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1-09 13:31互联网是真相和谣言的赛道,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世界。在网络世界,谣言总是跑在真相的前头。甚至有人说:“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为什么谣言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和迅捷的速度呢?
一、从信息来源看
(一)真相信息源单一
真相,起初是佛教语,语义近似于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向,真相比事实更完整,它是事实的360度展现,具有客观性、唯一性和全面性。
(二)谣言信息源多样
真相只有一个,谣言却有万千。对比真相,谣言的信息源不计其数,每个人都可以制造谣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信息源,成语 “谣言四起”充分说明了谣言信息源的广泛性。单一的真相对阵广泛的谣言,常常是“一人难敌众口”,势单力薄的真相往往被淹没在信口雌黄的谣言里。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舆论事件,公众常常会被谣言蒙蔽而不知所措。对真相的寻求,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谣言、谎言在网络流传,引发社会关注。从 “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再到 “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这些信息耸人听闻,最后都被证实是不折不扣的谣言。《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7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谣言数据库,已积累谣言及辟谣数据超过5万条。其中,2017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达17000余条。
二、从传播效率看
(一)真相需要认真核实,统一口径
真相有显而易见的,也有深深隐藏的。大多数真相,都需要对事件进行“复盘”。这就需要对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抽丝剥茧、刨根问底,这需要专业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出权威的调查结果才能公布。
例如,针对网上的各种传言,2020年2月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称:“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经过长达40多天的调查,2020年3月19日,新华网授权发布国家监委的调查结果称:“由于中南路派出所出具训诫书不当,执法程序不规范,调查组已建议湖北省武汉市监察机关对此事进行监督纠正,督促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同时,还通报了李文亮医生基本情况和转发、发布有关微信信息的背景及过程,接受公安机关谈话、训诫和医院谈话情况,发病、治疗、抢救情况,去世后抚恤、善后等情况。对时间地点都作了细致的调查,有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
(二)谣言不需要核实,现蒸热卖
谣言的词义有三个:一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二是指没有公认的传说;三是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 而网络谣言主要取第一、二种词义。
因为谣言本身是毫无根据、无中生有的信息,因此不像真相一样需要深入调查、反复核实后才能公布、传播。无论是“造谣”,还是“传谣”,基本上可以张口就来、随风远播。因此,常常出现“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现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科学家SoroushVosoughi2018年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是热度最高的真实新闻,也很少传递给1000个以上的Twitter用户,但那些有害的虚假新闻报道却常能轻而易举地超过1000人甚至10000人。据分析,在Twitter上将有虚假内容的推文传送到1500人的速度,比传播真实推文给1500人的速度快6倍;而且虚假信息获得首次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高出70%。
可以看出,因为真相需要核实才能传播,而谣言不需要核实就能扩散,导致了谣言的传播效率大大高于真相的传播效率。
三、从传播主体看
(一)参与真相传播的人少,传播积极性不高
任何事件发生、发展、消亡都有其规律,而这个规律是遵守自身存在的逻辑,逻辑则有着基本的科学性、合理性、常识性。真相因为是事件本来的面目,所以它的根据是事实本身。因此,真相往往平淡无奇,不够吸引眼球,但对真相的揭示需要专业知识。正因为如此,从传播主体来看,人们通常不愿意传播平淡无奇的真相,甚至对真相被动接受,自身的传播积极性不高。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人们都知道,狗具有狂吠、咬人的天性。当人们一听到狗叫或者一看到狗咬人的事,大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人是有别于“狗”的,如果“人”真的会咬“狗”,那就令人瞠目结 舌了。这种理论,核心问题就是“奇”,一言以蔽之:“奇”就是新闻。
(二)参与谣言传播的人多,传播积极性较高
谣言因为是无事实根据捏造出来的谎言,缺乏逻辑支撑,常常表现为反科学、反常识。谣言就像垃圾食品,即便本身并无营养而且有害,但是通过各种添加剂“提味”,能刺激人们的“味蕾”,人人都想“尝一口”,因此人们都会积极主动接受并把“奇闻怪论”告诉更多的人。如果一个事件的真相是“狗咬人”,那大家都认为是正常事件,不愿关注和传播;而如果有人造谣说发生了“人咬狗”事件,就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关注和传播谣言的人,即便内心怀疑信息的真实性,也不影响其关注传播的积极性,甚至主观上还希望谣言“谣”成真相。
例如,2012年盛传的世界末日谣言,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假想的行星:Nibiru,苏美尔人认为它最终会撞击地球。这个灾难发生的日期最初被认为是2003年5月,但是那一天什么也没发生,所以这个“末日”的时间又被推迟到了2012年12月,和古代玛雅人历法中2012冬至日的日期联系在一起。这个完全不符合科学、逻辑、常理的谣言却传遍全世界,加之反映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热播,推波助澜地引发全球恐慌。有不少人还真着手准备自己的“后事”。正如媒体所说:“距离传言中的12月21日‘世界末日’没剩几天了,尽管这个‘末日’荒谬可笑,但还是引发了复杂的反应和恐慌。”由此可见,真相的传播一般由热到冷,越传越冷;谣言的传播由冷到热,越传越热。这是因为,人们通常对真相实情没多大兴趣,而对谣言八卦却充满好奇。
四、从传播渠道看
(一)真相传播可调动、可利用的渠道狭窄
通常而言,发布真相的媒体一般都比较权威。尤其对重大事件的调查结果的公布,通常都只能由比较权威的主流媒体发布,其他媒体只能转发权威媒体的报道。
例如,2020年2月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
2020年3月19日,经过40多天的深入调查,新华社获得授权在新华网上发布了《关于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情况调查的通报》,其他所有媒体没有独立的发布权,只能转载传播新华社发布的通报。不难看出,对真相的发布,相对谣言的传播来说,可以利用的渠道较为单一和狭窄。
(二)谣言传播可调动、可利用的渠道宽泛
从管理和技术层面讲,真相对发布的要求比较高,只有权威媒体和特定当事人才能发布,并且需要“证实”;而谣言对发布的要求几乎没有门槛,所有媒体和个人都可能发布谣言,而且不需要“证伪”。具有唯一性的真相如果出错或被修改就会成为谣言,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的修改都会破坏真相本来的面目。就如张大千的画,真迹只有一幅,假冒的却有千千万万。且传播真迹的渠道永远只有一个,而且是线性的;传播假冒的渠道却不计其数,而且是网状的。因此,传播假冒的渠道就远远大于传播真迹的渠道。“谣言四起”既说明了谣言的信息源多样,也说明了谣言传播渠道广泛。
谣言大多是根据不完整的事实修改甚至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没有节操地不断优化完善,添油加醋地制造“爆炸性消息”以引起“轰动效应”,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有利于提高传播的速度和扩大传播的广度。
五、从以往经验看
(一)当事方习惯性“辟谣”
谣言常常与真相相生相伴,真相公布得越早,谣言产生得越少;相反,真相公布得越晚,谣言产生得越多。《荀子·大略》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有的谣言可能智者能分辨,但在网络时代,并非每个人对每件事都了如指掌,都能做智者。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隔行如隔山,对于一些非常识性的信息,外行根本摸不清门道。所以,社会事件发生后,面对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公众常常会找不到北。
对于涉事方,谣言定会让某一方受损,受损一方就会进行习惯性 “辟谣”。 例如,近几年的5月前后,网上总会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从5月1日起,全国公交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公交车就是失散儿童守护人!只要失联孩子上了公交车,孩子就不会被拐卖或出现意外!”事实上,这条看起来善意满满的消息是一条老谣言了,早在2016年该消息就在全国多地传播过,各地网警或公交集团也都就相关问题进行过辟谣。
传谣常常是主动为之,而辟谣往往是被动应付,而且辟谣的主体单一,传谣的主体众多,因此,辟谣通常赶不上传谣的速度。
(二)吃瓜群众习惯性怀疑
每个人都有“八卦”心理,都有“吃瓜”欲望,加之很多辟谣实际是造谣。因此,当社会事件发生时,公众常常对谣言深信不疑,对辟谣却习惯性怀疑。
例如,2016年上半年,不断有滴滴与Uber合并的消息传出,8月1日上午还在义正词严地辟谣,说这是假消息,谁想到,当天下午便宣布,滴滴出行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类似为“辟谣”而辟谣的不当操作,失去了公信力,让公众养成了怀疑各种“辟谣”的习惯性,甚至成为一种鉴别真相与谣言的经验,让大家更相信“所谓谣言,都是遥远的预言”,导致公众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真相。
(作者:申正勇 罗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