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10-22 10:47沿着盘山公路迂回而上,薄雾在山腰上飘荡,漫山遍野一片苍翠,全是土豆藤蔓,其间点缀着红色、白色的花朵。高原之上的昭通鲁甸县水磨镇,连片种出一片土豆的“海洋”。
“都说哪里种土豆,哪里就很贫困,在我们这里,可不是那么回事。”62岁的卢应德骑着摩托车,来到土豆地里,扒拉出一片土豆藤,翻开泥土,密密麻麻的红皮土豆就印入眼帘。将土豆捧在手心,卢应德笑得眼角漾起鱼尾纹。
戴着毡帽,衣服打理得干净整洁,卢应德不太像一个农民。只能通过他手掌上纵横的沟壑,看出辛勤劳动的痕迹。
卢应德在田间劳动
卢应德以前是个贫困户,但在合作社帮扶下,他去年卖土豆、在合作社务工、分红,共收入7万多元,不仅吃穿不愁,还盖起两栋两层的楼房。卢应德笑着说:“这些,要感谢科学家。”
卢应德的手沟壑纵横
他口中的“科学家”,不是哪位高校的教授,而是扎根当地27年的农技员、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飞。
刘 飞
“我们去地里谈吧,在办公室说不清楚。”一见到记者,刘飞开门见山,将记者带到田里。他挥着手,颇豪气地介绍:“从这里开车,走30公里,都是我们合作社的土豆园。”
种土豆难脱贫,根源在于产量低、亩均收益差。刘飞自1993年中专毕业后,就扎根水磨镇,耗时27年研究土豆增产方法。山上有一片土豆园,竖满白色的牌子,那是刘飞的试验田。他从全国各地引进新品种,在当地试种,目前正在试验的品种有1000多种。
经过多年试验对比,刘飞发现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云薯505”。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这个优良品种已在昭通推广80万亩。根据2019年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组的评估,“云薯505”亩产5476公斤,产量居全国第一。
水磨镇的连片土豆园
让土豆增产提效的问题,同样困扰着鲁甸县副县长、东莞港(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钟雅哲。经过深入考察后,钟雅哲决定在当地推广种薯种植。刘飞积极响应,推广了2000亩种薯。种薯的亩均产值能达到6000元,比种土豆翻了一倍。
鲁甸县土豆产业的转型提质,离不开刘飞等一批懂技术的产业带头人。2007年,刘飞已经接近40岁,还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考,并顺利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刘飞笑着回忆:“当时农业专业课考了满分,英语却只考了20分,刚好过线。”研究生毕业时,导师想让刘飞继续读博,但刘飞惦记着鲁甸的土豆地,回到这里,把更多精力扎进田头。
摊开手掌,刘飞的中指上缠着胶布,拇指的伤前不久才痊愈,食指上留着一道伤疤。刘飞说:“这都是常年在土豆地里扒拉留下来的。以前经常10个手指全是伤口,跟人握手时,都不好意思伸出来。”
水磨镇高原上的梯田
沿着土豆园的路往山上走,路边有一栋洋房正在修建。这是张兴祥的新屋。张兴祥回忆,他过去是村里“贫困户中的贫困户”,住在牛毛毡搭的棚子里。从2017年开始,在合作社帮助下,他种植土豆新品种和种薯,向合作社赊种子、农药。2017年种了10亩地,赚到“第一桶金”,2018年扩大到103亩,2020年扩大到190亩,去年收入增加到20多万元。
如今,一些新问题,开始困扰钟雅哲和刘飞:亩产量提升了,种薯也推广了,土豆产业从哪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卢应德在田间巡护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2018年,刘飞前往东莞参观学习。东莞蓬勃发展的都市农业,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回到鲁甸,刘飞立即流转了79亩地,试点观光农业。
“土豆一开始在全世界推广时,不是以食物推广的,而是以花卉盆景受人喜爱。”刘飞说,土豆的花期从6月持续到10月,开花时漫山遍野缤纷绚烂。
如今,在刘飞的合作社,不仅仅种着土豆,还种有梅花、醉蝶等花卉,粉红色的醉蝶花迎风摇曳,成为山间一抹亮色。他计划投入1000万元,种植1千亩花海。
可以想见,若干年后,鲁甸水磨镇千亩花海、百花映衬。原来埋在土里、价值低廉的土豆,将不仅仅有高产量,更有高颜值。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