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和睦最幸福——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水富市两碗镇党委书记肖燕

 2020-10-14 16: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915,水富市两碗镇党委书记肖燕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幸福三角村、欢乐新苗寨,三角村365户苗族同胞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楼房,改变了昔日人畜混居、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如今,苗族同胞心里总有说不完的喜悦。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两碗镇是水富市唯一的苗族聚居镇,总人口19776人,其中苗族3537人(主要居住在三角村和成凤村)。三角村属高寒边远的苗族聚居村,全村辖5个片区26个村民小组7022806人,其中苗族6692683人。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大道上,决不能让一个苗族同胞掉队。肖燕掷地有声立下誓言。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定能战胜一切。肖燕自2015年起任两碗镇党委书记以来,她始终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进步的工作方针,全心全意致力于改善和提高苗族聚居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几年来,她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两碗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苗族同胞要脱贫,必须紧紧依靠领路人。上任伊始,肖燕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和“狠抓落实年”各项任务,完成全镇39个党支部达标命名,并严肃整顿三角村软弱涣散的党支部——烂坝党支部,开展村“两委”班子换届“回头看”和缺额补选,配齐配强三角村、成凤村“两委”班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成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储备35岁以下少数民族优秀村级后备力量8人,培养村“两委”干部23人,在工作中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不断成长勇担重担。

作为党委书记,肖燕深知自己肩上扛着的是带领全镇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大责任。两碗镇是一个农业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发展上面临着住房老旧、产业散小、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怎样才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肖燕的工作思路是“四驾马车”齐头并进——重扶贫、强基建、抓产业、建新村。

先脱贫,再致富。2015年,镇政府到三角村的必经之路三三公路还没有硬化,经过了1个小时40分钟泥土路的颠簸。

肖燕任党委书记后第一次到达三角村,进入眼帘的是三角坪头破旧的木质寨门,沿线群众居住简陋的土坯房和串架房,她与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交流后,发现少数民族同胞脱贫愿望强烈,致富信心十足,有一股盼望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冲天干劲。肖燕当时就下定决心,决不能辜负群众的期盼,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少数民族同胞尽快走上硬化路、住上砖瓦房、过上好日子。随后,她主动承担由自己负责挂包脱贫任务最艰巨的三角村,带领镇村干部摸清贫困户底数、制定帮扶计划、研判存在问题,一步步帮助全村2751200人建新房、找工作、发展产业。2016年,三角村实现脱贫出列;2018年,三角村275户少数民族贫困群众1200人全部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通往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泥土路一直是肖燕的一块“心病”,她通过对全镇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状况的调研,多次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到交通运输等部门协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15年下半年,陆续启动了三三公路、花三公路、春花公路等6条公路硬化,共完成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公路硬化49.2公里,建设联户道路6.8公里。路的问题初步解决了,肖燕又将水的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少数民族群众多居住在二半山以上,以前多半是自己到水源处安装水管取水饮用,水源不稳定,有干旱性缺水的风险,且饮水不安全,为实现群众“用水自由”,肖燕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后,整合各方资金,修建蓄水池41口,安装水管10万米,充分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抓产业,填“粮”库。公路硬化了,住房建好了,贫困户脱贫了,肖燕又思索着:怎样才能进一步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怎样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经过集思广益,深思熟虑,她把目光瞄准了方竹种植和生态猪养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二半山以上地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方竹生长和生态猪养殖的绝佳环境,且方竹笋和生态猪肉在当前市场上供不应求,正是为两碗镇量身定做的产业。在方竹产业培植方面,两碗镇方竹产业规划“两区六片”,种植面积4万亩,截至目前,已种植方竹2.66万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成锣锅、双房两个示范区,在公路沿线建成4家竹片加工厂;在发展经营上,引进5户种竹大户,采取“企业(大户)+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生态猪养殖方面,引进生态黑猪养殖大户落户三角村,建成三角坪头生态黑猪养殖场,同时采取群众自筹部分、争取项目资金解决部分的方式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2016年向农户发放黑猪800余头。2019年,三角村通过集体经济投入30万元用于腊肉烘烤,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5万余元。

通过一系列脱贫攻坚帮扶措施,群众把新房建起来了,但由于资金有限,大部分房屋的砖墙裸露,群众还没有爱护环境的意识,导致有了新房却没有新村,这怎么办?肖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对房屋进行亮化。2016年,在肖燕的带领下,经过两碗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坪头苗寨获得新建民房50户、改造民房83户的奖补指标,并配套基础设施、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建设等多个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坪头苗寨建设。20182019年,又相继启动三角村上厂、田坝、生基和成凤村花秋及两碗村春花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项目建设,改造民房202户,配套排污管、垃圾池、太阳能路灯等设施。如今,两碗镇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房屋错落有致,房体呈白墙青瓦,村庄干净、整洁。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两碗镇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川滇黔次方言苗族和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两个支系的聚居生活,各自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传承、积淀了深厚的苗族文化。苗族迎客礼、婚礼、葬礼等仪式文化气息浓厚;歌舞、芦笙、唢呐、皮鼓等苗族礼乐传承有序;绩麻、纺纱、织布、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得到良好传承;羊角杯、弓弩等生活体育用品代代相传。近年来,目睹着许多传统文化的遗失,肖燕认识到苗族传统文化很容易受现代文化冲击造成原真性异化,保护苗族文化刻不容缓,为此,她积极组织成立了苗族文化陈列室,并定期邀请专家对年轻一代苗族群众开展蜡染、苗鼓、苗歌等传统技艺培训。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玩雪、“五五”花山节、岁末杀年猪等乡村旅游项目,已成为三角村坪头苗寨的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2016年,坪头苗寨被列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7月,荣膺国家、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过去一家5口人住在8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房里,房屋窄小而破烂,加之当地交通不便,过够了贫穷的日子,吃尽了不少苦头,如今搬进新建的160平方米的两层砖混楼房里,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三角村坪头村民小组村民、苗族同胞马德明心里总有说不完的幸福事。坪头村民小组苗族妇女熊洪秀也高兴地说:“我家过去开小超市时,靠人工去成凤村石罗集镇把物资背上来,隔一天去背一次,自从三三公路硬化后,车辆直接把物资运上来,很方便,每月比过去人工背运至少节省了1000多元的背运费,现在坪头苗寨已经开起了4家小超市,方便当地群众就近购买。”

如今,走进坪头苗寨,村容村貌整洁一新,一幢幢充满浓郁苗族特色的民居整齐排列,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股现代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两碗镇每年在三角村坪头苗寨举办苗族花山节,至今已举办了24届,将坪头苗寨打造为苗族特色旅游村寨。通过举办花山节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角村龙洞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苗族贫困户杨吉伦是肖燕的挂钩帮扶户,他家庭人口4人。杨吉伦以前居住的旧房为三间破烂不堪的串架瓦房,距离主干道三三公路2.5公里。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肖燕亲自挂包该户,多次入户做其思想工作动员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肖燕的帮扶下,杨吉伦于2016年底完成建房并搬迁入住,并协调经费6000元解决其两个儿子的上学费用问题,此外,她也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资助其儿子上学。同时,肖燕还帮助杨吉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解决院坝硬化资金6000元,筹资2000元为其安装了4个防盗窗并改建卫生户厕。大力扶持杨吉伦发展方竹,目前已经种植方竹130亩,且长势良好,有一部分已产生经济效益。肖燕帮助推荐就业岗位,通过与社保中心和劳务输出部门对接,并结合杨吉伦的劳动能力特点,积极推荐其外出务工,目前杨吉伦和其儿子杨宝已在外稳定务工,月收入达1万元以上。

(昭通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明贵)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水富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