹编厂接受了技能培训,立马就有了工作,可以靠着自己的劳动挣一份工资养家,这个变化对他来说是最可喜的。不但是自己有了工作,妻子也在新区花田小区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女儿是有文化的,在园区管委会有了一个公益性岗位,也能服务人民群众,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儿子也可以放放心心外出打工挣钱。
刘青明的工作是把打磨好的青篾条和黄篾条细细编织起来,靠着篾条的自然的色泽编织出好看的纹理,最终织成一个簸箕的里子。这是个手上活,也是个技术活,他做得很仔细,也做得很娴熟。
充满希望的女人
长相甜美、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年轻的李忠会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李忠会有一个幸福的开头,一家人在中和镇艾田村翁兴槽组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没有想到,2017年,丈夫却因病去世,把沉重的家庭的担子甩给了李忠会一个人。丈夫去世的时候家里正是困难的时候,多年给丈夫医病耗光了家底子,老大读中学、老二读小学,都正是用钱的时候。李忠会一个女人,除了在家种地、做家务,还要像一个男人那样在周围找些拌灰浆、抿墙壁等零工来做,才能苦苦支撑住这个家庭的花销。
2019年8月,李忠会带着两个孩子搬迁到了水田新区,这个时候大的孩子争气地考上了大学,小的孩子也上了初中,就在安置区附近地盐津县第二中学读书。李忠会勤快,除了在竹编厂做工,还担任着楼栋居民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她住地那个楼栋的楼栋长。她说,搬到新区生活条件好多了,做点工,一家人的学费、生活费就没问题了,远没有在老家时那么苦那么累,大的孩子花销大一点,亲戚朋友也都帮衬着,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挣点钱,把孩子们教育成材。
竹艺里的人生
厂子里的管理人员罗兴尧也是本地人,是昭通鲁甸县龙树镇的人,他是因为在广东的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前年就进入公司工作了,公司到盐津投资建厂以后,他作为昭通人,首先被厂子里作为最佳人选选派到盐津担任管理人员。他说,厂里看重的是盐津随处可寻的竹材,而且竹编作为实用性功能较强的工艺技术,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承得比较好,当地人多多少少都会一点竹编手艺,培训起来比较容易。
按照厂方的安排,很多搬迁群众都接受了竹编技艺的培训,工人刘定富年轻时候就会简单的竹编技术,对竹编非常感兴趣,厂里有老师来培训的时候,他每场不落地接受了培训。他说,厂里接受技术培训的机会可多了,有时候是组织昭通本地的竹编技艺传承人来培训,有时候是全国各地著名的竹编受益人,他们都各有自己的技巧,学习以后对工作帮助很大。
目前,竹编厂研发的竹编品类多达二十来种,有观赏性较强的竹匾、各式花瓶等,也有实用性较强的簸箕、笔筒、各式竹篓、垃圾桶等,当然也有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各类竹匣、梳妆盒等。但据罗兴尧介绍,销路最好的当属竹簸箕,在沿海市场,消费者用它来装干果、水果、或者盛放其他物件,由于工艺精美、观赏性强,很多消费者非常喜爱,所以公司现在的订单根本做不完,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目前,竹编厂的产品除了订单销售,还实现了网上销售,多销往浙江、广东、福建一带,工厂建起到目前一年多时间里,各类竹编销售量都挺大,畅销的品类卖了两万多件。
工厂背后的厚谊
在竹编厂务工的工人共有30来个,能够长期坚持每天8小时上班的也有10来个。做了一辈子竹编的王云春老人并没有靠着这门手艺脱贫,以前编出来的竹编,由于找不到市场,价格上不来,又耗时耗力,是个“没用”的技术。很多时候是编了自己用、送给亲戚朋友用。他也守着这门手艺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想到现在老了老了,这门手艺又吃香了。他在厂里做的工作是把竹筒划成篾坯,再把篾坯用机器剥离成篾青、篾黄,他的工资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也算是得到了工作的认可,这让他挺自豪的。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对口帮扶盐津县及另外三个县的中山市切实采取措施和加大投入,助推昭通群众脱贫致富。2020年,中山市投入帮扶资金3.5801亿元,县均8950.2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78个,选派党政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215名。引进企业26家,实际完成投资10.0997亿元,销售农特产品4.5826亿元。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12060人,其中到广东省就业2885人。
像盐津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这样由中山引进的企业,仅2020年一年就引进了26家,其中包括中山中汇集团、军蒂集团、绿缘公司等。涉足竹笋加工、黄牛养殖、乌骨鸡特色产业等。这些企业带动了71615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实习记者 孔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