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1-28 13:25体重、血压、心率都正常。随后护士把刘应国的右手食指刺破,一股鲜血流入试管。献血前还需检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指标,这一二十分钟的等待让刘应国既好奇又兴奋。
第一次献血的刘应国似乎有些紧张,之前对于无偿献血他没有什么了解,这几天因为父亲生病住院,让他有了很大的感触。看到鲁甸县文化广场无偿献血车采血点排起长长的队伍,他便毫不犹豫地参与进来,撸起袖子,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
化验、填表、抽血……两股鲜红的血液,很快地灌满了袋子。第一次献血的刘应国捐献了300毫升全血。检测出来他是O型血,刘应国开心极了,他说:“O型血是万能血型,以后家人朋友或者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我都可以捐献给他们用。”
拿到献血证后刘应国反复看,他感到很自豪,他准备把今天献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参与到献血队伍中。
今年是杨绍芬参与无偿献血的第13个年头,46岁的她,前不久献了300毫升血浆。在她心里,无偿献血不单是献爱心的一个小小举动,也是对丈夫感情的一份寄托,一个生活的动力。杨绍芬和她丈夫同是鲁甸县烟草公司的职工,以前,单位组织职工献血,他们都一起参与。
在第3次参与无偿献血时,丈夫查出高血压,没法继续献血,杨绍芬依然坚持每年献血。3年前,她丈夫患急性心梗离开了。在杨绍芬的记忆里,丈夫是个特别善良踏实的人,结婚20多年,一直都很疼爱她,也是个好爸爸,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可是命运总爱捉弄人,让他在40多岁就早早离开了。杨绍芬笑着说:“献血对身体没害处,我献了血之后也没有感觉哪里不对,精力还是像以前一样充沛,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开心。”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杨绍芬会一直把无偿献血这件事坚持下去。
59岁的许德英,一年参与两次无偿献血,每次献血400毫升,她已经记不清挽起多少次袖子,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年年如此, 家里摆满了她的献血证。
早些年,许德英的女儿因为患病,需要输血,给了她很大的感触,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无偿献血之后没两年她就去献血,一直坚持到现在。“我想着把我的血献给需要用血的人,挽救他们的生命。” 许德英说。无论走到哪里,许德英都要跑回昭通献血,一聊到献血许德英总是乐呵呵地能说个不停。
“以前我不知道献血有这么多好处,我还有点害怕,想着我自己的血献给别人了那我怎么办,献过一两次以后我感觉身体反而更好了。献血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我现在很少感冒,身体抵抗力变好了,免疫力也提高了。”
按年龄,许德英再献两次血就不能献了,她便转做志愿者,积极宣传献血活动和好处,同时动员和鼓励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参与到献血活动中,为无偿献血尽着她的一份力。
仪式感这三个字成为了现代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仪式感。24岁的叶玲艳第一次无偿献血是19岁生日那天,她想给自己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从19岁开始无偿献血后,她每年都坚持做这件事情。
叶玲艳羞涩地笑着说:“从那以后,献血就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半年她就会去献一次血。”在她看来,无偿献血是件有益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的事。献爱心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基础的检查。
献血者的血浆经检验合格,可以投入医疗使用后,血站会第一时间发送短信给献血者报喜、致谢。“收到短信的时候,觉得自己终于对社会有了点贡献,特别开心!”叶玲艳激动地说。在叶艳玲家里,固定无偿献血者不止她一人,还有她的弟弟叶玲瑞和妈妈徐崇翠。她说,遗憾的是,她的爸爸因为有高血压,不能参与到这个平凡又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在献血大军中,一个又一个真实而美丽的故事在悄无声息地流传。普普通通的人,因为献血,因为奉献,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动人的音符,成为昭通最动人的旋律。从献血明星到献血家庭,昭通的献血人数在不断攀升,爱心在发酵,影响在扩大……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实习生 李 娜 赵万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