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9-24 12:26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地还是那地,因为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村里大变了样。
近年来,昭通市科学技术局充分调动科技资源,助力乡村精准脱贫,播撒科技“种子”,在永善县开花结果、开枝散叶……
半山建房,安居梦圆
响水村辖22个村小组,有农户958户4159人,截止2019年底,响水村有建档立卡户447户1957人,是墨翰乡8个、永善县9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5年,昭通市科学技术局轮流选派9名扶贫干部蹲点驻村帮扶,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走进新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口右边第一户便是黄德应家,春联和大红灯笼高挂,厨房里双门冰箱、抽油烟机等一应俱全,传统吊顶,现代LED方灯,米黄色的地板,温馨舒适、淡雅清新。半分微菜园里茄子、青椒、香菜、小葱一行一行分开,一年四季一茬接一茬。
径直走去,一排排中式风格房屋,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围满篱笆,山上一片片黄澄澄的苞米挂在一人多高的秆上,到处是丰收繁忙景象。
2017年,新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国家配套资金人均补助2.6万元的基础上,争取到省级科技项目经费54万元、市级30万元,建设房屋28套、文化广场1个,2018年国庆节133名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
房屋采用方钢构架支撑,用砖砌四面墙体,二楼留有30平方米的凉晒阳台,楼层间用褐色线条镶嵌,简洁美观。布局上依山傍水,一条水泥公路贯穿环绕,整个院落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山腰农家别墅”,一幅江南水墨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眼前的竟是一个融入了高新科技元素、全钢结构八级抗震设防的村庄农房典范。
新营安置点
钢构民居
“山地经济”,兴村富民
发展河谷、二半山、高山“山地经济”,既是当前贫困群众脱贫的主打产业,又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响水村山高坡陡谷深,从山脚沿河一带到山顶海拔高差达2000多米,同一山脉十里不同天,是典型的立体气候。群众以传统玉米、洋芋、红薯种植为主,豆类为辅,产业结构单一,一年到头没几个收入。
自2015年以来,市科技局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帮助响水村厘清发展思路,结合实际,制定科技脱贫致富计划。在中沟、小河等沿江一带,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1000亩;在安家湾二半山一带,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引进企业进驻,扶持发展药用牡丹、龙胆草、黄精等中药材;在叶坪、大水井高山一带开展胡蜂试验养殖100群,因地制宜的“山地经济”,实现了利益联结全覆盖,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协调北京地福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赠价值20万元的藻类生物新型有机肥,改良土壤10000亩。争取国家科技部在墨翰乡举办“科技列车昭通行”活动,北京农学院桂琳教授、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徐永杰研究员为150余名群众讲解核桃科学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医疗专家咨询群众150余人,乡亲们在家门口享受顶级专家科普“盛宴”和面对面义诊。
举办科技列车行活动
昭通市科技局长龙波召开群众院坝会
白谷活动场所
龙头带动,合作共赢
早在2016年,市科技局投入资金120万元,在响水村成立科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设肉牛标准畜圈380平方米、恒温保育室130平方米,标准鸡舍150平方米,青储饲料仓140方、畜粪收集化酵沼气池50方。2019年又扶持干溪村级集体经济55万元,从源头引流龙洞水,在河谷荒滩上建设4亩冷水鱼养殖基地,半年已实现收入7万元。
墨翰乡驻村扶贫队长、响水村第一书记余涛告诉笔者,去年进的28头西门达尔、安格斯、短角,生了小牛犊12头,今年配种20头,明年第二批40头已列入“十四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5年来,昭通市科学技术局直接投入资金430.16万元,建设村级活动室1个、文化广场3个,实施特色种养项目4个,申报省级实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个、科技扶贫示范项目1个。培训群众500余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6000份、环保袋2000个,组织贫困群众赴威信县、昭阳区、鲁甸县实地考察50余人次,发放土鸡2万只。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响水、干溪两个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基地迅速成为兴村富民的领头羊经济,培育了黄明欢等一大批年轻致富能人,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实现了“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带贫,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通讯员 田 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