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1-17 11:36落雁桦槁坪安置点的航拍图
“以前老家的房子是非常破烂的串架房,墙壁是用竹片编、泥巴糊的,除了嫂子的房间外,其他房间连门都没有。家里的床都是用两条板凳搭的。”从盐津县落雁乡共和村水沟村民小组搬迁到桦槁坪安置点的杨娇说。
来自天星村搬迁到桦槁坪安置点的张高有说:“我们原来住的地点是一个滑坡地带。几年前的一天晚上,山体滑坡,大石头滚到床前只约30厘米,一家3条人命差点就完了,太吓人了!”
谭家春是从盐井镇仁和村搬到水田安置点来的。她说:“小时候每天要很早就起来,随便弄点吃的就打电筒去读书,下雨天穿水鞋,走两三个小时的路才到学校,有时候起来迟了就来不及弄东西吃,只能在学校饿一整天。现在好了,我的小孩到学校只要几分钟。”
水田新区安置点街道
他们原本都来自同样的地方——“六类重点地区”“ 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2016年以来,盐津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最终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对象6451户28774人;急需搬迁的同步随迁户601户2430人,共7052户31204人。他们大多生活在高寒偏远、交通不便、饱受荒漠化、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的深山,道路崎岖出行难、医疗滞后看病难、居住分散办学难、产业弱小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善难。
如何让这3万余人破解困局、斩断穷根,一度成为盐津县委、县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难题。但再难也要上,盐津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举全县之力打一场全民参与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水田新区安置点全景图
从2016年开始,盐津因地制宜先后规划建设2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步推进随迁户搬迁和跨县安置。按照“合理布局、完善配套、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全面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9个安置点规划房全部建好,并完成配套道路硬化55.2千米、输水管96千米、输电线路89千米、垃圾处理设施29个、公厕17座,配套小学两所1.6万平方米、幼儿园3所7900平方米、卫生室7个1837平方米、活动室14个3070平方米、便民超市11个1806平方米、文化广场24个……
普洱灯草安置点
建好安置点本来已经不易,而把3万多“故土难离”的群众“搬得来”更为不易。为此,盐津认真践行市委“133”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干部“一竿子插到底”、问题“一篓子带出来”、工作“一揽子向前推”工作法。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以来,在原有挂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县直部门60%的精锐力量,36名处级干部、86名部门一把手、2834名干部“沉下去”住村抵户,县、乡、村三级干部齐上阵,加强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严格分房程序确保分房公平公正,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搬迁中的困难和问题,成功组织有序搬迁。2019年底,7502户31204人全部安置搬迁入住。
落雁桦槁坪安置点一隅
盐津县3万多人走出深山、来到城镇,可谓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然而,让3万余人搬出大山住安置点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过上真正的幸福新生活才是最需要智慧和最终目的。
围绕打造成为“管理有序、运转高效、服务完善、治安良好、保障有力、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这一主题,29个安置点推行“社区党总支+片区长+楼栋长+党员+住户”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让每一户搬迁群众身后都站着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通过党建引领加强社会管理、强化自治管理。目前,全县共设立党工委1个、党支部22个、管委会29个,推选楼栋(片区)长268名。以群众自治为基础,建立健全安置点社区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畅通群众诉求和问题快速解决渠道,努力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落雁桦槁坪安置点打扫环境卫生
公共服务必不可少、必不可弱。每个集中安置点都建立了便民互助场所,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婚丧嫁娶办事难问题。每个安置点都建起“乡愁馆”,展示搬迁群众原有生活遗迹、迁出区环境状况,化解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结。强化社区与乡(镇)工作组双向联动管理,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职能,充分利用搬迁群众业余空闲时间,开展“一周三讲”(即周一“讲党课”,周三“讲就业”,周五“讲持家”),组织搬迁群众熟悉城市居家基本常识,开展卫生、治安、防火、防盗、防诈骗等知识培训,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为迁入群众办理好户籍迁移、养老保险转接、用水用电、就业等问题。每个安置点都组建工程修缮队,对安置住房定期开展检查维护。每个安置点都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信访、司法调解工作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矛盾,充分保障搬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解除后顾之忧是绝不能马虎的事。原享有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 “三保”政策保持不变,让搬迁群众都吃下了“定心丸”。各安置点坚持以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公益岗位开发等为重点,以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和引导就业,确保每户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
“离土不离权,离土就得钱”是让搬迁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盐津研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三块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新型经营主体大户带动流转、村级集体公司兜底流转等措施盘活“三块地”,切实保障搬迁群众基本权益。
如今,盐津3万多搬迁群众真正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有的还从“庄稼人”变成了“车间工”、从“打工仔”变成了“管理者”,大多数都已过上“稳中向好”的新生活。
“这里好嘛,这里好!前久女儿让我回老家去耍几天,我都没去。我在这里住得习惯、住得安心、住得舒心。”从普洱镇冷水村田磅村民小组搬来水田安置点已80多岁的解立芬说。
“我们现在这种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了,原来从来没有想过。”安置点的群众都夸赞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大山。
3万多搬迁群众的生活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变的是比原来好得太多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感受,变的是今后好日子还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通讯员 黄啟伦 李长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