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2-12 11:29昭通,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演绎传奇的地方,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和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9年4月30日,经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威信县、绥江县脱贫摘帽;今年5月16日,云南省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14日,云南省政府公布,镇雄县正式退出贫困县。
至此,昭通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1235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区)脱贫出列摘帽,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胜利,交出了高质量的脱贫攻坚昭通答卷。
创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典范
今年3月之前,杜远兰的家还在交通不便的彝良县柳溪苗族乡上寨村的大山深处,全家住在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里。如今,他们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康庄社区。
像杜远兰这样的搬迁安置群众,在昭通有36.24万人;靖安这样上万人的安置区(点)就有9个。昭阳靖安、鲁甸卯家湾两个安置区相当于新建两个中等县城。
“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2018年以来,昭通市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工程,下大力气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生活在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由此展开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大迁徙。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慎终如始,下足绣花功夫,创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管理、服务的典范。”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对“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发展”的安置区提出要求。
第一步,建设、完善、搬家;第二步,就业、产业、支撑;第三步,管理、服务、保障。这是昭通易地扶贫搬迁的“三部曲”建设方案。面对不同地域、文化、技能及不同的就业需求,如何实施精准的就业帮扶,如何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实现充分就业?昭通精准破题。
在迁入地,以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重点,已建成5562个蔬菜大棚、1741个食用菌大棚、32.47万平方米扶贫车间、4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引进电子元件、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商户1400余家。以“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搭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示范基地,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供给。
在迁出地,聚焦盘活61万亩耕地、79万亩林地、0.81万亩宅基地“三块地”,通过集中流转土地与退耕还林还草还竹、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促进贫困户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搬到靖安安置区以后,杜远兰没有“等、靠、要”,而是发挥主动性,经营了一家小餐馆,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为了表达对政府和社区的感谢,她特意给康庄社区送了一面锦旗。
如今,像杜远兰一样,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在安置小区里创业,开裁缝小作坊的、开杂货铺的、开餐馆的……大家都在这现代化小区里,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生活。
高原特色产业兴起一座城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昭通以前最大的市情,也是昭通之所以贫穷落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何让一方水土能够养活一方人?昭通强势发力,把高原特色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重点打造昭通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如今,昭通的苹果和马铃薯声名远扬,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转变;昭通的竹子、花椒、天麻等高原农特产品逐渐成熟并走向全国各地。
10月12日,随着“苹果之城”对外发布,“秋韵昭通、苹果之城”成为昭通亮丽的城市名片。
昭通的苹果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立足于“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整体布局,积极打造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2020年,昭通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7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半城苹果满城香”格局。
目前,昭通苹果产业正向绿色、高质、高效的方向不断前行。
苹果寄托着昭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2019年,昭阳区苹果种植覆盖22个乡(镇),苹果种植辐射带动农户13万户52万人,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近6万户,果农人均种植苹果收入4000元以上,推动35万果农依托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新时代,新思想。新昭通,新气象……”10月12日,在昭通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千人汇聚,共同朗诵国学经典。昭通举办的首届“昭通苹果节暨读书节”彰显了昭通城市特色及深厚文化底蕴,果香、书香成为昭通最浓最特别的香味,正所谓“果香浓郁、书香迷人”。
红色热土上的“昭通经验”
“冰姐这个人精力旺盛,充满正能量。”“冰哥能吃苦、能战斗、顾大局!”冰姐、冰哥说的都是盐津县教育体育局的刘冰。近3年来,她倾心职业教育,把近5000名学生输送到了广东、四川等地,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教育扶贫梦想,为昭通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
刘冰是昭通万名下沉一线扶贫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同时,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一员成就了开拓实干的“昭通作风”。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昭通各级领导干部勠力同心,走出了一条风险最高、难度最大、过程最艰辛但成效最明显、群众最满意的‘昭通路径’,跑出了平均每天脱贫1000人的‘昭通速度’,锤炼了为民务实、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形成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10月14日,杨亚林在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说。
昭通之所以能够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战役中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离不开面对面讲政策、作引导,理思路、求共识,办实事、解难题,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切实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合力。
11月14日,云南省政府公布退出贫困县的镇雄县,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正是靠着弥足珍贵的“昭通经验”冲出乌蒙,战贫困走向胜途。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龙泉飞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