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1-18 15:4211月11日,在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扶贫车间——君子兰服饰有限公司,电动缝纫机运转的声音萦绕在耳畔,车间里的服装生产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缝纫机,42名女工坐在机器前认真缝制校服,缝纫机转动的声音“哒哒哒”在宽敞的厂房里此起彼伏。
柔和的灯光下,宋胜巧正埋头赶制校服。她家是今年3月份从大关县高桥镇核桃村搬到靖安安置区合顺社区14栋的。“现在搬到新家来,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干净舒适,走路鞋上再也不沾泥巴了!”谈到搬迁后的变化时,宋胜巧脱口而出。
自从嫁到核桃村后,她只会围绕着家庭和孩子打转。她说,在老家就是种包谷和洋芋,丈夫则外出务工,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不幸的是,刚搬到靖安没多久,她丈夫的脚就受伤了,活动都困难,更别说干活了。家里的“顶梁柱”受了伤,生活失去来源,一时让全家人慌了神。宋胜巧想着自己必须去务工。没有技能、找工作还必须要找能照顾家庭的工作,这让她十分苦恼。生活的压力,让她越发渴望有一份独立、稳定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
就在全家不知所措、愁眉不展的时候,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积极引进企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搭台、贫困户参与”的办法,致力于打造搬迁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切实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今年8月份,君子兰服饰有限公司入驻了安置区的扶贫车间。该公司以设计生产机关单位、酒店、工厂、学校等团体制服为主,今年8月投产。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宋胜巧9月份正式上岗。说起进工厂的经历,宋胜巧显得十分羞涩。虽然从小就会做针线活的她,但是第一次操作起缝纫机来还是让她十分为难,浪费了许多布料。如今,她已经很熟练地操作,裁剪、对齐、压线、锁边,一气呵成。
宋胜巧麻利地将校服袖子套在缝纫机上,为袖筒锁边,头也不抬,几秒钟便锁好一条袖子,丢在面前的“袖筒山”上。宋胜巧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谈及工作充满了自豪,她说:“现在我们这里有42名员工,我们都是搬迁过来的,按照计件多劳多得,努力一点的话每个月可以拿3000元,少的也有1800元。”
“昭通人热情、勤劳,工人们在服装加工方面都是零基础,培训起来难度比较大。”君子兰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负责人谈富长说。谈富长是福建人,刚来那会儿,他听不懂半句昭通方言,厂里的工人们又几乎没有会说普通话的,根本无法进行沟通交流,这让他特别头疼。办法总比困难多,业务能力不行,就组织工人勤学苦练。除了常规的岗前培训外,服装厂还会不定期地组织技能比赛、开展培训会,以此来提高工人的技能;沟通交流有困难,就鼓励工人学说普通话,来自外省的工厂负责人也积极融入到工人中,现在,交流困难这个难关也过了。
谈富长说,服装厂采取“计件提成”的薪酬方式,多劳多得,这种按劳分配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服装厂至少能提供300个就业岗位,但目前车间才有42个工人,远远不能满足用工需求。如果工人数量跟得上,车间10条生产线都开机运作,服装厂的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元。
“安居”是“乐业”之本。如今,在靖安安置区像宋胜巧一样,大部分妇女都面临着照顾家庭与就业增收难以平衡的困境,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利用已建成的2.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及老办公楼改造的扶贫车间0.4万平方米资源,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5家,云南清利锡箔纸加工厂、昭通市立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靖安分公司、君子兰服饰有限公司、昭通市渝通电子有限公司、昭通三江科技有限公司,解决用工岗位3000个,将就业机会“送”到家门口。通过不断努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家开启了新的生活,实现了就学、就业、就医一体化,幸福感不断提升。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实习生 赵万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