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农产品地理标志系列报道⑥丨“溪洛渡白魔芋”不应该被遗忘——永善县魔芋专家谭安培32年研究路

 2020-10-27 17: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地标小档案

白魔芋为中国特有品种,自然分布于金沙江沿线河谷地带的狭窄区域。其中永善县为全国白魔芋种植第一大县,所产洛溪渡白魔芋皮薄肉厚、质嫩,呈乳白色,根状茎发达,葡甘聚糖含量高,加工的芋角色白、角壮、浆质饱满、组织结构严密。溪洛渡白魔芋种植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昼夜温差小,雨热同期,干冷同季,产地位于永善县境内,涉及溪洛渡、黄华、大兴、莲峰、桧溪、务基、码口、茂林、青胜、细沙、团结、墨翰、马楠、水竹、伍寨共计15个乡(镇)。

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溪洛渡白魔芋”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夏秋之交,天朗气清,山色青翠。随着车辆驶入永善县地界,奔腾的金沙江似乎在告诉记者,是她孕育了永善悠久的历史、雄浑的山水、多彩的文化。

立足远眺,永善县溪洛渡镇金沙江河谷地带的狭窄区域,植被茂密,远处连片的白魔芋郁郁葱葱,炎热酷暑下,眼前的这抹绿瞬间令人感觉清爽不少。

见到众人口中所说的“魔芋专家”谭安培时,他正在与白魔芋种植户通电话,了解其种植白魔芋的情况。

挂掉电话,谭安培谈起“溪洛渡白魔芋”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从筹备到正式申请,再到审核通过的全过程。

申请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永善县农业农村局筹备了两半年,谭安培全程参与。在评审会上,谭安培代表申办单位介绍情况,并答辩评审专家的提问。

一个实验,一株活体,让评审专家感受到魔芋的神奇。“展示一株鲜活的白魔芋植株,使生长的形态一目了然,并让专家一同见证膨胀100倍的魔芋膳食实验,加上现场对地理环境、生理特性、当地习俗的讲述,彰显了白魔芋特色,专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当即要求留下活体。”谭安培说起评审会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永善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高品质的白魔芋。历史的积淀,加上长久的探索,为成功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奠定了基础。

2019年1月,“溪洛渡白魔芋”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为永善再添一块“国字号”招牌。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无形财富,有了这个标志就证明‘溪洛渡白魔芋’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可复制的特色优质产品。将标志运用到产品上,对白魔芋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谭安培说起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事情,十分有底气。

不仅如此,永善白魔芋多年来屡获殊荣。1991年荣获全国“星火”科技博览会银奖,2001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国际保健节“推荐产品”;2002年获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天山食品”获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农场证书”“有机加工者证书”两项有机认证。

2012年,“琪隆”牌白魔芋精粉获中国绿色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2014年,被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荣誉,是仅有的两个白魔芋基地县中的第一名。

永善白魔芋以其质优价高而著称,白魔芋研究能人众多,谭安培有何优势能够作为代表到北京评审现场进行汇报答辩呢?

谭安培曾任永善县农业局副局长、魔芋产业办主任,他的成长与白魔芋的发展密不可分。

“种植户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种植户的难处就是我研究的课题。”这是他的初心与担当。

白魔芋在永善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为3个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永善县白魔芋处于半野生发展状态,种植户根本没有技术意识,普遍采用挖大留小的方式,伴随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散种,亩产仅150公斤。

90年代进入科学栽培研究阶段。2000年至2008年,白魔芋种植开始尝试套种,每亩产量有500公斤左右,产量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这种方式只能维持3年。由于3年后必须换地种植,对永善白魔芋的规模连片发展不太有利。

2008年以后,是永善县白魔芋第三个发展期,在这个时期白魔芋产业发生了跨越性发展。以永善县溪洛渡镇吞都村白魔芋种植户徐德渊为例,永善县农业局提出对他进行技术帮助,打造白魔芋种植示范点。

白魔芋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产业”。管理不善极易带来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而种植户普遍缺少承担风险的能力,一两次失败后便会失去信心,导致弃种。为此,永善县高度重视白魔芋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魔芋产业办,提供技术指导,打消种植户顾虑。

“徐德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要让他一下子全部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高箱垄作净种,风险太大,他肯定不愿意。”谭安培深知农户的担忧,提出第一年小规模种植的建议,徐德渊欣然接受。

徐德渊家当年采用新技术种植白魔芋90多株。第二年就种植了1700多株,到第三年5亩地都采用了高箱垄作净种模式,产量从以往的500公斤增至2500公斤。

“他研究白魔芋很‘痴迷’,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是白魔芋种植生产专家,农户都听他的。”说起谭安培对白魔芋的执着,永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站长长赵国洪十分佩服,他常到白魔芋种植户家蹲点,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以及多种农作物示范栽培指导,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溪洛渡镇佛滩社区居民王烈权同样采用了这种种植模式。

据谭安培回忆,当时选择了几个点试用高箱垄作净种模式,佛滩王烈权家的土地因地理环境最适合净种。

果不其然,2008年,王烈权家种植的白魔芋产量达每亩5684.65公斤,一跃成为村民眼里的白魔芋种植“大亨”。

永善白魔芋产业的三次发展对相邻县(市)也产生了较大影响。2011年,永善县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永善白魔芋知名度不断提升。

“白魔芋给我的感觉是神秘的,也是神奇的!”谭安培说起白魔芋依然饱含激情,白魔芋是一种很奇特的植物,生长在偏僻荫蔽的地方,毫不张扬,等待世人的发现。

在他的记忆中,还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对魔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无论是课堂还是田间地头都没有人能为他进行科学地解答。

1988年,谭安培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永善工作。回到家乡,又能够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他十分珍惜。

刚参加工作没几年,谭安培便加入白魔芋调研组,开启白魔芋解密之旅。

在谭安培的印象中,前辈和同事们在永善县白魔芋种植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系统性文字记录。在研究中,他有意记录,通过5年的积累,形成20多万字,但比较零碎的白魔芋研究资料。

如何将这2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出来?谭安培想了又想,始终没有眉目。

2005年的一个夜里,他偶然在杂志上看见昆明植物研究所分类学家李恒教授的一篇文章,产生了将初稿发给李恒教授的想法。虽然忐忑,但晚上12时左右,谭安培还是将整理后的初稿通过邮件发给了李教授。

第二天一大早,谭安培发现李教授不仅看了他的初稿,而且连夜研究,凌晨2时就给出细致、详细的修正和指导意见。

“他用红笔画出表述不当之处,还在旁标注原因,对我的帮助很大。”谈起李教授的指导,谭安培依然很感激。

就这样,通过多次与李教授交流后,谭安培编著的《永善白魔芋》一书逐渐成型,并于2006年正式出版。

谭安培说,魔芋业界有种广泛说法:“世界的魔芋在中国,中国的魔芋在云南,云南的魔芋在昭通,昭通的魔芋在永善。”

在国内的魔芋种植生产中,永善白魔芋种植面积、种植水平是领先的。

中国魔芋协会会长、西南农大魔芋研究中心主任张盛林多次到永善参观、调研,“白魔芋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流域下游的两岸山区,由于这一地区特殊的干热气候,孕育了白魔芋这一特殊物种,永善县加大发展力度,取得了很大成绩。”

金沙江干流流经永善境内码口、大兴、莲峰、黄华、务基、溪洛渡、桧溪、团结、青胜等9个乡(镇),全长168.2公里,与“溪洛渡白魔芋”的15个产地高度重合。

32年来,谭安培穿梭于家乡的田间地头,在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白魔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永善白魔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及先进的技术储备,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深加工、品牌意识等方面面临发展瓶颈。

由于产品研发投入低,没有深加工,产业链条不完整,白魔芋附加值并未被挖掘。没有健全的产业链条,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截至目前,白魔芋产业“国字号”仍无人问津。

在产量方面与花魔芋的产量进行对比,白魔芋产量较低,花魔芋每亩产量7吨左右,白魔芋亩产仅2吨。这一原因,导致白魔芋种植户大量减少白魔芋种植面积,因此,白魔芋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格局。

谭安培认为,白魔芋的发展虽然遇到困难,但与其他生产白魔芋的地区相比,永善县种植魔芋历史悠久,白魔芋的质量最优、品质上乘,符合国家特级标准,且具备规模化生产基础,加之成功登记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这些优势,将有助于未来的白魔芋产业的发展。

“溪洛渡白魔芋产业亟需发展和保护,因为,优质的产品不应该被人们遗忘!”望着远处的金沙江,谭安培眼里满是希望……

(昭通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罗 丹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农产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