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2-12 15:09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11136户50650人,800人以上的安置点4个。群众搬迁入住以来,彝良强化党建核心,合理引导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深入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集成了管理、服务以及致富“三大模块”,有效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治理化水平,做好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后半篇文章”。
共筑“同心圆” 密闭社区管理环
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党工委,以党工委为轴心,相继成立团结、扬帆、前进、起航等社区党支部;整合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县教育体育局等部门力量,依托社区党组织,建成安置区学校、医院、派出所、扶贫车间等行业领域党组织,组建社区纠纷调解、邻里互助、健康养老、公益慈善、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区群团组织切实发挥功能作用。制定出台了《社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建立规范台账,列出项目清单,引领安置区各党支部党员在治安维稳、文明创建、环境维护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全县4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均已成立社区,发界安置区成立了临时党工委,下设4个工作站、4个社区服务中心、组建了21个网格党支部、设置53个楼栋长;集成了以“临时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群众代表)”为体系的网格管理模块。
织密“服务网” 扣紧社区服务链
将社区居民小组融合在“社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员/群众代表—搬迁农户”五级服务治理体系中,将社区内聘用人员纳入社区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户户有人包保。由安置区党工委牵头,统一制定工作清单,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搬迁群众家中,收集居民存在的困难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群众需求清单;社区党组织根据工作内容清单,及时将群众需求反映给各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社区组织和驻区企业等,协商办理时限,及时跟踪办理进度,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安置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严格按照标准设立民政、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卫生健康、文化服务等服务窗口,各部门按照服务事项定期对社区干部组织进行业务培训和上门指导;各社区按照服务类别,分门别类明确专人负责具体服务事项;依托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每日收集群众办理事项,统一汇总,形成社区居民办理事项清单,按照清单对群众事项逐一办理销号,集成清单化的“一站式”服务模块,扣紧了服务链条。
理清“发展路” 激发居民共致富
全面摸清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底数,采取内培外输的方式,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2016年以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8281人,已就业24925人,就业率88.13%,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等方式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户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统筹迁出区“三块地”和迁入地资源,落实“三地”盘活资金1880万元发展天麻、竹子、核桃、花椒、水果等特色产业,以及其他经济林木,整合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耕地退耕还林面积11134.52亩。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全覆盖,经济持续稳定增收。全县4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建成5个扶贫车间,累计洽谈企业20家,签订协议10家,进驻企业10家,乡(镇)集镇安置点4个扶贫车间和发界安置区扶贫车间6家企业已正式运营并形成实际产值。集成了“社区党支部+产业帮扶+扶贫车间+社区劳动力”的致富模块。目前,已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382个,吸纳278人就业。
(通讯员 杨刚述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