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1-16 18:45走进依山而建的镇雄县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平坦的柏油路四处延伸、青青的草坪铺成绿锦、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整齐排列,社区服务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安置点内人头攒动,一切都欣欣向荣。
46岁的文啟伦,于2019年12月从镇雄县泼机镇摆洛村童家沟搬到镇雄县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啟伦老家所在的泼机镇摆洛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产业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属于高寒山区;村民大多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生,是深度贫困村。而摆洛村童家沟,处在深山中,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典型代表,“通信靠吼、治安靠狗、出门靠走”是童家沟群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搬迁之前,文啟伦一家8口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石砌房内。文啟伦说:“以前老房子在山沟沟里,外面就算阳光灿烂,也照不进屋内。几十年的老房子,墙体开裂,下雨天还漏雨。”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日子难过,童家沟群众的眉头紧锁,充满对外界美好生活的渴望。2019年12月,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童家沟22户村民整体搬迁到安置点,离开了祖祖辈辈困扰他们的穷山沟,这群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最终走出了大山,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走进文啟伦的新家,大门上贴着“辞别旧房住新房、党的恩情永不忘”的对联。室内干净明亮、布置大方得体,灯具、网络、自来水等设施一应齐全,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沙发、茶几、电视机和冰箱,厨房内橱柜、电饭煲、电磁炉等用具俱全;四间卧室里床铺整洁,卫生间装了热水器,阳台上放着洗衣机……
文啟伦的妻子曾德飞说:“我们住在这里,刮风不怕、下雨无忧,住得宽敞、舒服,上厕所、洗个澡都太方便了。还是党的政策好!”
镇雄县地处乌蒙山腹地,集革命老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为切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出列步伐,着力改善群众生产条件、生存环境、生活质量,2016年以来,镇雄县抢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政策机遇,聚焦“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六类搬迁区域,坚持把“应搬尽搬”作为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断穷路”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2.2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60个、分散安置点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2499户57501人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们挪了穷窝、搬到了好地方,换了穷貌、住上了好房子,改了穷业、摊上了好政策,断了穷根、过上了好日子;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幸福生活越过越甜。
搬到新家是第一步、解决就业才能稳得住。镇雄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坚持与产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竭力在抓实转移就业、培育发展产业、盘活“三地”资源、推进拆旧复垦、抓实社会融入等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努力让搬迁群众挪出穷窝、增加收入、满怀希望、斩断穷根。
在转移就业方面,镇雄县围绕搬迁劳动力“应输尽输、应转尽转”的目标,大力实施技能培训优先、转移就业优先、创业服务优先行动,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实现1人稳定就业。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文啟伦一家就改变了原来传统种植养殖为生的方式, 在安置点社区的帮助下,他家5个劳动力,就实现稳定就业4人。文啟伦在县城做木工,每月收人稳定在3000元以上,其女文梅、文琼有组织输出到浙江绍兴务工,每月工资3600元,其子文仁龙通过社区用工信息推荐,在县城南部新区建筑工地找到了活干。一家人收入稳定,致富奔小康指日可待。
像文啟伦家一样,安置点的大部分家庭不再依赖传统种植谋生,实现了从“手中有粮、心中也慌、用钱无望”到“兜里有钱、遇事不慌、喜气洋洋”的转变。
对尚未转移就业的搬迁群众,镇雄县采取县内县外双向联动方式逐步消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培训,组织化劳务输出实现就业;通过大力开发配套产业园、扶贫车间、重点工程项目等用工岗位需求,促进实现就业;对就业困难的,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全力保障搬迁对象实现充分就业。县内旧府“板蓝根”中药材种植、碗厂竹笋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以勒中润服饰、鲁家院子宝涛制衣等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稳定了收入。
交通方便了,房子敞亮了,有收入来源了,安置点群众的笑容多了,全新的生活正迎着他们阔步走来。
(通讯员 申开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