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网评丨学生不会自理怎能自立

 2020-10-20 16: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不会自理是当代学生的通病,许多家长一方面对子女服务周到,一方面又抱怨孩子无“动手”能力,离开父母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怎么做。学生不会自理,将来又怎能自立呢!

中国的传统很注重修身养性,修身,要养成好的习惯;养性,要培养刚正之气。古人总结了成才之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强调不会“理家”岂会“治国”,不会“治国”岂能“平天下”。

学生的自理能力靠“动手”增强,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做作业也要家长反复督促,其自理能力从何而来?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家长过分溺爱,深怕孩子吃苦受累。如今的孩子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几代人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给孩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这样一来,本该由孩子学着做的事,家长都“越俎代庖”地做了,孩子成长于“蜜罐”之中,也就习以为常,丧失了自理能力。其次,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深怕影响孩子学习。小学时,家长不让孩子“动手”,怕打烂碗碟和伤着孩子;进入中学阶段,孩子又成了全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其任务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期盼孩子考取重点大学。一名男孩,高分考取重点中学,望子成龙的父母让孩子放弃本地就读机会,高价到昆明名牌中学就读。这名男孩自理能力特差,生活无规律,搞垮了身体,三天两头输液,成绩急转直下。夫妻俩商量后,由提前退休的丈夫在昆明租房照料孩子。高考时,孩子勉强考进省外一所普通大学。一年后,孩子不适应那里的的生活环境,又跑回家来,复读一年后考取省内一所大学。这一折腾,夫妻俩相当于花了供养三个大学生的费用,还不知孩子毕业后就业的命运如何。再次,优越的环境助长孩子“懒惰”习性,滋生“独我”意识。孩子习惯成自然,读书的目的是为父母而读书,体味不到家长的艰辛与劳累,别人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应该的”;一些孩子心理还出现问题,自尊心和虚荣心特别强,心理也特别脆弱,一受打击就可能一蹶不振。

父母为孩子做一些必要的事情,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大包大揽,为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这将事与愿违,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可能让孩子自觉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利用假期的一点时间,组织学生野外“生存”训练,或搞一些“洗衣服”、“包饺子”等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动手”兴趣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这种做法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还能增强学生的互助和自创意识,强化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综合能力。

培养造就有用人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社会互动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动脑的同时有机会动动手,这将有利于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今后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继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作者   李云飞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