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9-24 10:26没有公路就组织群众修,没有安全稳固住房就发动群众建,没有增收致富产业就引导群众发展……回想参加工作这些年,不知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走过多少泥泞路,不知在四季轮回的春夏秋冬里留下过多少晶莹剔透的汗水,也不知在少数群众的不理解甚至谩骂声中受过多少心酸难过和委屈。然而,看到曾经努力奋斗过的村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变化,群众个个脸上都露出笑容时,心中忽然释杯,暗中自豪,所有的酸甜苦辣和艰辛付出汇聚成了两个字——值得。
2015年秋,脱贫攻坚东风吹进了水富市太平镇盐井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四面响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民生保卫攻坚战正式打响。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我义不容辞承担起了盐井村脱贫攻坚战“总指挥”,说是总指挥其实就是一个长期不分白天和夜晚鏖战在一线的排头兵。常常顶风冒雨、寒来暑往、起早贪黑,奔跑在盐井村51.6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之间,6个片区30个村民小组都留下我深深浅浅的脚印,我坐过1039户群众家的板凳,全村3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更是不知去过多少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总是“五+二”“白+黑”和村“两委”人员一道,同群众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修公路、建住房、话感恩、拆危房、兴产业、搞培训、增收入、提人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脱贫攻坚工作。
“杨书记,群众想建房,但路不通,二次转运费用实在是太贵,你看能不能先把公路挖通了群众再建房?”2015年9月的一天,9组组长张国安如此对我说道。“我看你这个思路行,那立即组织群众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成立公路建设领导组,制定出方案,会议通过后就动工开挖。”我稍稍思索了一下回复道。于是,第二天上午,9组80余名户代表在村委会议室召开了9组“瓦上”公路建设动员会,大家深知“要得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在会议上,大家纷纷表示由小组内部自行平衡公路占地事项,由村委会协调相关部门规划设计线路和立项争取建设资金建设。10月,“瓦上”公路破土动工,打响了盐井村脱贫攻坚通组公路建设第一枪。然而在建设中并不顺利,生产下放到户以来群众过惯了一家一户生产生活方式,少数群众早已缺乏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有时为了一棵树、一块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阻工,不许挖掘机开挖。“杨书记,你看嘛,他们要从我这块地中间挖过去,我叫他们从边上绕过去,他们就是不听,我就不准他们挖了。”有一天,一位妇女怒气冲冲地找到我大声说道。我冒着秋雨赶到现场一看,如从地边上绕过去确实不行,转弯半径不够且路面宽度也不足,即使挖通了也无法正常通行货车。于是,我和她拉起了家常,询问她家子女些都在干啥,每次回家来是坐车还是自己开车?她说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外面打工,每次回家都是自己开车,把车停在街上,背着东西走路到家。我说“没事的,就当是多锻炼一下娃娃些一样。”“路挖通到是安逸点。”她脱口而出。我顺势说道:“路挖通了那肯定安逸,娃娃些就可把车子开到家门口了,你看多安逸,你们买点生产生活物资也可以直接拉到家。”“杨书记,你套路我,我就是不准挖我的好田好地。”当她说这话时,其实火气已消了大半。于是我趁热打铁,采取“攻心战术”,描绘了一幅公路挖通后的美景,她也听得心里美滋滋的。最后我说“你建议一下,到你们这个院子这段公路如何挖好用点?”她笑笑说“杨书记你又把我给忽悠了哈,算了嘛,就按设计方案挖噻。”于是,工地上又响起了轰隆隆的挖机声……从此,盐井村开启了道路建设高潮,先后挖通了昌坪、斯立、余家山、刘家坝、董家坪等 13条全长38.6公里的通组公路。2017年9月起,又先后硬化了冷水、瓦上、下坪等 4 条共 24.5公里的通组公路,为脱贫攻坚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打下了基础。
记得那是2016年的6月23日晚,盐井村遭受了特大洪灾,正在村委会办公室值班的我突然接到一个非常紧急的求助电话,说17组有一位60多岁的妇女到龙沱河段中的小沙岛上查看自家的养殖场时未及时返回,被洪水困在小岛上,情况十分危险,请求救援。我接完电话,一边向太平镇防讯指挥部报告情况,一边组织人员救援。当晚雨太大,雨伞根本无用,于是我冒着倾盆大雨抄小道直奔救援地点。到达现场后,附近的群众已赶来了好几十个。大家认为洪水太汹涌救援有困难、太危险,但我想着河中间有一条无助的生命在急切渴望救援。经过短暂商量和分工后,由镇防汛办主任穆兴安负责指挥现场救援,我则带着4名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步入没腰的洪水中。5个人死死抓住救援绳,借着岸边群众照射的手电筒灯光,一前一后,渡过30米宽的汹涌洪水,冒雨摸黑在快被淹没的小岛上的一个大石头上面找到已被困近1小时的村民朱德富,5个人紧紧拉住朱德富,又艰难地抓住救援绳,一步一步地返回,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营救,终于把朱德富安全地护送到了河边安全地段。随后,由其他村民把朱德富送到了家。全身湿透了的我,感受很冷很冷,急忙跑回家换衣服。换好衣服后拿出手机一看,手机黑屏,怎么也无法开机,我平常极为呵护的手机就这样报废了。
为解决盐井村盐井集镇1200余人的安全饮水,5年前我多次带领村委干部徒步近10公里,爬进水富市最高峰的轿顶山寻找水源,查看引水线路。有一次,在查看引水线路后在回村途中不慎摔伤头部和面部,经同事送往水富人民医院治疗,脸上缝合了20余针,在医院住院1个月后回家,带着伤痛的我继续投入引水改造筹备工作中。经过多方努力协调,一个月后,盐井集镇饮水改造正式启动,我和太平镇水管站的技术员一道,每天徒步上山,组织群众背运发电机、运送水管、安装水管,渴了就喝冷水、饿了就吃干粮,时常还被蚂蝗叮咬得满脚流血。经过12天的连续苦战,一条全长8公里的主水管道全部安通,一股干净、卫生、甘甜的山泉水通过管道从1450米的轿顶山山腰流进了盐井集镇蓄水池。随后,我便组织本集镇的乡土技术员开始实施到户水管布局和安装。20天后,全集镇所有农户家中都通上了自来水,大家脸上露出了无法用文字进行描述的笑容,而我的脸上却留下了两道“最美”的永恒疤痕和一个变形的鼻孔,但我无怨无悔。
“杨书记,我的材料车上不去,你想想办法找个装载机帮我推一下嘛。”2017年冬的一天,盐井村1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安福打电话给我求助。我到现场一看,由于通组公路是才开挖不久的,承载力有限且车轮打滑,邓安福拉运建筑材料的车陷在公路上无法动弹,我和盐井村包村领导积极想办法,联系附近企业的挖掘机帮助推车。我们一路跟随车辆,走走停停,一会儿推一把、一会儿找石块垫垫路面,随着车轮一次又一次的转动飞溅起来的泥浆弄得我们满身都是,大家全成了“花脸大王”。两小时后,满载钢筋、河沙的材料车终于被推送到了邓安福家的建房地点。在脱贫攻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为了让群众贫困群众尽早日搬入新居,只要有需求,我就会带上工具,帮助农户安装水电。2019年9月,我突然接到古楼村包村领导的电话,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袁绍兵家第二天要搬家找不到人安电,请我前去帮忙。正在下乡的我接完电话,骑上两轮摩托车回到家中收拾好工具就直奔袁绍兵家。到了袁绍兵家新房,打开工具包就开干,打孔、布线、装灯、安开关……傍晚7时,袁绍兵家的新房亮起明晃晃的电灯。主人递过一支香烟,连声说“感谢,感谢,要不是你帮忙,我不知要打好久的黑摸。”看着天色渐晚,我空着肚子带着满脸的灰尘和满身的疲惫,骑着自己的两轮摩托车驶向了回家的路。
从1991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土生土长的盐井村默默耕耘了近29个春夏秋冬,付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也见证了盐井村29年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组组通路通网络、户户通水通电、人人有学上、个个能就医,茅草房变成了小楼房、泥土路变成了硬化路,山上有绿色银行、田地有金色粮仓、菜院里瓜果飘香……2017年盐井村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回想这些年,特别是脱贫攻坚这5年,好象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只是一直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共产常员,时刻铭记着“全心全意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脚踏实地地履行着一名村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如今,自己已两鬓斑白,黑发染霜,步入了“知命之年”。2019年4月,在我的申请下,镇党委同意我将发展盐井村的使命和重任交给了年青人,转岗到了太平镇基层党建办。不管咋过说,风雨中走过的这段路,29年的青春付出和脸上那道永恒的疤痕在我心中都凝聚成了两个字——值得,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美好的回忆。故而,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有感而发,随笔写下了这篇工作中的点滴记忆。
(通讯员 杨长亲)