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生态视阈下的地域文学研究 ——《云南生态儿童文学作家口述史》跋

 2020-12-03 10: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的博士生李秀儿撰写了一部有关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的访谈录,这些作家的创作大多与生态有关,编辑为《云南生态儿童文学作家口述史》,让我为该著撰写跋,这是我十分乐意的事。

上海师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批评家  杨剑龙

李秀儿是我2017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我知道她来自云南昆明,曾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又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出版过《花山村的红五星》《两个少年的长征》《平娃的墓园》《站立起来的大江》等八部儿童文学作品,曾获2017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她来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我内心总有几分忐忑,把一位作家培养成一个评论家,这是一种罪过?还是一种提升?我也曾经把这个意思告诉了李秀儿,她没有接茬。我告诉她今后她不能放弃文学创作,更要在文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李秀儿选择了儿童文学研究的方向,后来将范围圈定在云南儿童文学研究,最后缩小到云南生态儿童文学,属于生态视阈下的地域文学研究,这让我松了口气,这可以将李秀儿熟悉的云南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既可以从理论上总结云南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又可以提高其今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在多次与李秀儿讨论其学位论文时,我曾提到可以进行作家访谈作为学位论文的附录,对于作家的文学观念、创作追求、文学影响、创作风格等,在访谈中有所梳理和概括,这有助于学位论文的写作,也有益于提升作家创作的思路。李秀儿虽然以往缺乏较多文学评论、文学批评的实践,但是她聪慧敏锐、勤勉细致,这就有了这部云南儿童文学作家访谈录。

我曾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文章开篇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中, 地球却变得危机四伏, 生态危机就是其中之一。”文章梳理了在世界生态文学创作日益兴旺背景中,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在报告文学、小说创作、散文创作、文学杂志创办等方面的成绩,文章提出中国生态文学存在的缺憾:生态文学创作大多仅停留在生态被破坏的揭露展示方面, 缺乏对于生态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状态, 尤其缺乏对于中国哲学传统中生态思想的研究与继承;生态文学批评尚未得到文学批评界足够的重视,仍是零敲碎打式的批评,尚未在文坛形成气候。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斯炎伟选编的《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编入了该文,且列为第四辑“创作与文体”的首篇。李秀儿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云南生态儿童文学为题,可以说推进与拓展了对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批评与研究,该部《云南生态儿童文学作家口述史》,虽然是以作家访谈的形式,但也可视为李秀儿云南生态儿童文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或许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或许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学传统,云南生态儿童文学创作在全国可谓独树一帜,出现了沈石溪、吴然、乔传藻、湘女、汤萍、冉隆中、蒋蓓、吕翼、和晓梅、马瑞翎、李艳丽等与生态创作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诸多有影响的生态儿童文学作品,在生态视阈下云南的儿童文学创作欣欣向荣。作家访谈必须基于对该作家及其创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必须基于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沿和概括性的问题,访者就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甚至是一些作家本人也没有思考过却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说,作家访谈是访者与被访者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究,有价值有质量的作家访谈录往往成为研究该作家的关键性文本,往往被研究者们一再引用。

李秀儿在学位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在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和了解了相关作家的资料后,抽出时间对于如上提及的云南儿童文学作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访谈,获得了诸多精辟的见解:沈石溪创作动物小说的宗旨:“破译动物世界的生存密码,展现五彩缤纷的生命奇观。”李秀儿访谈中概括吴然儿童散文创作秘诀:“从童心出发,回到童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赞美诗意。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最真切生动的画面和场景,传递最打动人的情感。”乔传藻在谈到森林故事和动物散文时说:“人是从大自然中走来的,在人的性灵中,始终保存着对山野的怀念,即使是今天这个年代的孩子,也免不了要通过鸟语兽言,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湘女在访谈中说:“在我创作儿童文学时,我遵循的是情感与人性的主题,尽量用质朴简洁的文学语言,运用丰富的情节,来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与命运,来增强作品的故事性和文学性。”汤萍在访谈中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就为孩子们制造了梦想,让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在绮丽的想象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冉隆中在访谈中说:“真正的童书应该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就是按照孩子的心性、思维、习惯、兴趣、秘密,作者沉潜下来,参与其中,见证并记录成长,写成真正的孩子和家长能读、爱读并且能自然领悟的‘浅语’。”蒋蓓说起她的创作:“我不回避客观的艰难、不易,甚至有意识地抵制甜腻热闹、浮皮潦草,我会安排我的小主人公们置身泥沙俱下的生活里,接受大小烦忧、远近困厄的淬炼,从而懂得自尊、自立与自强。关于落笔时如何平衡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份考卷。”吕翼在访谈中说:“我得把小说写得飞扬起来,让孩子们在疼痛之后,迎来的是甜美,是真快乐。让孩子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同的艺术式样。”和晓梅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理解,认为“文学是童年幽暗隧道里的光亮”,“儿童文学只是为了成就一个主旋律,爱;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爱的传递”。马瑞翎在访谈中说:“我个人认为,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写作,首先得根除那种‘代言者’所惯见的局蹐,决绝抛弃那种风俗猎奇式的心态和手法。”李艳丽在访谈中说:“作为儿童文学写作者,我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我将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写作,把握好度。在写作儿童文学时我一直遵循的方法:浅语的艺术,尽量不用成语,期望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勾勒一个多彩的儿童世界。”这些访谈中的精辟话语,往往可以成为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关键,访谈让李秀儿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更加贴近作家、贴近创作,更有厚度和深度。

李秀儿的博士学位论文正处于紧张的写作进程中,我尚未读到其学位论文的初稿,读到这部作家访谈录,我对于李秀儿的学位论文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作者 杨剑龙 系上海师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批评家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