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安家 ·安业 ·安心——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群众生活就业有着落幸福日子有奔头

 2020-11-16 17: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苍翠的群山绵延起伏,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里机声隆隆,“妇儿之家”笑语欢颜,社区广场、美食城游人如织;银行、超市、各式商铺、游乐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一排排蔬菜大棚内工人正忙着浇水,一幅搬迁群众幸福生活画卷跃然眼前……

最近因为天气变化,在思源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搬迁群众比往常多,药房门口大家有序地等待着医生发放的药品。57岁的陶贵章拿到了为孙子开的感冒药,一盒白及颗粒和感冒疏风颗粒通过医疗报销,她只花费了5元。陶贵章住在思源社区7栋,3月从永善县茂林镇冷米村搬到安置区。陶贵章说起老家的生活滔滔不绝: “以前在老家不敢生病,小病过拖,实在扛不住了才到卫生院看病,现在住在这里,下楼就是医院了,一个社区配置一个卫生服务站,不但环境好,医生态度也好,国家对我们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到现在还像做梦一样,过去根本没想过自己会住上这样的房子,住在大山里,吃水都不方便,现在住这里有自来水,社区附近还有卫生室、超市、学校,居住环境非常好。”提起自己的新房,合顺社区10栋1单元住户马顺英难掩脸上的喜悦,她怎么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够搬出大山,住进宽敞的楼房。

马顺英是第一批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已经在这里住了快一年了,儿媳通过岗前培训和就业推荐顺利进入扶贫车间上班,马顺英负责照看两个孙子,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安置区,高效能管理安置区,全面提升安置区品质。有了好的住所,还得有更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对此,靖安安置区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搬迁群众在就学就医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安置区6个社区中,每个社区都配备了卫生服务站,为安置区提供了完善的医疗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丰富,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完全能满足安置区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安置区内及周边还开通了公交车,出行方便快捷。”靖安安置区临时管委会主任周廷昆说道。

不仅如此,靖安安置区还建设有社区便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社区职工、儿童、妇女、青年之家及社区警务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史馆等配套设施,全面提高安置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安置区老年福利中心、二级消防站、职工服务中心、公益性公墓等后续项目目前正在有序推动。同时,为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安置区不定期组织搬迁群众开展跳广场舞、吹芦笙等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尽快帮助搬迁群众融入了新环境、适应了新生活。

良好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但是,如何帮助如此大规模的搬迁群体“快步过上好日子”呢?解决创业就业是关键。

“我们坚持以产业促进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让贫困群众身安心更安。”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主任周廷昆说。

靖安安置区坚持“搬迁安置同发展产业紧密结合”,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蔬菜、食用菌大棚3000个,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3万亩;配建扶贫车间8.1万平方米,立时、君子兰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投产运营。坚持“搬迁安置同安排就业紧密结合”,紧盯搬迁中的17097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抓培训转移,“点对点、一站式”输出稳定就业12023人。无法外出的留守人员,则通过产业发展、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等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为了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满足搬迁群众创业的需求,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积极与江夏吉之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协商合作,共提供1500个大棚助力搬迁群众创业增收。公司提供技术指导,菜农可以自由选择种植蔬菜的品种自产自销,也可由公司统一按照市场价格回收。

11月11日,记者走进离安置区不到两公里的江夏吉之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来到蔬菜大棚实地查看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看了蔬菜大棚非常兴奋,纷纷表达了想承租大棚的意愿。靖安安置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的李朝明带着60岁的孔祥华挨个看了蔬菜大棚。李朝明说:“大棚每年的承租费用是2000元,吉之汇免费提供菜苗、肥料、农药和技术指导,翻地都是公司机械化操作,你们只需要提供劳动力。” 孔祥华看了后非常满意,自己年纪大了,除了种地,又没有其他劳动技能,承租大棚种蔬菜,自己为自己打工,干活自由,她巴不得马上就把合同签了。

孔祥华说:“搬到这里后,买棵葱和蒜苗都要花钱,租大棚来,自己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不仅解决了家里吃菜的问题,种的菜卖不出去公司还可以统一收购,还能增加收入。”

除了让想种地的有地种,想打工的外出就业,想进厂的有扶贫车间外,靖安安置区还依托“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广场经济”,设置了“美食广场走廊”和“儿童乐园”创业项目,通过“创业能人经营+贫困群众入股”模式,吸纳大龄劳动力参与经营,带动创业就业。

41岁的杜远兰,今年3月从彝良县柳溪苗族乡上寨村搬迁到靖安安置区康庄社区6栋2单元1004号,他们一家6口人分到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还不花一分钱。” 杜远兰感激地说。

20多年前,杜远兰嫁到了上寨村,为了生计便和丈夫出门打工,20多年辗转于各个城市,不是住在工地的工棚里,就是和几家农民工合租,一家人蜗居在一个小房间。因文化水平不高,夫妻俩也只能从事一些工资不高的体力活,出门打工20多年也没有赚到钱建老家的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家了,以前的生活太苦了,老家的房子破败不堪,又没有能力建房,出门打工也赚不几个钱,现在搬到靖安安置区,一家人的生活都有了盼头。”在新居里,杜远兰回忆往昔,感慨不已。

搬进了城,安下了家,新生活还得有新营生来维系。杜远兰在餐馆、酒店做过帮厨,自己也擅长于做吃食,她便盘算着开一个早餐店,卖米线面条。说干就干,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在美食广场租了一个摊位开起了小吃店,因为价格实惠,分量十足,来她摊点吃早餐的顾客络绎不绝,一天的收入十分可观。

“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有盼头了。”杜远兰的言语和笑容中,流露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

平日里,杜远兰每天早早地起床,安顿好家里的事情后便到摊点干活,再也不用和丈夫到外地打工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日子过得充实又充满希望。像杜远兰这样在安置区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还有很多。

从瓦片房到楼房、从深山到城市、从务农到务工,从打工到创业,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让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老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光景”。如今,靖安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摆脱绝对贫困,住上城市新居,变成了融入城市的“新市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靖安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