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光棍村”到“金凤凰”——德隆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纪实

 2020-11-17 15: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德隆村位居“鸡鸣三省”之地   曹阜金 摄

镇雄县坡头镇最东端有一个村叫德隆村,这里是赤水河流经云南的最后一站,地处国家农业部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核心区域,红军长征曾途经于此。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林立、沟壑纵横,春天从山顶到山脚十里花海飞扬,集最美乡村、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于一身,是乡村旅游要素非常齐全的一个村落。

德隆村距镇雄县城95公里,东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相望,南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彝族苗族乡毗邻,雄鸡一鸣,三省皆闻,是真正意义上的“鸡鸣三省”。全村总人口5530人,其中彝族2287人,占总人口的41.3 %;苗族87人,占总人口的 0.15 %;白族379人,占总人口的6.8%;2014年,人均纯收入2750元,全村有建档立卡户 440户 1660人,贫困发生率30%。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549 户2496人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0 %,人均纯收入480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

德隆村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寨,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在全镇曾处于后列,“姑娘往外嫁,媳妇难进门” “光棍村””懒人村”成为别人戏谑德隆村的一个个笑话。“用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社会问题成为制约德隆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全面精准新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角。全镇党员干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各族群众积极参与,苦拼实干,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德隆村凤凰涅槃,实现了从“光棍村”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迎来了它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饮水安全”安民心。德隆村属喀斯特地形地貌,2014年以前,全村30个村民小组就有40%的人畜饮水靠井水供给,60%的靠沟渠或雨水供给,自来水使用率几乎为零。遇到枯水季节,最远的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取水,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背水上,费时费力,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坡头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钻沟进洞,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并多方争取,群众肩扛背驮,硬是将一圈圈饮水管道、一包包水泥、一件件管建材料运送到施工地点。5年来,共加固沟渠10千米,兴建蓄水池21口,铺设饮水管道20千米,总投资380万元,基本解决了5500多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使用率提高到99%以上。

“农网改造”暖民心。2015年前,德隆村的电力基础比较脆弱,木电杆,铝芯线,线路长,电阻大,到处“藤藤网网”,电费极高,有的村庄达到两三元一度,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元一度,群众是有电不敢用,只在睡觉时才开灯一二十分钟,吃晚饭都要趁天没黑时抓紧完成,电力基础薄弱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群众意见很大。驻村扶贫的镇雄县政府领导积极协调镇雄南方电网立项改造,经过一年的努力,总投资6000万元的德隆村农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5500多群众彻底告别有电不敢用的历史。

“路网建设”顺民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哪怕是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都将为他们开启一扇致富的大门。交通建设始终是基础设施中的重头戏。4年以前,德隆村公路村组覆盖率为12%,仅有一条11公里的乡村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的瓶颈制约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而为,主动而为,争取资金,整合资源,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5年来,总投资3672万元,共建成通村油路一条16.6公里,村组公路油化8条93.4公里,公路总里程是2014年的10倍,硬化连户路10.5万平米,路网村组覆盖率提高到100%。2016年7月3日,云南坡头、四川水潦两地10多万群众盼望了近半个世纪的“鸡鸣三省”大桥(总投资5900万元,镇雄投资2950万元)动工兴建,2020年元月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对面喊得应,相逢要半天”的历史,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路通天地宽,德隆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外出务工、求学、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与外面发达地区的距离,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

“住房改造”乐民心。诗人令狐安在《访贫有感》一诗中写道:茅顶泥楼旧板床。茅草房、杈杈房、土坯房以前在德隆也屡见不鲜,为了改善群众的人居条件,坡头镇党委政府按照上级要求,精准普查、精准施策,共投入资金2130.3万元,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其中修缮加固109 户2580平方米;风貌改造 599户45621平方米;拆除重建159户11286平方米;地质灾害避让30户2025平方米,群众彻底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土坯房,实现了从能住向舒适、有档次的梯级提升,群众投工投劳投资金参与建设,共计650余万元。

“教育均衡”扶民心。“扶贫先扶志,教育是脱贫攻坚大业的重头戏,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必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发展,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隆村新建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各一幢,总投资245.85万元,教学仪器按一类标准配置,学生人均图书20册,生均占地面积15.4平方米,学生人均校舍建筑面积5.4平方米,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7.2平方米;2019年,又投资27.8万元实施穿衣戴帽、“厕所革命”以及校园美化工程。同时,投资300万元的德隆村新春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德隆村连续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99.9%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辍学率始终保持零状态。

民族文化聚民心。在脱贫攻坚的大路上,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为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坡头镇党委政府投资305万元,分别在德隆岩口、白车、李家寨村民组新建了彝族、苗族、白族文化广场各一个,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每年的彝族火把节、苗族踩花山、白族的三月三都成为各民族展示本民族特色文化的盛会,彝族达体舞、彝歌;苗族芦笙舞、古歌等经典节目正逐步成为坡头旅游开发的文化名片。

旅游建设喜民心。德隆村“鸡鸣三省”是镇雄外八景之一,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融为一体,赤水河大峡谷险、幽、奇,青山中的溶洞群深、俊、秀,是探险者漂流、休闲者探奇的好去处,开发前景巨大,整个景区的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讨论通过,先期投资150万元的观景通道已全面完成,投资300万元的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全面结束,以民族文化元素为主体的装饰工程正在进行,全长16公里总投资200万元的太阳能路灯已经投入使用,旅游产业开发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

5年来,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极大增强了德隆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2020年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已成定势。德隆村取得这场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决定性胜利,充分说明了领导重视是关键、精准施策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干群参与是基础。德隆村李家寨83岁的老共产党员李龙发站在自家宽敞整洁的院坝里,激动地对笔者说:“我经历了那么多次改革,这一次,我们群众获得的利益最多,生活更富裕,更有盼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领导干部好。”

德隆村,一个涅槃重生的民族村寨,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紧紧围绕“十四五”蓝图,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扎实干,不懈怠,道路越走越宽阔,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讯员  曹明富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镇雄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