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2-11 15:49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国家施行易地扶贫搬迁重大惠民工程,是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问题,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部分村民眼界不宽,思维模式相对保守,加之许多中老年人普遍感到故土难离,甚至担心自己搬迁后原来的户籍、土地等利益会失去,对国家的这一扶贫惠民政策认识存有疑虑,一时难以接受。真是搬山容易搬“心”难啊!生存再艰难,条件再艰苦,群众也不愿背井离乡。
2017年9月,因工作安排,鲁甸县文联的挂钩帮扶点从龙头山镇甘家寨村甘家寨社区调整到新街镇坪地营村麻地沟村民小组。麻地沟地处坪地营村西部山谷中,边远偏僻,交通闭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一个有着54户211人的村落,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户98人,当时没有安全住房的又有13户。
在麻地沟,数李章彩家最穷,连他自己都毫不掩饰地说,像他家这样的贫困家庭在整个新街镇找不着第二家。当时他家7口人挤在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破烂土瓦房里,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家人衣服破破烂烂脏兮兮的,真让人揪心。李章彩年纪虽然不大,看上去却比同龄人苍老,由于患有哮喘病,他做不起重体力活。李章彩的父亲李文海体弱多病,家里还供着3个孩子上学,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李章彩的妻子身上。
当时摆在李章彩面前就有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重大机遇,政策非常好,搬迁按每个人口25平方米房屋面积规划设计,每个人口的补助接近6万元,最大房屋面积150平方米,补助就是接近36万元。为了李章彩家的住房有保障,挂包人员始终不厌其烦地做李章彩的工作,但最后总是得到相同的答案:“同志啊,搬出去要吃的没有吃的,样样都要出钱买,你是认得我家的情况的,哪里找钱来开销呀,我还是不搬了。”对李章彩家这种没有安全住房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好比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出一分钱,就可以住新房。听说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好政策,很多人都说共产党真是太好了,修房子给老百姓居住,这样的事历朝历代都没有过。利弊显而易见。偏偏李章彩思想僵化,就是不肯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不愿意拆除重建。
在麻地沟,像李章彩这种家庭不在少数,李选顺家情况更特殊,他家房子就在村民活动室旁边,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土瓦房里挤着7口人。他的父亲李章明体弱多病,后期生病卧床不起。母亲王义兰身体倒是不错,偶尔会帮忙照顾孩子,但因老人已上了年纪体力不支,照顾起来也力不从心。李选顺家有三个孩子,其中就有两个患有漏斗胸,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欠下了一屁股的债,遗憾的是两个孩子的手术都不是很理想。妻子胡友花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偶尔会去周边做点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的各种生活开支,主要全靠李选顺在外打工支撑着,生活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鞭打着他,容不得他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以致之前胡友花每次在电话中提到搬迁,李选顺总是在电话那头暴跳如雷,死活不肯搬。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最基本的标准。挂包人员不得不考虑其他办法,先后请李章彩的亲戚朋友,村、镇以及县上的领导轮番上阵去做工作,真是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磨破嘴皮。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李章彩同意拆除危房重建。
鲁甸县文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心,一致认为思想观念的陈旧是影响群众搬迁的根本原因,必须把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共同推进,突出精神脱贫重点。找准了“病”根,立即精准施策,靶向治疗。2019年6月26日晚,县文联“文明讲堂”活动走进挂钩帮扶点麻地沟组。“文明讲堂”打破以往惯例,变领导讲为群众讲。已搬到卯家湾的麻地沟的村民杨荣坤在“文明讲堂”上感慨地说:“当初对搬出去也是有同样的顾虑,妻子也不赞成搬出去,当时抱着搬出去试一试的心态,现在,在周边找工做非常容易,之前欠下的债出来几个月就还清了,想都不敢想搬出去会有这么好,而且上学也方便,小娃娃些习惯了,现在都不想回老家啦。”听了杨荣坤的现身说法,村民们思想有了松动。
面对群众对搬迁工作还有点犹豫的现状,鲁甸县文联主动出击,连环出招。2019年7月25日,文联机关干部职工再次走进麻地沟,以电影晚会的形式,为村民们播映了反映当地蜕变和县城易地扶贫搬迁新貌的两部专题片,以生动翔实的视频资料说服教育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扶贫政策,坚定搬迁信念。
最终,在符合搬迁条件的13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有9户自愿搬迁,没有搬迁的也重建了新房,其中就有李章彩家。
如今的麻地沟组已是焕然一新,路修好了,房建好了,路灯装好了,垃圾清理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大变样了,人的精气神也提升了。
包保队员指着李章彩院坝前的牡丹花开玩笑地说道:“章彩,你还会享受生活得很嘛!”李章彩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感慨地说:“原来太穷,每日就想着怎么维持生计了,哪有心思把环境整好啊,现在不一样了,党和政府安排你们真心帮助我们脱贫,日子过红火了,我们也学着城里人种种花、种种树。”看到李章彩的转变,包保队员感到由衷地高兴。
鲁甸文联始终坚持搬迁自愿的原则,不断坚持以文化人、以情感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同步推进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使搬迁工作向纵深推进。大家一到挂钩点,就积极召开群众会进行宣讲,播放影片,帮助村委会拟订村规民约,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大幅宣传画及标语,通过党建示范引领,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帮助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拉近彼此的距离,为易迁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镇、村两级的密切配合下,硬化村组道路及院坝、架设桥梁、铺设人畜管饮、发放过冬衣物、为每家每户安装太阳能一体院坝照明灯、争取各种救助和补助等。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扶贫干部的一片真心,让易迁对象逐步消除抵触情绪,从根本上转变故土难离、不愿搬迁的思想,鼓起群众对搬迁后生活的向往,实现从“不敢不愿”搬到“心甘情愿”搬的转变。
(通讯员 詹 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