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0-28 10:0510月的缅甸,天气渐凉,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仍在攀升,人们被迫待在家,期待“寒冬”赶快过去,“春天”早日到来。此刻,在密支那,早博荣刚给她在昆明的学生上完一堂网课。
早博荣是云南大学的外教,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今年将是她在昆明的第9年。9年里,从学生到老师,从学习汉语到教授汉语,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为中缅两国友好交流添砖加瓦。
因病就医与汉语结缘 开启云南求学新篇章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汉语。”2008年,早博荣一毕业,就进入了家族企业工作。对于她而言,与汉语结缘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2010年,因为一次意外生病,早博荣来到异国他乡——盈江县治病,由于语言不通的缘故,她在沟通方面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也因为这次经历,早博荣意识到了汉语的重要性,进而萌生出了学习汉语的想法。
出院返回缅甸后,她立刻付诸实践,找到一本中国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请当地一位华人教自己认汉字。那时,面对每日繁杂的工作,早博荣一天只能认5个汉字,这对于渴求学习汉语的她而言还“远远不够”。
“我一开始学习汉语只是为了生活更便利,学着学着就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以后也会一直学习下去”。为了寻找语言环境,早博荣来到盈江县亲戚家借住。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位学习缅甸语的中国姐姐。
2012年,在这位姐姐的介绍下,早博荣来到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学习汉语。“刚来的时候,我只会说‘你好’和微笑,其他什么都听不懂,只能拼命学习。”虽然对异国求学之旅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一开始,汉语的学习难度还是让早博荣感到吃力。
从学生到老师 用语言搭起中缅交流桥梁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勤奋努力的人,对此,早博荣深有体会。通过努力,早博荣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她开始得到缅语翻译、缅语家教的兼职机会。甚至在来昆学习一年半后,早博荣成为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一名缅语外教。
但早博荣并不满足止步于此,她希望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能更加开阔。2015年,早博荣选择进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继续学习,提升自己。
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她顺利留在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担任缅甸语外教,教授学生缅甸语,传播缅甸文化。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目前,中缅两国来往密切,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语言互通将促进民心相通,增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深化两国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今年,受疫情影响,早博荣暂时无法回到中国,但这并不能阻止她对传递中缅文化的热情。这一年,除却给中国学生上网课的时间,她在密支那开办了一家主要教授汉语的语言培训机构,向缅甸传播中国文化。
向中国学生传授缅甸语、传递缅甸文化,向缅甸学生传授汉语、传递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早博荣的日常工作。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早博荣依然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昆明已是第二故乡 未来考虑在此定居
白驹过隙,时光匆匆。如今,早博荣来到昆明已近10年时光。昆明见证了她的成长,她也见证了昆明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昆明,交通四通八达,地铁、公交、出租车随处可见。”说起昆明的变化,早博荣感慨万千。刚来昆明那会,昆明还没有修起地铁,为了方便外出家教,早博荣和朋友一起去市场淘了一辆旧自行车,但每次出门,路上还是要花上几个小时。
在昆明求学、任教的日子里,早博荣也去过甘肃、上海、宁波、成都等城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昆明”。早博荣说,她喜欢昆明的老师、朋友和学生,喜欢昆明的气候,也喜欢昆明的美食,尤其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
昆明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在这里,信奉基督教的早博荣结识了一帮信仰相同的朋友。每个周末,她们都会相约一起做礼拜,说着克钦族的语言,吃着景颇菜,过着圣诞节、泼水节和目瑙纵歌节,“感觉就像在家一样”。
“昆明就像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早博荣在昆明学习、工作、生活,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感到亲切。近10年的时光,早已让她对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产生了眷恋。
未来,早博荣还考虑在昆明定居。早博荣说:“缅甸朋友来昆明的话,我还能帮他们打点、翻译。”
今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 希望继续为两国交往贡献力量
2010年到2020年,从来滇治病到在昆工作,从对汉语一窍不通到回乡教授汉语,早博荣希望能继续为中缅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两国友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远亲不如近邻,国与国之间,虽然邻居无法选择,但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在早博荣看来,缅甸与中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
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早博荣说:“希望中缅两国胞波情谊长存、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