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五旬老马创业记

 2020-11-20 15: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马仲早,穷则思变,50多岁才离开家乡农村,到昭通城炸油糕、包饵块。年逾花甲的他,眉头终于舒展了,时常见他悠闲地喝着茶,摸着自己滚圆的油肚说:“真是树挪死、人挪活,无债一身轻呀!”

马仲早从小生活在老家鲁甸县文屏镇小冲社区,兄弟姊妹多,穷得读不起书,只能像父辈一样,土地里刨食,慢慢长大,娶妻生子,为生存而忙碌。他没见过什么世面,小时候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鲁甸县城,更多的时候是跟在父母身后跑乡街子、赶场玩。他成家后负担不断加重,年复一年,膝下已有7个儿女,加上老伴和小孙女,整整10口人,都要吃要喝,父母还时常生病,那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在老家农村,马仲早最头疼的是生产垫本,年年借钱年年还,特别是一遇大事就欠大债,始终走不出这种“恶性循环”。他家最大的财产就是那头老耕牛。看不到希望的他,经常对老伴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欠这么多债咋还,我们老了又咋整?谁养活,打工又没人要,得想办法还债、养老呀!”他一筹莫展,只能紧锁眉头过日子。

天无绝人之路。一次,昭通城的一位亲戚来串门,对他说:“树挪死、人挪活,你们不如进城炸油糕、包饵块,不仅能还账,还能找养老钱!”就是这句话,点燃了他的希望。他想了好几天,最后一狠心,卖掉老耕牛,揣着钱,带着老伴进了昭通城。老两口租了一个小门面,做起了炸油糕、包饵块的生意。

马仲早和老伴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肯学肯钻,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跻身炸油糕、包饵块的行业。淳朴善良的老两口,凌晨4点就起床,天不见亮就开业,忙得不可开交,却苦中有乐,越干越起劲。他们保质保量、童叟无欺,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马仲早喜欢琢磨,同样的炸油糕,味道就是与别家的不一样,深受顾客欢迎。

俗话说,不怕不找钱,就怕货不全。马仲早应顾客要求,增加了米线、面条、凉粉等小吃,小生意变成大生意,从早到晚,顾客不断。老两口不到3年时间,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感到无债一身轻。

马仲早是家里的主心骨,夫唱妇随,心想事成。他们租房居住的房主人是一位老妇人,过去也是做炸油糕、包饵块生意的,给了他们很多帮助。这位老妇人,几十年来就靠做炸油糕、包饵块的生意,找了不少钱,置办了不少房产,如今过着收租金的日子,快活似神仙。这位热心的老妇人,不仅指点他们如何炸油糕、包饵块,还手把手地教会他们炸油条、熬豆浆,他们的小吃店又多了一种吃法。看到老妇人富裕的家境,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心:不停步,一定富!

经营之道就是做人之道,老两口做事与做人一样,一是一、二是二,材料不好不进,东西不好不卖,一切以顾客满意为准,绝不闭着眼睛找昧心钱。在味道上,马仲早不仅肯动脑,而且肯动手,一遍又一遍,不断改进,自己吃了满意才卖给顾客吃。老两口做生意从不斤斤计较,马仲早说:“宁肯亏自己,也决不亏别人。”

发家的根本就是天道酬勤。马仲早常说:“任何年代,穷只会穷懒汉,只要肯动脑筋肯做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老两口苦得累得,他们那种忙,忙得令人心疼。马仲早的老伴,嘴里常说:“比起种庄稼来,这种生意一点也不苦也不累,就是瞌睡多!”马仲早还好,会偷空睡午觉,老伴却不行,一直坚守“岗位”,人们常见她坐下来就打瞌睡,醒来还一脸的笑容,一副很幸福的样子。人好做事好,事好口碑好,老两口的小门面已容纳不下更多的顾客。马仲早寻找机会,想把小门面换成大门面。不久,他终于寻到了机会,租了一个较大的门面。老两口的门面宽敞了,油炸香味四处飘散,很快,不少顾客闻着味找来,不少老顾客也宁肯舍近求远,问着找来。老两口的生意换了地方也没受多大影响,再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俏市场。

马仲早与老伴见不得穷人受穷,时常授人以渔,把炸油糕、包饵块等手艺传授给他人。有人问马仲早:“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马仲早笑着说:“都是没办法才出来找生意做,更何况绝大多数都是亲戚朋友、乡里乡亲的,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叫富;这么大的市场,带他们一把,一起竞争才会把生意做得更好!”不仅如此,他还借钱给一些做生意的亲戚朋友。他说:“困难的时候,他们都帮助过我,滴水之恩就该涌泉相报!”

马仲早与老伴的期盼很朴实,也很美好,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叶落归根。马仲早说:“老家的新房已建好了,手边的钱也宽裕了,城里千好万好,还是不如家乡好!”老两口熬更守夜,就是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靠自食其力找足养老钱,然后叶落归根,回家乡过舒心的晚年生活。他感慨地说:“我是农民,根在家乡,还是喜欢农村生活,自己种点菜、养点花,那日子才叫美!”作者:李云飞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寿英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李寿英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