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父母要求我们必须劳动,自食其力,决不能养成好吃懒做、娇生惯养的毛病,也不能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
进城多年,我随时会忆起中学时代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像珍爱生命一样爱惜粮食,珍惜用心血换来的成果。每次在田间地头劳作,付出血汗后获得的喜悦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正是通过劳动的获得,使我更加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每年假期,都是农忙时节。寒假,父母要利用人多力量大的有利时机,把洋芋种在地里。我们自然成了家庭中正在蓬勃生长的力量。暑假,正值洋芋收成的时节,除了完成假期作业之外,我和弟弟要把地里的洋芋全部抢收回来。错过了时令,洋芋会吸收更多的水分而使淀粉流失,变得一文不值。
科学可以解放禁锢的思想,让人们不再相信“老把式”。在科学种田以后,人们把包谷和洋芋两种平凡的植物套种在一起。这种高矮作物的搭配,更利于从土地上获得收成。
烈日当空,包谷正在扬花授粉。劳动后变得大汗淋漓,汗流浃背。花粉与汗水交织在一起,与皮肤接触,变得奇痒无比。包谷叶子上带有锯齿的刀锋,时常在皮肤上留下道道血口子。学生时代的突击劳动,往往让我遍体鳞伤。经历磨砺之后,渐渐就变得皮糙肉厚,无所畏惧。
刚开始劳作时,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都会全身疼痛,仿佛骨架和肉身都不再属于自己。还好,那时年轻,一觉醒来后变得生龙活虎,精神抖擞。想想要是现在娇生惯养的身子骨,恐怕早就散架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纸上谈兵,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分汗水才能获得一分收成。正是田间地头劳作的亲身经历,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盘中餐的伟大和不易。
五
母亲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时,每次看见有剩菜剩饭,总是不遗余力地打扫“战场”,把锅碗瓢盆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段时间以后,母亲明显发福。
“与其长肉在身上,不如倒掉。”我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母亲有些不悦。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把“剩宴”吃光,非要旧的不去、新的不吃。看在眼里,让我都有些不能接受母亲的生活习惯。
“妈,不是我们嫌弃你,你怎么天天都要吃陈年菜饭?等你吃完残羹剩饭,新鲜的饭菜又成了剩饭。要是吃出病来,真是得不偿失。”我很纳闷,每次的饭菜都够吃,但母亲总是这样做。后来,每次做饭时,总是控制好分量,于是,母亲吃剩饭菜的机会也就少了。
孩子尚小,吃饭时都有些挑食,总是挑着最合口味的吃。结果,每次都会剩饭。母亲看着饭菜又要被倒掉,她索性抢先把饭菜倒进自己的碗里,这让我非常不满。我说:“妈,年轻时吃孩子的剩饭,等老了吃孙子的剩饭,你这是为哪般嘛?是故意为难我们年轻人吗?”
这一次,母亲不再保持沉默。她说:“孩子,你怎么忘本了呢?你要想想当年假期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时的艰辛,每一粒粮食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尽管现在的日子好了,不愁吃也不愁穿了,也不直接去土地里获取粮食,但我们依然要爱惜粮食,懂得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在餐桌上的节约比在土地里去获取粮食所付出的,那简直是天壤之别。粮食是我们的公共资源,不能生活好了就可以任性……”
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这是年轻人的通病。听母亲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母亲言语不多,但句句像针尖一样戳中要害,让我备受教育,一下子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一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品质素养。我把传统美德都丢了,把“谁知盘中餐”的“谁”丢了,是因为城市安逸生活让人蜕变了?还是因为正值壮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就可以任性,可以不再节约?
情之深,言之切,母亲的话语重心长,母亲和我一同回忆起少年时光。母亲的话语让人汗颜,我恨不能挖个地洞把脸藏进泥土中去。
六
假期,三岁的孩子没有人照料,于是把他“下放”到了老家农村。几个月回来,孩子变了。他不再剩饭,他会把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地吃得干干净净。
原来,农村才是锻炼人的熔炉,让人改掉身上的恶习。孩子“光盘”的行为,倒为我们大人树立了榜样。
孩子的启蒙教育从背诵《悯农》的诗句开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摇头晃脑、牙牙学语般背诵脍炙人口的诗句,样子可爱极了,一如当年的我。
谁知盘中餐的“光盘”行动得从小做起,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把美德传承下去,不让其“断代”……
作者:夏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